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2朱玉宏《诗经.小雅.蓼莪》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孝亲故事,孝思作品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广泛流传,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壬寅虎年清明节来临之际,魏老师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通过《诗经》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感受了孝子对双亲的思念。</p><p class="ql-block">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总集《小雅.蓼莪》。</p><p class="ql-block">博学的魏老师告诉我们《蓼莪》是我国第一首孝思诗歌。</p><p class="ql-block">诗的开端以蓼莪、蒿、蔚作比兴,形象地说明了父母是我们的根,孩子是枝叶,有根才会枝繁叶茂。失去父母的孩子就像蒿蔚,不管外表如何光鲜,其实内心无处安放。</p><p class="ql-block">诗的中间,作者发出了“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感慨,没有了父亲,我还有谁可依靠,没有了母亲我还有什么可依恋。出门时心里无牵无挂,回到家里房内空空荡荡。真可谓“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p><p class="ql-block">接着作者一口气说了六个排比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道出了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其实这也是所有父母的真实写照。天下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之爱。从蹒跚学步到上学读书,从参加工作到结婚生子……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日子,每一个点滴,都有父母汗水的痕迹,父母为我们撑起幸福的蓝天,父母帮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只有父母,才会乐此不疲的悉心照顾我们,只有父母,才会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p><p class="ql-block">乌鸦反噗,羊羔跪乳。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理应也该如此。</p><p class="ql-block">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羽翼丰满,要回报父母时,父母却驾鹤西去。于是作者向苍天发出呼喊“欲报之德。昊天罔极。”</p><p class="ql-block">诗的结尾,两段重章复叠,用南山的巍峨,飘风的猛烈,表达自己失去双亲,不能始终的悲痛欲绝之情。</p><p class="ql-block">是呀,比山高,比海深的养育之恩,我们应该如何来报答呢?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能等待,在父母有生之年,我们要努力做到孝养其身,孝养其心。孝养其志,孝养其惠。孝养其身是在生活上赡养老人。孝养其心是知道老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从精神上关心给予满足。孝养其志是老人有远大志向,自己没能满愿,子女应该承担过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孝养其慧是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能让老人欢心又能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谨记先贤教诲,传承中华美德,让孝亲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