《红楼梦》研究专题的学员笔记与感受

红楼梦研究中心

<h1><b>第一节 | 关于《红楼梦》的成书</b></h1> <b>陈方媛:</b><div> 《红楼梦》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血泪之作,成书过程有其特殊之处:除了曹雪芹本人的不断修改之外,还有最早的读者脂砚斋等人的修改建议,有传抄者的少许改动,加之客观上有散佚、禁毁等多种情况,就形成了版本繁多、流传情况复杂的状貌。</div><div> 其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是80回抄本系统,因为大部分有脂砚斋等人的评点,通常也称为脂本系统,包括甲戌本、已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二是120回刻本系统,最早由程伟元、高鹗等人整理刊刻,也称为程高本系统,包括程甲本、程乙本等。成书过程的复杂造成版本的繁复多样。<br> 在此之前,我只知道《红楼梦》后40回有不同作者的说法,却不知道有如此多的版本。张云老师系统地梳理和考证,对《红楼梦》成书过程细致地讲解,让我第一次完整地认识到《红楼梦》诸多版本。之后我也会尝试阅读不同版本,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br></div> <b>吴姝郿:</b><div> 《红楼梦》最初是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流传的,原本的名字是《石头记》。但最终流传的版本是一百二十回,这一百二十回是高鹗和程伟元一起整理删补而刊行的。</div><div> 通过张云老师的解说,才了解《红楼梦》最初是以抄本形式流传于世,而这些抄本大都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语,从而因此被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属于脂评本系统的本子,至今已有十多种,包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等。</div><div> 张云老师则推荐我们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的《红楼梦》,而我现在所阅读的正是毫无删减版的版本。由于本人是初学者,为了不影响第一次阅读时的判断,我才选择不带有任何脂砚斋评语的典藏本。</div> <b>简贝尔:</b><div> 我的《红楼梦》文本买了15年左右,是中学时期的读物。在选修红楼梦这堂课之前才刚把文本再读一次,并没有留意到读的是哪一版的《红楼梦》,在听了张云老师的第一堂课才知道原来文本也不尽相同。<br> 这也一直是我对《红楼梦》的态度:虽然一直很有兴趣,也很享受阅读,但是却并没有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在第一堂课,张云老师讨论了《红楼梦》的流传,叙述文本集结成书的过程,才突然发现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真的非常浅薄。之前接触到一些关于《红楼梦》的资料,都倾向于人物分析(尤其是宝玉与黛玉),这次才真正了解到《红楼梦》成书的过程,觉得把这堂课放在第一堂其实特别好,不会直接跳入故事中,而是从书本的成书过程开始学习。<b><br></b><div><br></div></div> <b>王栋文:</b><div> 在本科期间曾上过一次《红楼梦》的选修课,但是老师在介绍《红楼梦》版本时非常简略,所以我自己读《红楼梦》时也是随意读了一个版本。</div><div> 张云老师第一堂对《红楼梦》成书的介绍,让我更为系统地了解《红楼梦》各种版本的存在以及成书过程。</div><div> 1、通行本的《红楼梦》作者署名为“曹雪芹原著,高鹗续”,或为“曹雪芹 高鹗著”,不过近几年来出现了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div><div> 2、《红楼梦》最初面世的形式是各种抄本,如《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之类的版本,其底本都不太一样,只有八十回。</div><div> 3、《红楼梦》的评点本有助于一般性的阅读,有助于欣赏和思考,增添了文本之外的引导。</div><div> 4、《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即“边写边改边传抄”的“现象”。</div><div> 5、关于《红楼梦》成书有“一稿多改”和“二书合成”的两种说法。</div><div> 6、《红楼梦》是具有复合性的文本,它的版本从体系上讲,有曹雪芹原稿的八十回本(脂本)和程伟元、高鹗整理的一百二十回本(程高本)两种。</div><div> 7、对于《红楼梦》有多少回的说法众多,但百廿回的说法证据最多,并且有程高本覆盖性的普及。</div> <h1><b>第二节 | 关于《红楼梦》的文本特征</b></h1> <b>薛晓芬:</b><br> 在《红楼梦》的主旨及表达意义方面,曹雪芹多次从侧面、环境和细节去描写家族从盛到衰的局面,暗暗隐晦,让人不免产生:“如果早点布置谋略,怕是可以避免这种结局”的想法。<div> 但他又特地添加错误意识,让读者产生怀疑思想:“这写的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从社会背景考量,其实可以看出,当时议论朝政及暗隐时事是会牵连家族的。其背后所隐含的各种黑暗的社会意义,对如今和过去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启发。<div> 曹雪芹因追求"立言"的"不朽",力求把"立言"同个体精神的延伸联系起来,这也是《红楼梦》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着实让人感慨。</div></div> <b>简贝尔:</b><br> 在这堂课中,张云老师梳理了《红楼梦》的文本特征,比如说人物众多,线索交错,细节丰富等等,并举例说明。<br> 对于文本特征,作为读者,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看得出来,也“感觉”得出来,但是并不曾把其特征一一梳理,并找例子来论证。张云老师把书中各种特征提炼出来后,举出了对应的例子。<div> 前一堂课了解了成书过程,这堂课增加了我对《红楼梦》文本的理解,也为下一堂讨论人物形象的课铺垫了对文本的基础认识。在课程的安排上,可以感觉到谢老师的用心。</div> <b>陈方媛:</b><br> 张云老师通过对作者所想写、文本之展现的分析,结合读者的解读,可发现曹雪芹为达到其述祖德、明盛衰、传闺阁、叹宿命、言不朽、显亲历等多重创作目的,是精心设计过多种写作策略的: <div> 1. 述祖德用的是“以南写北”,将真事隐去。</div><div> 2. 明盛衰用的是“以北隐南”。</div><div> 3. 传闺阁用的是建造大观园。</div><div> 4. 叹宿命用的是设计太虚幻境。</div><div> 5. 言不朽用的是石头著书。</div><div> 6. 显亲历用的是设置通灵玉与贾宝玉。</div><div> 这六种写作策略,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巧心佳构、椽笔运转,而且表达了《红楼梦》深远的思想内涵。<br> 曹学从红学中标高另立,在学理上亟需批判。张云老师从红学视曹学为应有之义、红学给了曹学充分的空间、红学极其关注曹氏家世、红学曹学异同之辨、红学曹学不可分割、红学是对《红楼梦》一切研究最恰当的命名六个方面论述了红学中作为作者问题研究的曹学的地位,及曹学对《红楼梦》的绝对依靠,从学理上论证了曹学另立的失据与难为。曹学、红学,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不如曹学仍在红学大家庭里,为《红楼梦》研究勠力同心、共同发展为好。追求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的辩证统一,实现瓶颈期红学的突破,这应是新时代红学的期待视野。<br></div> <div><b>王栋文:</b></div><div> 终于理解贾宝玉作为《红楼梦》的主人公,他不但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中心,也是情节结构的关键。<br></div><div> 对“《红楼梦》内容复杂”有更深入的了解,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人物众多、线索交错、细节丰富以及主题多元。</div><div> 例如:人物众多,书中许多情节的展示都刻画或者描绘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以及人口的数量之大。</div><div> 《红楼梦》的线索交错,主线非常清晰,其中宝黛的爱情悲剧就是其中非常明显的一条主线,另外还有人物类线索、时间线索以及物件类线索。</div><div> 《红楼梦》的细节丰富,例如书中细腻的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等。</div><div> 《红楼梦》的主旨多元,有六个主旨对应了六种写作策略,述祖德用的是“以南写北”,将真事隐去;名盛衰用的是“以北隐南”;传闺阁用的是建造大观园;叹宿命用的是设计太虚幻境;言不朽用的是石头著书;显亲历用的是设置通灵玉与贾宝玉;这些无不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以及《红楼梦》为何享誉世界的重要原因。</div> <b>第三节 |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解析(一、宝黛钗)</b> <b>强译月:</b><div> 听了张老师三节课,感触良多。因课题选在人物分析,故本次课听得格外认真。红楼梦真的像文中写得那样“正面美人,反面白骨”。</div><div> 原因有二,一是,小时候说红楼,基本想的是87年版电视剧,不免会沉迷于美人群像,真就是脱脱像书中那些痴弟子中的一个。现在长大了些,逐渐开始能体会到不同角色、不同情节背后的意味。二是,因为论文课题写宝钗人物分析,一开始都是会集中,甚至固执地去探究人物的特点特色,试图钻研深入某些细节,反而忘记了全局把握,容易把人物片面化标签化。</div><div> 张老师课中提醒说,很多人解读宝钗,总是添加了太多良莠批判的“意淫”,如说宝钗的金玉良缘是刻意迎合,屈意巴结贾家,但忘记她其实也是一位家族大小姐,并非世俗小人。所以,再次感慨张老师的博学,帮助指点迷津拨乱反正,特别是现在,很多充斥个人喜恶的偏颇观念流传太广,我们难免不受到影响。</div> <b>陈方媛:</b><div> 张云老师结合文本,从贾宝玉的前世今生、林黛玉:诗词为心玉为骨、冷暖真假识宝钗这三句总结一一展开,对《红楼梦》中的关键人物——宝黛钗作了详细、深刻的分析,让我对宝黛钗的人物形象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和理解。</div><div> 《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被时代所裹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期每位读者对红楼人物都有各自的解读,我很赞同老师对人物的分析尤其是对宝钗的总结。<br> 最后老师提到我们应该如何读《红楼梦》,我想我们不仅要读红楼故事,更要品味艺术(文学语言、文学形象、创作方法),了解人生和社会,不断拓展传统思想认知,培养自我的学术兴趣。</div> <div><b>王栋文:</b></div> 《红楼梦》中三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宝黛钗。《红楼梦》的人物众多,其中贾宝玉作为主人公,是一条清晰的主线,贾宝玉前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因衔通灵宝玉而生,故名贾宝玉,因此在贾府的地位超然。贾宝玉的出场有暗出和明出两层,他的身上具有叛逆精神,在对封建思想观念、道德礼教等方面都有体现。<br> 林黛玉,她的名或解作“天然的一块未经雕琢的玉”,也有人理解为“待玉”,即等待宝玉,体现她与贾宝玉生死依存的关系。黛玉的性格鲜明又复杂,她有着极其强烈的个性意识及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感,敏感细心,这也导致了她在与宝玉的爱情问题上常常表现出自卑,猜疑和忧虑,因此她这样的性格也不适合成为宝玉的妻子。<br> 薛宝钗,可与黛玉平分秋色,在《红楼梦》的塑造中,她是典型的传统社会淑女的形象,是传统礼教忠诚的信仰者,有着过人的学识,并且通晓人情世故,对于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她自然是比黛玉更适合成为宝玉的妻子,但“金簪雪里埋”也暗示了她的悲剧归宿。<br> 张云老师在最后提到了如何读《红楼梦》,读故事,品味艺术,了解人生社会,传统思想认知以及培养学术兴趣。《红楼梦》中的各个人物在流传中形象分明,但也不要仅仅局限于已有的形象分析,应该去探寻更多的角度解析。 <b>第四节 | 关于《红楼梦》的续书研究</b> <b>黄瑞——</b>从《红楼梦》的续写看创作和阅读心理<b>:</b><div> “《红楼梦》的续书研究的本身也是一种文学批评。”从不同时期的各个续书版本来看,阅读者(续写者)的意识形态及当时读者群体的阅读趣味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明末清初时的“才子佳人”故事似乎还是更为读者所爱,因此,即便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借贾母之口质疑陈旧的“才子佳人”故事,但在后来的续写文本中依旧可见“才子佳人“的影子。如《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等文本中均有《牡丹亭》衍生来的“旧梦还魂,再续前缘”的影子,即便是唯一一部没有让黛玉还魂的《红楼梦影》中依旧是终成眷侣,共营家道的大团圆色彩。</div><div> 在这些续写作品中,或以荒诞奇异出众,或以了却遗憾为主要出发点,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曹公寄托在《红楼梦》的悲情色彩。贾母在观看才子佳人戏时曾言:“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这本是贾母对说书艺人的下里巴人,只求新奇心态的讽刺,但也可见曹公对《红楼梦》的主题认知:是一出真实的贵族悲剧。<br></div><div> 从这一点来看,清代至民国时期的众多续书的出发点似乎只是把故事讲精彩,取得观众喜爱,并未致力于追求作品所呈现的精神层面主题。《红楼梦》与《牡丹亭》式的故事是完全相反的两种阅读选择,而续写作品便可视为对当时的创作群体与阅读群体进行心理窥探的突破口。<br></div><div><br></div> <b>王栋文:</b><div> 续书创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创作,存在续书与原著、续书与续书之间多层次的对话关系。红楼续书的历史悠久,数量庞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这部小说的关注,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显著地位是其他小说无法企及的。<br> 通常看到的《红楼梦》有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是曹雪芹的创作,后四十回是后人续书。清代《红楼梦》的续书有《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影》《新石头记》等,这些续书的侧重点和内容各异。<br> 为何说《红楼梦》续书之难,有一点很重要,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时代的反映,续书者没有亲历曹雪芹所处的时代,缺乏现实基础。再者每个创作者的性格、才思以及学养有着差别,《红楼梦》展现的是曹雪芹的审美个性和艺术创作,他者续书只能称为模仿的艺术,无法超越曹的创作。另外,读者对《红楼梦》已形成了一定的想法和思考,而续书难以调和众意等各种原因。<br> 当然,对《红楼梦》的续书创作是续作者的自由,我们不能去限制,但续作者所处的时空环境与曹所生活时代大有不同,更难有与曹相似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以及思想高度和艺术才华,这极可能导致所续之书脱离曹的《红楼梦》,从而将续作者自己的意图传递给读者,反而起了误导的作用。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于《红楼梦》的续书大可不必。<br></div> <b>廖恩仪:</b><div> 很惭愧地说,之前《红楼梦》一直看不下去,看没几回就停了,后来断断续续地一直看到七十多回,到现在还在努力地想把它看完。因此我对《红楼梦》的续书并没有多大的了解,唯一知道的就是后四十回不是出自曹雪芹之手。</div><div> 这学期有幸上到张云老师的课,知道了原来还有那么多版本的续书,如《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红楼梦影》、《新石头记》等。不得不说大部分的续书多少有些荒谬,什么还魂什么转世,为了弥补《红楼梦》的遗憾真的无所不用其极。</div><div> 个人认为这样的做法跟现在的同人二次创作有相似之处。近几年常常会看见有小说读者或是影视观众因不满原作品的结局或是想为作品中人物续写故事,而在各种平台上发布自己创作的同人文章。这样的做法或许可以弥补读者或观众对原作品的遗憾,就像《后红楼梦》里林黛玉还魂最终与贾宝玉修成正果圆了宝黛cp粉的一个梦。作为娱乐,这样的创作还是可以有的,但若想能与原著并肩的话纯属痴心妄想了。<br></div> <b>何哲欣:</b><br> 年幼时曾阅读过《红楼梦》,但只是粗略的阅读,不曾细想其中的深意。<div> 通过张老师详细的介绍,让我对于该书有了更加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老师对于续书有关知识的介绍,让我对续书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原来不仅仅有我们所熟知的高鹗版续书,还有其他版本的续书,其他续书者较少有人熟知,他们的续作更多描述了自己所希望的结局。例如,林黛玉的转世、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圆满生活、宝玉撑起门楣重振贾府荣光。</div><div> 为好的作品“续貂”大概是种不可抗拒的诱惑。尽管很多续书被斥责有“狗尾”之嫌,但是仍然吸引读书人前仆后继地去续书。这也促使留下不少的有趣的作品,值得后世读书人反复研读。</div> <b>强译月:<br></b> 《红楼梦》各个版本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从知道《红楼梦》开始,一般说的都是高、程的续书。这次课程张老师教给我们续书创作的文学概念,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这原来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与研究的领域。<br> 当我们把各种版本的续书看做是不同读者的再创作后,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原来前80回剧情在不同人理解下,会有不同的走向。不同的人物因为读者个别的理解,个别的喜爱程度,从而有了不同的命运。<br> 同时,因为自媒体的发展,癸酉本红楼梦也是在大众视野中“异军突起”,纷纷发表对其的不同态度。本来我对这个本也是挺有兴趣,毕竟有和前面多处暗示对得上的地方,但是碍于其牛鬼蛇神天马行空的剧情,总是觉得难以接受。<div> 这节课听了张老师的答疑解惑,让我豁然开朗。不应该局限在续作剧情中,而是要跳出视野限制,做到分析续作为何采用这样的续接方式,有何优点,有何不足。</div> <b>第五节 | 关于《红楼梦》的版本</b> <b>陈方媛</b>——从《红楼梦》的版本看读者的阅读问题:<div> 段江丽老师的讲解让我对《红楼梦》各个版本及它们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红楼梦》版本分为两类,或两个系统:<br>1、脂本系统的抄本,八十回,附有脂砚斋等的评语,因此称脂评本。脂砚斋的评语可以帮助我们从侧面了解曹雪芹的身世、思想性格,他创作的《红楼梦》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八十回以后小说的情节和内容线索。<br>2、一百二十回本:最早的是程伟元以活字排印的本子,1791年出版的叫“程甲本”,1792年出版的叫“程乙本”。<br> 研究《红楼梦》版本,可以使我们分清脂评抄本和程高刻本的区别,区分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关系,认清曹雪芹原作的本来面貌,使研究工作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础上。<br> 但是不同版本的流行程度有别,版本特征亦有差异,对读者阅读接受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不同读者对《红楼梦》各种版本形态的版本认知与文学审美体验亦有别。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更多时候会从自身的阅读经历、知识及思想来展现一种个体化的阅读观感。<br> 在辅导课上,同学们针对曹雪芹对钗黛的态度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可以体现出读者往往就会用自己的阅读经历和道德标准来对人物进行揣测和臆断,我认为这都是不客观的。选择合适的版本阅读并客观的对人物进行评判就尤为重要。<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