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空谷梵音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说绵山》</p><p class="ql-block"> 清晨,匆匆吃过早饭我们冒着绵绵细雨驱车前往“绵山”,这里跨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地界,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因山峦绵亘不绝而名为“绵山”,俗称“岩山”;是中国“清明节”、“寒食节”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说到清明,离不开绵山和介子推:</p><p class="ql-block">云来云去风无定,</p><p class="ql-block">日隐日现岚中游。</p><p class="ql-block">却功却禄归奉母,</p><p class="ql-block">至纯至孝昭千秋。</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十九年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流亡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得晕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做成肉羹送给重耳吃下免于一死。后来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认为苦尽甘来应该享受,介子推几次三番劝他奋发努力富民强国,晋文公不但毫不理会,还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是否真“忘” 尚待考证)。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有感赋诗曰:</p><p class="ql-block">古今几多名利客,</p><p class="ql-block">谁见荫及后世孙?</p><p class="ql-block">弓藏狗烹寻常事,</p><p class="ql-block">帝王大半暴昏君。</p><p class="ql-block">晋文公将书信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绦千条随风摇曳。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书信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p><p class="ql-block">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不点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做“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诗曰:</p><p class="ql-block">洁身事母传孝义,</p><p class="ql-block">割股奉君昭忠心。</p><p class="ql-block">重耳长悔曾举火,</p><p class="ql-block">介公浩气千古存。</p><p class="ql-block"> 绵山早在春秋时候便有了道家的活动。介子推作为道家思想的先驱之一,身体力行着道家清静无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朴素思想,被尊奉为道家神灵。后人们到绵山寻幽探古,访贤求道凭吊先哲,更使绵山道家的活动日益兴盛。绵山之神首先便是为介子推:后赵皇帝勒石敕建“介神庙”,称其为“威烈天神”,专事兴云布雨,视察民间疾苦,为民排忧解难;绵山另一位神为尉迟恭:恭隋末从军,为辅佐李世民成就“贞观盛世”做出了重大贡献。其间在绵山一带活动颇多,留有“点将台”、“听令巷”、“马跑泉”、“马劈石”等遣迹和传说。晚年笃信道教方术,被奉为“门神”;绵山的另一位佛为隋唐高僧志超:僧俗姓田,为反抗地痞官府盘剥,为民请命而离家出走。入于介山,创聚禅侣,岩名抱腹……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光岩寺,后终成正果。据传,他是过去世之一佛——空王古佛的应化身,是一位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乐善好施,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禅林大德”,世称“绵山活佛”。圆寂后,唐太宗李世民敕封其为“空王古佛”,为汉人中最早成佛的一位。以上神佛,介之推为晋人;尉迟恭为溯州善阳人;昙鸾为雁门人;志超为榆次源涡人。都是曾经生长在山西这块土地上的活生生的神、佛。这种“真神真佛”集于一山的现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诗曰:</p><p class="ql-block">绵山之神首介公,</p><p class="ql-block">空山古佛志超僧,</p><p class="ql-block">尊称门神蔚迟恭,</p><p class="ql-block">神佛爱民倡大同。</p><p class="ql-block"> 我们绕过新建的不伦不类的“万寿图”、“金山”、“嘉年华游戏乐园”。首先来到闻名遐迩的“水涛沟”。论起绵山秀色,当首推水涛仙沟。沟前“说法台”苍翠如黛,耸立于两山之间,环绕于涧水之中,朦胧细雨中隐约似有彩虹升起,似梦似幻如诗如画。真是名副其实的“引人入胜”。我们沿着十里仙谷迤逦行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所称的绵山石桐水,千迴百转,飞流激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数十处,宛若镶嵌在茂林和芦苇丛中的一串串碧玉,使人如置身于扑朔迷离、神奇莫测的南国水乡之中。沟中的主要景观有:五龙树、五龙飞瀑、莲花峰、仙箓榜、子月峰、刀劈石、雄狮瀑、水帘洞等自然山水奇观;又有仙女坐龟,碧溪垂钓,牛角挂书、知章醉酒等雕塑小品。华夏奇瀑五龙飞瀑,落差80余米,跌落于五龙潭;水帘洞,为天下修性养气、辟谷成真第一洞。洞口飞流如练,洞内可容三四十人,为历代高僧、高道辟关、辟谷的修炼场所。我们一一拍照留念,可谓不虚此行。但时间紧迫,我们只是走马观花,欣赏了部分景观。不过也好,留一些遗憾,为下次前来找个借口。绵山的灵气吸引了众多的仙家、圣人,据说有伯子常(介子推的好友)、彭祖、子乔、华佗、汉钟离、吕洞宾、陈抟等历代古贤的修行洞十余处,是中国最古老的养生地。</p><p class="ql-block">诗曰:</p><p class="ql-block">紫岚出岫介公岭,</p><p class="ql-block">峻峰入云晋绵山,</p><p class="ql-block">飞湍瀑流如雷吼,</p><p class="ql-block">似梦似幻似神仙。《水涛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又曰:</p><p class="ql-block">水涛仙沟淌碧玉,</p><p class="ql-block">千回百转堪称奇,</p><p class="ql-block">垂瀑激荡腾云雾,</p><p class="ql-block">细雨蒙蒙现虹霓。《水涛沟》</p><p class="ql-block"> 在五龙飞瀑停留小憩之后离开水涛沟,我们又乘景区专车前往抱腹岩云峰寺:云峰寺,原名抱腹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曹魏时期,高僧迪公始建,距今一千七百余年。抱腹岩坐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馆舍于“腹”内,容两千年历史文明于其间,为天下“绝无仅有”。主要景点有毗卢殿、玉皇阁、空王殿、五龙殿、迪公洞、鸾公洞、志超洞、五龙松、铁索岭、《大唐汾洲抱腹寺碑》等四十余处。寺内供奉有当地真神介子推、真佛空王佛。田志超是汉人第一个成佛的,塑像为包骨真身。寺内还保存有许多唐、宋、元、明碑刻、雕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抱腹岩顶壁挂铃,令人赞叹叫绝。明末清初大学者傅山于崇祯十年题写的长联,清光绪三年皇帝所赐“慈云法雨”御匾,以及当代著名学者邑人张颔所题“抱腹栖云”的匾额,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p><p class="ql-block">诗曰:</p><p class="ql-block">壁立万仞云峰山,</p><p class="ql-block">含胸虚腹纳众仙,</p><p class="ql-block">雨雪风霜混不吝,</p><p class="ql-block">只宣慈善在人间。《云峰寺》</p><p class="ql-block">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建绵山毓德堂。意在告诫世人遵循天、地、君、亲、师、诸道敬天敬地、忠君爱国、孝敬父母、仁爱兄长、尊敬长辈,用介子推的“忠孝仁信、礼义廉耻、慈俭温良、谨让谦和”16字箴言教化天下。唐太宗李世民曾两次幸临绵山。朝拜介子推、空王佛后,他为介公的忠孝清烈、高风亮节和空王佛解民倒悬、普度众生大道思想所启发,在毓德堂留下了“为人君者,当为庶民父母、百姓应尽己之力,国家和谐,实实在在是为天下百姓着想”的墨迹。“皇上应勤政为民,朝夕闻道,鞠躬尽瘁,千万不敢违背这些祖训”。“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征、出将入相50年的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明代著名天文学家刘伯温,都是在绵山毓德堂留下了“治国必须厚德”、“人伦道德尊卑有序,纲常有法”的哲理名言。</p><p class="ql-block"> 绵山原为五龙母子所有,志超来山后,龙母将绵山以下棋的方式让给志超,五龙皈依佛法,常在说法台上听空王佛说法。后来,五龙功力大增,飞升跃过对山,在山壁上留下了五道沟壑,故名五龙躔。正果寺内有十三尊包骨真身像,虽历经千年而骨架完好,颇有灵气。此外还有通天云衢、五龙松、弥陀殿、圣母殿、观音殿、三大士殿、送子娘娘殿、五龙殿等,来历神奇,庙殿灵验。灵应塔明七暗九层,高达69米,高出云霄,巍峨壮观,是中国高山寺院中最高的佛塔。更兼这里地势险峻,松柏参天,成为绵山极具特色的游览胜地。</p>

介子

绵山

晋文公

五龙

清明

重耳

水涛

王佛

道家

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