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名家(第01期)

东方茉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常箴吾(1937---2020)山西省清徐县人。曾任黄河散曲社常务副社长,《当代散曲》创刊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散曲创作室总顾问,《中国当代散曲》创刊总编。著作有《常箴吾散曲集》,散曲论文二十余篇。</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卷曲香,无限风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一读《萧自熙散曲全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常箴吾(山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b> 闭门谢客,窗前灯下,连用三天,读完了厚度足有一寸有余的《萧自熙散曲全集》。此时此刻,我似乎于魂牵梦绕中,独步至无边的散曲芳园:群花吐秀,遍野霞云,幽香浮动,彩蝶缤纷,一派人迹罕至的绝美风光。眼花缭乱的迷离中,一幕扣人心弦的图景,又清晰地在眼前铺展开来:成都、川大、秋深、夜半,三个远方来客,聆听萧自熙教授说曲,长达四个钟头,曲音绕梁,忘食废寝……。于是,意欲就寝的我,又速速披衣,匆匆命笔,生怕那份意趣失之生动,学着萧老笔法,编织一支袖珍小曲,姑且算是为先生作一幅大写意的速写画:〔双调•一锭银〕为萧老造象:“曲老黄花插满头,煞是风流。箫韵芳园香透,醉了神州。” 不是画家,居然作画,当然描之不象。但笔者确是有那样一种非份的渴求,总觉得当代曲家应该有一顶 “ 菊花冠 ”。笔者曾将诗比作牡丹,把词比作水仙,而将曲喻为 “ 野花发而幽香 ” 的菊。劳作四十年,花香袭人间,却默默无闻于世,换取的只是一间陋室、两鬓寒霜。霜花若菊,岂非 “ 菊冠 ” 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萧老在孤寂的曲坛,披阅四十载,奉献给当代及后代的是苦心研订的堪称全新版本《散曲格律》,以及收了545支精美散曲的《全集》。(尚有续编有待问世) 金元明清之后,罕见有此煌煌巨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翻开《全集》,卷首是几行语短情长的 “ 献词 ”:“ 在散曲濒于灭绝之际,谨以此书奉献给国家,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历史,奉献给人民 ! 祝愿散曲这一文化瑰宝能继续发展下去 ! ” 开宗明义第一章,曲家坦荡而深沉的心境,展露无遗。萧老用他的心,在续写一部不愿中断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还是先看一支曲味醇醇的《叨叨今•扫墓》“ 声呱呱我坠愁无数,灯昏昏母织求生路;冷凄凄父死鸡毛铺,魂飘飘兄去唯余裤。情切切寻思祭扫也么哥,情切切寻思祭扫也么哥,野茫茫贫无葬地何来墓? ” 题为 “ 扫墓 ”,“ 何来墓? ”,谋篇之妙,痴问之奇,酿造出一种嘲讽至极的辛辣。独特的生活体验,用 “ 一把辛酸泪 ”,涂写一段永恒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以 “ 讽 ” 济世,这是散曲的一项 “ 特异功能 ” 。诗词于此,相形见拙。萧老度曲,多有讽意。而且角度独特,落笔到位,其色翻新,其味耐嚼。有如让人去品尝一餐 “ 辣妹子 ” 泡制的 “ 川味火锅 ” ,从辛辣的刺激中淌一身热汗, 去体会一次啼笑皆宜的 “ 泪花美 ” 。据说慈禧特爱看《窦娥冤》那样的悲剧,而一边看戏,一边抹泪,似乎只有如此,方才痛快淋漓。因为 “ 痛快 ” 而且 “ 淋漓 ” ,也是一种另类美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 莫问我听泉林里伊谁住。你可知黄花白雪他常顾 ?要寻他磐石松下渔家渡,你可见清风明月他独步。逍遥自在身,挺个皮囊肚,内装着村歌俚曲诗词赋。” 这是一支名为 “ 诗魔 ” 的小曲,是一支身居厨房、茅房、书房三味俱全的 “ 三味书房 “ 谱写的 “ 诗魔之歌 ” 。四川的白帝城住过 “ 诗仙 ” ,成都的草堂住过 “ 诗圣 ” ,而今 “ 磐石松下 ” 又冒出个 “ 诗魔 ” 来。煞是痴狂,也似荒唐,实质上这当是一种人性的张扬——曲家语的张扬。那 “ 内装着村歌俚曲诗词赋 ” 的 ” 挺个皮囊肚 ” 的形象,在诗词里,实实难以寻觅。而曲的境界,却正是在诙谐、俏皮、戏谑、奇趣乃至滑稽、荒诞、插科、打浑的笑声中开拓出来。“ 逗 ”,竟也成了诗歌样式的美学特征。萧老的曲,颇多 “ 逗 ” 境,笑料连篇,令人捧腹,诱人品味。卓别林大师的幽默在萧自熙 “ 诗魔 ” 的作品中,显现着东方民族的聪明才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讽有深度,逗有浓度,是萧曲的两大特色。而在弘扬散曲独有风格的 “ 俚俗 ” 方面,萧老更有新的发挥。元曲里的一些庸言秽语的陋习被清除了,活着的易懂的文言跃然笔下,生动鲜活的现代口语甚至四川方言涌进曲作。而且将通俗的语象,升华为曲的意象群体,营造出具有曲味特色的俗趣横生的意境。从而体现出一种南北合一,新老共济、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字的自然风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 听得惯箫笛调,咱原本就姓萧。鬼神儿巴结我怕毁他的教,青蚨儿亲近我劝我买泸州窖。四季间呵呵三百六十场,我这人今年欢喜明年笑。”〔寄生草•生日遐想〕一曲俗语,率真质朴、自然天成,没有咬文嚼字,不见卖弄痕迹,而将以俗为美,力求野趣作为度曲基调,于意识的畅然流动中波荡着通俗美、天籁美、意象美的生活浪花,展现着一片大众化、现代化又不失民族化的审美视野。正如另一支萧曲〔凯歌回•儒丐〕中所写:“ 俺也曾菜圃乞黄瓜,俺也曾酒肆唱流霞;俺也曾蜗室圆佳梦,俺也曾蟾宫折桂花。羞咱,有诗词歌赋琴棋画:羞咱,无柴米油盐酱醋茶。” 文白相间,虚实共荣,是一支生动活泼的通俗歌曲。音乐美,是散曲的天然属性,萧老所著《散曲格律》就是一部挖掘元曲审美经验、深究声韵运转规则的 “ 实用散曲美学 ” 空前力作。萧老在〔沉醉东风•梦元曲八仙〕中形象地揭示了其中奥秘:“……拜访罢郑德辉,往白朴家中坐……关汉卿废寝忘餐说窦娥,张养浩他每日殷勤教我。” 梦是遐想的求索,而得元曲之真传确是事实。先生钻到曲窝里,又从此间钻出 “ 偷 ” 了火种,点起火把,眼前必然是一片光明的开阔地。谱在腹中,韵荡心头,终使他所度数百支小令,字正腔圆,回归自然,进入到散曲天地的 “ 自由王国 ” 。正如一位学者说的:先生玩曲,简直 “ 把格律规定的各个方面,都玩到了极致。” 乃至顺其规律,玩出了新的花样,别出心裁地创新了诸如 “ 通篇四维对体 ” 、“ 走马对体 ”、“ 数目对体 ”、“ 顶针循环体 ”、“ 反复格体 ”、“ 集句体 ”、“ 平上韵体 ”、“ 增句、增韵体 ”、“ 竹节韵体 ”……真是多姿多彩的发现啊,下面就读一支以 “ 萧氏蒙太奇 ” 手法组合起来、颇具音乐感的曲子:“ 听一声声鸟语一声声慕,共一声声风雨一声声诉;我一声声词曲一声声赋,有一声声钟鼓一声声助。漓泉儿乐了也么哥,漓泉儿乐了也么哥,他一声声伴舞一声声玉。” 〔叨叨令•一声声〕这是一支用悦耳的音符谱写的动听乐章。散曲特有的音乐技法,几乎最大限度地融入到这只有七个乐句的短曲,营造出一段高山流水式的优美旋律。句式的参差错落,对仗的多重呼应,叠字的和声连绵,衬字的调谐点缀、节奏的顿挫抑扬,尤其是那密韵的回环往复与竹节的韵中有韵,把个 “ 一声声 ” 曲调渲染得 “ 大珠小珠落玉盘 ” ,音花飞溅。值得注意的是,曲尾尚附一行注解:“ 余伏案度曲,雨滴穿屋顶,坠落纸上,奇而惊而喜而歌 ” ,这弦外之音,是一个 “ 阳关三叠 ” 的反复符号,让人一唱三叹、寻味无穷、韵绕三日、不绝如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以 “ 讽 ”、“ 逗 ”、“ 俗 ”、“ 韵 ” 四美表述萧曲的审美内涵与艺术风格,似乎总觉得深度不足,肤浅有余,尤其是萧曲之 “ 所以美 ” ,并未点破。这里不妨引中国散曲研究会秘书长赵义山博士的一句名言:“ 让传统与革新互动,理论与创作共振 ”,这 “ 合四而一 ” 的互动与共振,正是萧曲获得巨大成功的活水源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 阎罗请我他家坐,问我:‘ 来生怎地活? ’ 情真意切似咱哥,将就我,依旧写诗歌 ! ” 〔喜春来•梦阎罗〕好一个百折不挠的 “ 诗魔 ” ! 诗魔一世,来世仍为 “ 诗魔 ” 。这是一张夸张至极的漫画,是一张萧老亲手造的浪漫至极的 “ 自画像 ” ,比笔者前面所画的那一张 “ 黄花插满头 ” 的速写画神似多了。如果萧老的这份痴情,有朝一日,能染成一片大气候,那沉寂百年的散曲之再度繁荣,不是翘首可望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2006年3月于太原菊花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备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所用风景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及时删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