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洛阳市孟津区朝阳镇卫坡村(魏家坡)有魏尚卿故宅,其中有张輶为守御所千总魏尚卿题写的匾额“望重折冲”。匾额署上款为:“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湖北主考提督贵州学政诰授朝议大夫知山东沂州府事加三级记录七次张輶”。署下款为:“为守御所千总魏尚卿立”。</p><p class="ql-block">该匾额题词和署款仅有60个字,却蕴藏有巨大的信息量,兹作以下解读。</p><p class="ql-block">一.“望重折冲”释义</p><p class="ql-block">“望重折冲”四个字,其中“望重”两个字的意义比较浅显,人们经常使用“德高望重”这个词儿。“望重”的基本意思是:名气很大,威信很高,引伸义是能力很强,出类抜萃。</p><p class="ql-block">“折冲”两个字的意义比较费解,其中最重要的意思是“克敌制胜”。冲,是古代战车的一种,有临阵冲锋,一马当先的意思,如冲锋陷阵。折,有威慑、完胜、拜服的意思,如折服、折腰等。</p><p class="ql-block">“望重折冲”四个字所要表达的完整意思是:你出类抜萃,威慑敌胆,让人们拜服。</p><p class="ql-block">二.守御所千总魏尚卿</p><p class="ql-block">“望重折冲”四个字是题给“守御所千总魏尚卿”的,其中有三层意思:守御所,是军事机构名称;千总,是明清武官官职名称;魏尚卿,是受赠匾额的主人名,也就是说,“望重折冲”这块匾额是赠给魏尚卿的。</p><p class="ql-block">《清史稿》:“明置守御所,雍正三年改”。明清两代,守御所的设置没有统一规范,不属于各州县常设机构,只是在特定时间需要设置的地方设置。按守御所的规模大小区分,守御所有千户所、百户所。如明代《金门志》:“抽入户三丁取一,大约以千一百二十名为千户所、一百一十名为百户所”。</p><p class="ql-block">由以上引文可以推知,凡是守御千户所辖区的百姓“入户三丁取一”,即三名男丁中取一名当兵,守御千户所在编兵员约1120名。</p><p class="ql-block">另外,守御千户所不是“正规部队”,类同于现在的“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明清一个县的人口要比现在一个县的人口少,即便守御千户常设在编兵员约1120名,这个规模也是不小的。</p><p class="ql-block">按清乾隆年间编《湖广通志》,千户所、百户所的上级领导是卫,卫下设千户所、百户所。</p><p class="ql-block">例如,湖北武昌卫指挥使分左、右、中三支部队,仅武昌左卫指挥使千户所常设兵员6624名。乾隆时的湖北省仅有显陵、安陆、襄阳、郧阳、德安、随州、黄州、夷陵、枝江、长宁、施州、常德、永定、大庸、茶陵、宁溪等三十多个“市县”设有守御千户所。因此可以推测,每个守御千户所负责二至三个县的警务。</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的武官品级,相较于同级文官的品位和俸禄都要高,所以魏尚卿的官职大约相当于正五品。</p><p class="ql-block">三.张輶的职衔</p><p class="ql-block">一般来说,题匾人的职位愈高,受赠人愈有光彩。</p><p class="ql-block">张輶为魏尚卿题匾落款的职衔长达46个字,“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湖北主考提督贵州学政诰授朝议大夫知山东沂州府事加三级记录七次张輶”。</p><p class="ql-block">“赐进士出身”,是张輶的学位学历,即出身是皇帝门生(进士)。</p><p class="ql-block">奉直大夫是荣衔,一般授予官品较高又有政绩的官员以示荣耀。</p><p class="ql-block">翰林院编修,是张輶考中进士后初次被选拔到翰林院的职务。明清考中进士后,只有出类拔萃者才能选拔到翰林院工作,这是初授官职,大多是“翰林院庶吉士”,官职是从七品。翰林院从七品的庶吉士,一般工作2~3年后才能“晋加编修”,成为正七品官员。张輶入翰林院初授官职也是庶吉士,一年后提任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说明张輶确实不同凡响。</p><p class="ql-block">湖北主考的全称是“湖北乡试主考官”,乡试是各省举行的举人考试,每四年开考一次,主考官是中央朝廷礼部或吏部派遣,是临时职务。明清两代,能当上一次主考官的人凤毛麟角,只有学力深厚的人才有可能担任。在明清两代500多年间,孟津县只有王铎、陈爌、张輶三个人当过主考官。</p><p class="ql-block">提督贵州学政,“贵州学政”一职相当于今天的贵州省教育厅长。“提督贵州学政”即兼任贵州学政、主管贵州省教育。</p><p class="ql-block">“诰授朝议大夫”,朝议大夫是荣衔,是皇帝命令下文专门(特别)授予。“诰授朝议大夫”和张輶此前授予的奉直大夫不同,奉直大夫是例授、诰授是专授。例授,是朝廷礼部或吏部按惯例下文授予;诰授,是皇帝命令授予。明清两代,一般情况下诰授的同时,父亲、妻子也会有封号。如父亲也可以“诰授朝议大夫”荣衔,妻子也可以“诰授某品夫人”等。</p><p class="ql-block">“知山东沂州府事”是实职,即张輶任官山东沂州府知府。</p><p class="ql-block">“加三级”,表明张輶因政绩卓著,被三次提升级别,虽然张輶当时的官职是山东沂州府知府,但实际享受的是高于这个官职三级的政治待遇,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或部级待遇。</p><p class="ql-block">“记录七次”,明清两代朝廷均实行官吏述职和考核制度,考核一年进行一次,主管的考核部门设在吏部,称“考功司”或“稽勋司”,主管考核的称“考功郎中”。“记录七次”说明,张輶连续七年七次考核都是优等记录。</p><p class="ql-block">四.张輶其人</p><p class="ql-block">张輶是今孟津县城关镇寺河南村人,今寺河南村有张輶老宅“瀍上吾庐”。张輶是洛阳著名的平民出身的神童,有关张輶的故事至今在河洛地区盛传不衰。</p><p class="ql-block">因资料缺乏,我们无法知道张輶的确切生卒。张輶大约十三岁考中秀才(或贡生),嘉庆五年庚申科(1800年)考中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考中进士成为正七品官员。张輶入翰林院初授官职也是庶吉士,一年后提任正七品翰林院编修,说明张輶确实不同凡响。</p><p class="ql-block">湖北主考的全称是“湖北乡试主考官”,乡试是各省举行的举人考试,每四年开考一次,主考官是中央朝廷礼部或吏部派遣,是临时职务。明清两代,能当上一次主考官的人凤毛麟角,只有学力深厚的人才有可能担任。在明清两代500多年间,孟津县只有王铎、陈爌、张輶三个人当过主考官。</p><p class="ql-block">提督贵州学政,“贵州学政”一职相当于今天的贵州省教育厅长。“提督贵州学政”即兼任贵州学政、主管贵州省教育。</p><p class="ql-block">“诰授朝议大夫”,朝议大夫是荣衔,是皇帝命令下文专门(特别)授予。“诰授朝议大夫”和张輶此前授予的奉直大夫不同,奉直大夫是例授、诰授是专授。</p><p class="ql-block">例授,是朝廷礼部或吏部按惯例下文授予;诰授,是皇帝命令授予。明清两代,一般情况下诰授的同时,父亲、妻子也会有封号。如父亲也可以“诰授朝议大夫”荣衔,妻子也可以“诰授某品夫人”等。</p><p class="ql-block">“知山东沂州府事”是实职,即张輶当时任官山东沂州府知府。</p><p class="ql-block">“加三级”,表明张輶因政绩卓著,被三次提升级别,虽然张輶当时的官职是山东沂州府知府,但实际享受的是高于这个官职三级的政治待遇,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或部级待遇。</p><p class="ql-block">“记录七次”,明清两代朝廷均实行官吏述职和考核制度,考核一年进行一次,主管的考核部门设在吏部,称“考功司”或“稽勋司”,主管考核的官员称“考功郎中”。“记录七次”说明,张輶连续七年七次考核都是优等记录。</p><p class="ql-block">四.张輶其人</p><p class="ql-block">张輶是今孟津区城关镇寺河南村人,今寺河南村有张輶老宅“瀍上吾庐”。张輶是洛阳著名的平民出身的神童,有关张輶的故事至今在河洛地区盛传不衰。</p><p class="ql-block">因资料缺乏,我们无法知道张輶的确切生卒。张輶大约十三岁考中秀才(或贡生),嘉庆五年庚申科(1800年)考中举人,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考中进士。</p><p class="ql-block">张輶的任职履历大约是:嘉庆六年考中进士后,选任翰林院庶吉士、晋加翰林院编修、又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稽勋司郎中、掌文选司印,升任吏部主事、出任湖北乡试主考官(1813年)、转而升任贵州学政(1816年),又官山东沂州府知府、登州府知府、曹州府知府、直隶府知府、宣化府知府、天津府知府(1839年),调任天津河间兵备道、长芦盐运使、山东济东盐道、泰武盐道、终官贵州省参议(相当于今贵州省政协主席)。</p><p class="ql-block">朱彭寿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2月版《清代人物大事记年》:“张輶,字幼轩,号瑞绂、渔川。河南洛阳人,庶吉士,吏部主事。山东沂州府知府(直隶天津府知府)”</p><p class="ql-block">王家相撰,中华书局1982年5月版《清秘述闻续•中•卷九》:(贵州省,学政类):“张輶,字幼轩,河南洛阳人。嘉庆辛酉进士,二十年以吏部员外郎任”。据此,张輶任贵州学政是在1816年。</p><p class="ql-block">清同治四年(1865),张輶之子树稑和嫡孙厚生为张輶立的《诰授忠宪大夫吏部掌印郎中张公之墓》碑文中说:“公讳輶,字德如,号幼轩。嘉庆庚申科举人,辛酉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晋加编修、吏部考功司主事、文选司员外郎、稽勋司郎中、掌文选司印、简放湖北大主考、贵州学政、钦差户部坐粮厅监督。历任山东沂州、登州、曹州、直隶、宣化、天津府知府、兼护天津道长芦盐运使,司署山东济东、泰武盐道。淑配诰封恭人姚恭人祔葬。”</p><p class="ql-block">依据以上碑文,张輶乡试考中举人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成进士。</p><p class="ql-block">五.张輶为什么给魏尚卿题赠匾额</p><p class="ql-block">张輶为什么为魏尚卿题赠匾额?有张輶和魏尚卿是姑表弟兄的说法。关于魏尚卿的详细资料,我们目前知之甚少,简略资料来自魏坡村《魏氏家谱》。魏尚卿任官守御所千总,这一点毫无疑义。</p><p class="ql-block">作者推测,魏尚卿当时做官的地方靠近京杭大运河,当时江南的货物如盐和茶叶等,正是通过京杭大运河的漕运运抵北京天津一带。而当时的张輶任官天津,“兼护天津道长芦盐运使,司署山东济东、泰武盐道”。不排除当时的魏尚卿有护航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可能,有一条旁证证据,例如,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张輶为今焦作市温县段村人武举漕运候选卫千总秦正塘题写有“伟略运筹”匾额。</p><p class="ql-block">因此,当时的魏尚卿有护航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可能。这样,张輶为护航漕运的下属武职官员魏尚卿、秦正塘题写赠送匾额,也是顺理成章的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