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断想

教书匠

<p class="ql-block">  又见清明,春风依然带着一丝薄凉,弱柳在吹拂中摇摆着窈窕的身姿,吞吞吐吐抽离出细长的枝条,星星点点冒出碧玉般嫩绿;熙日暖暖的阳光洒在绽放的菜花花上,遍地金黄,航拍的照片象厚绒绒的地毯;随风还免费馈赠清甜的淡淡花香。湛蓝的天空中,不知是谁牧丢了雨做的白云,飘然去寻找坝外那远山的呼唤;一阵苑转悠长的鸽哨,在柔风中袅袅不绝,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  刘希夷说:“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大妈们毫不在意。因防疫需要,她们自服“不准出门丸(玩)”后,一直有心慌、胸闷的副作用。而今眼目下的和风,吹皱了一潭心湖的宁静,被浓妆艳抹的吹了出来,“轻歌妙舞落花前”,兴高采烈地出镜入画,硬是搏出昔日“小甜甜”的如花笑靥…。刘大爷还有一段“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下半句,我们感受的“人不同”是还来不及感慨,就从“奔五、奔六”,直接往“奔七”了!而人类与春风比起来,也就是一群不同的仓促过客而已,为大妈们“六一”也照样过得很潇洒的人生态度点个赞……!</p> <p class="ql-block">  在清明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春风还唤起了年年岁岁不变的特别记忆,就会有特别的思念……。往事如斯,虽然与亲人们阴阳两隔过去了许多年,但无需搜寻,音容笑貌都会在此时此刻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空气里弥漫着那份永不会遗落的亲情气息,化作了一腔浓浓的怀念,就好像是一只未解缆的小船,在深深的思绪里晃动,淡淡的纠结柔软了心扉,情不自禁追思那亲缘里充盈的滋润与温馨,谨以感恩的心香一瓣,给逝去的亲人们虔诚地磕请一个春安……!</p> <p class="ql-block">  清明思亲的断想,把记忆的盒子打开,回顾儿时家中,父母均一介草民,靠的是教书挣钱,赡养婆婆、外婆,当点亮我们兄姊三人的生命之光,要供七口吃饭。婆婆性情寡言且走得早,留给我的印象浅也不多。父母忙于工作,全家三辈人的饮食起居;娃儿们的缝缝补补几乎都是外婆操持。印象中的外婆总是勤勤恳恳,且与婆婆和睦相处,从无怨言。婆婆走后,姐姐家喜添一子,外婆再次“与时俱进”,担负起照看这个重外孙的岗位职责。最记得在小外甥两三岁时,外婆给他喂饭,他就调皮的东躲西藏,四处乱窜,外婆只好手捧饭碗,迈开她那“三寸金莲”,颠颠巍巍地无奈满院子的追,绝不放弃坚决的抓“落实”……。</p> <p class="ql-block">  外婆从不告劳,伴陪我们长大成人。在她童年,女性不给上学。但一般的汉字她都认识,甚至能够读报,令我惊讶。她对我母亲和大姨这两女儿,就是饿肚子也要供她们去学堂。在她嘴边常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听外婆讲,那时,为了“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家中晚餐只有一碗稀饭和一把蚕豆,每人的蚕豆要枚数均分;天黑必须上床睡觉,为节约灯油。娃晚上都饿得嗷嗷直叫,难以入睡,她总是把分给她的那份蚕豆留下来,谁叫得厉害了就塞几枚给谁……。她屡屡给我们说:要“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她的生活观念,象烙印般深刻地影响了我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我曾问外婆:你又没上过学,怎么知道那么多的道理?她说都是听大人讲和戏文里唱的,平时留心就记下来了。外婆的人生观、价值观、格言大都来自于《增广》或《三字经》、《女儿经》,虽饱含了父权制文化对男女两性的双重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但外婆能够自行再过滤,留其精华除去糟粕。所以才有她划粥断齑,节衣缩食,也坚决支持女儿去读书的“叛逆行动”,子女们也由此改变了命这:大姨和我母亲都成了教师,大姨还当了校长,嫁了个中共的地下党员;舅舅是独子,也送去了部队,我第一次见到舅舅,他已经是解放军的军官了……。</p> <p class="ql-block">  外婆是重庆人,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重庆,知道她爱吃重庆的梁平柚子,碰巧节前去梁平出差,立马买了十个,放假了回去孝敬外婆。走拢了没见到外婆,我问母亲,母亲说:外婆己经走了,晚上舅舅照顾她睡下,天亮时她已经安详的走了。你才参加工作,也忙,就没及时的告诉你。我提着柚子楞在那里怅然若失!满脑壳是她布满皱纹的双手,端着她亲手做的、也是我最爱吃的香甜的汤元,冒着腾腾的温暖…。子欲孝而亲不在,我突如其来感到有一种扼腕心痛的困窘。外婆是值得我记一辈子,爱一辈子的老人!遗憾是老人临终时,没能最后见到她最后一面,我再也没有外婆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直面亲人的死亡是父亲辞世。2003年10月29日,星期三。我接到了保姆的电话,她说:你爸爸老了!我立即从几十公里外的教学点赶到医院,母亲已被劝回,只有姐姐、姐夫和保姆在。我拉起病床上父亲的手,觉得一点都不凉,还是柔软的,甚至感觉还有温度,就像睡着了一样。保姆是农村人,她说:你们赶紧去楼下找个地方多烧点纸钱,你爸到那边才不至于两手空空,碰见阎王小鬼才有钱打点,也好早点投生…。我与姐姐在医院花园无人的一角,长跪在地点起蜡烛,燃起纸钱。缕缕青烟扭动着腰肢盘旋腾起,窜上天空,汇入了广袤的苍穹,我似乎懂得了生命只是一场尘世的烟花,青烟就是喘气与呼吸。蜡烛熄灭了,钱纸也烧为灰烬,没有了青烟又成了一片死寂。</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遗体告别,他所在学院通知:处以上干部没有工作的都去。其实,这些领导中本身就有很多是他的学生。时任的书记、院长拉着我的手说:你爸是一位有责任心,有水平的好老师;某学生已调任在京某重点大学当院长,也发来唁电,并要退体处再送一个花圈表示哀悼。退体处的处长说,这是他任职以来没有的。六十多年前,父亲两手空空、荜路蓝蒌,从乡下一个小镇走出来,到重庆一边工作,一边求学,旰食宵衣、谨小慎微走到今天,终于走完了他勤劳坎坷、坦荡磊落的一生,仍然两手空空回归于大地。能够赢得这么多学生的尊重,就是他砥砺深耕的全部财富。</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文革”时期,算个小小的当权派,记得批斗大“走资派”时,只是被揪出来陪斗,仅靠边站没关进“牛棚”,在“造反派”服中,由于他不是“好学生”,被贬去给“串联”的红卫兵卖饭菜票。如此,属于他自己的时间反而多了。我那时读小学,因学校都“停课闹革命”,也在家耍得无聊。以前父亲忙,平时是不大管我们的,现在他也无所事事了,就开始教我骑自行车,带我骑行去乡下赶场;教我打篮球,没想到我当知青还成了做教师的本钱;又教我装半导体收音机,到城隍庙电子旧货市场淘零件,后来复课了上中学,习《物理》课比其他同学先有点《电学》基础,也学得轻松了……。</p> <p class="ql-block">  他更是叮嘱我要多读书,说“书中自有千钟粟…”。“文革”那时,很难能找到允许看的书藉。不知父亲从哪里给我借来柯岗的《逐鹿中原》,就是我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之后又找来《红旗飘飘》;推荐我读的第一本外国翻译小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读书成为自觉,并越发不可收拾了,甚至躺在被窝里还打电筒偷偷看,结果还没进中学,眼睛就读成了近视。父亲还引导我看当时被批判定性为“封建余孽”的《三国演义》,但他认为“开卷有益”,且《三国》里有辨证法。我才小学文化,半文半白的体裁和繁体字都很难看懂,就问父母…。是父亲培养了我一生读书的喜好。但我对不住父亲的是现在只看手机上的“快餐”短帖子了。</p> <p class="ql-block">  父亲过去人称为“国防”身体,70岁以前几乎未尝药味,退休后调侃还坚持“两打”,打球健身打麻将健脑,70以后就日渐衰弱了。先后患过脑溢血、脑梗、肺梗、风心病、前列腺肥大、便秘、因脑梗而癫痫,患结石摘了一个肾;中风瘫痪后的三年就完全缠绵病榻了。病痛给他身体带来的熬煎和摧残,失能后心理上的沮丧,可以让你崩溃!家中日常的护理一刻也不能离人。但父母亲还担心着不能因他的病而成为我的工作桎梏,能坚持就尽量不叫我,我也深深懂得他们这种“不打扰”的心情,所体现出爱的份量。但逢周末和节假日,我们这个小家必须回去陪父亲,也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母亲也是年事已高,幸好请到了一位尽心尽责的共产党员保姆,她承担了日常绝大部分护理。我当时兼在一个处理遗留问题的部门当“头儿”,由于怨声载道,打架闹事几乎是常态,工作棘手己是焦头烂额;里外的双重的压力让我心神交瘁,不堪其忧,感觉自己要患“焦虑症”了!我最担心是保姆撂挑子不干了。为此,保姆要啥我们就给啥,也算我们的回报。她说孙儿要上学想骑自行车,我立马买了新车并亲自送到乡下…;有一年春节父亲情况不太好,与保姆协商好她只回家团个年,我担心她一去不返了。在大年初一开车送她到家,然后在外找了一处冷冷清清的茶馆,孤独的一个人坐等了五个小时,她也没有失言辜负我,团圆后匆匆忙忙赶来了……。</p> <p class="ql-block">  父母亲无论哪个住院,我们就是全体总动员了。医院的“陪伴”难以照顾周到,老婆与姐姐白天陪,兼做“病号饭”,我与姐夫就轮流守夜晚,弟弟也要从重庆请假回来…。我厌恶“康师傅”泡面的印象,就是那次父亲肾功能衰竭入院,一个月“夜班”的守候,每次加餐宵夜都是它,从此看到“康师傅”就烦…。其实,父亲迟早会到的那一天,我们本有思想准备的。当那天来临,眼睁睁的看着父亲被人愈抬愈远,朦胧的身影越拉越长,身体越来越小,直至成为一个点,最终消失在了我的泪眶中。脑洞里留下是父亲年青时严肃的表情与病床上被折磨得病骨支离的躯壳,残忍的比照和永无再见的绝望,彻心冰凉,让我对生命的认识是悲哀与无奈。我仰望天空,心想,如果真有天堂,希望父亲不再有病痛的磨难!</p> <p class="ql-block">  父亲走后,老母亲身体还过得去,她不愿与我们同住,说不好耍。想回老家重庆看看,我开专车侍奉左右;又言还没去过北京;还想看看海南,姐姐一家携程全陪,老母亲一路眼笑眉舒……。尽孝也需能力,我们无力有求必应,但尽其所能,多少了却她的桩桩心愿,也让我们堪以告慰。老太太85以后,就如“王二小过年”了。她最后一次就诊住院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天保姆电话我:你老母亲又发病了!我立即驱车前往。母亲住在高校的家属院,管理甚严,开车进去要过三关:学院大门、教学区与家属区分隔的“二门”、家属院的“三门”,都是铁栏杆挡道;开门本是保安的职责,但我是外来人员,车辆原不准进家属院,只有轻言细语、低声下气的解释原因,恳请保安,他才慢吞吞地极不情愿的开了门。我经常回来都如此,习惯而麻木了。</p> <p class="ql-block">  母亲自述是腹痛,胸闷,我背她下四楼,马上送急诊。她几乎一天未进食,还呕吐,一路呻吟赶到医院,满院子是病人。急忙去挂急诊,再带老母亲去排队候诊,一位女医生开始问诊,很快开出了腹部CT,血液检查,大便检查。 姐姐也急急忙忙赶到医院,马山就去排队划价、缴费。 拿到缴费凭据,我才搀扶着连站都站不稳的老母亲去等待做这些检查…。检查作完,我小心翼翼问医生什么时候可以拿到结果,得到的回答是:血检两个小时以后,CT三个小时以后。我们只能在候诊大厅陪老母亲坐等,但不到十分钟她就感到坐不住,想躺下…。</p> <p class="ql-block">  但大厅哪里有地方可躺啊,况且还要等三个小时!姐姐灵机一动说汽车的座位可以放下躺,我们又扶老母亲去汽车,放下座位,将就躺了下来。然而汽车座位又放不平,狭小的空间老母亲更觉胸闷。我是最不愿意去求人的,实在是无法了啊,没报什么希望拨通了一个朋友的电话,请他帮忙能不能申请安置一个急诊观察室的临时床位,没有想到是上帝开眼了,他居然给做到了,终于在观察室找到一个床位。我们再搀扶着老母亲过去,她可以躺下休息着等候了,我们也才暂时松了一口气。</p> <p class="ql-block">  又约两个半小时以后。终于取到了CT的结果,我们赶紧去看医生,又换成了另一个医生。她正在给一个患感冒的孕妇讲她需物理降温的道理,家属也不停的提问,她都非常耐心的解释。至于周围还有很多心急如焚的患者,看不出她有一点着急的样子,也不知是该褒还是贬她?等她终于看完了孕妇,我马山把检查结果递上,她看看后说:怀疑胆囊有炎症,你们再去做一个“彩超”。我实在忍不住了说:89岁的老人来这里急诊都4个小时了,就是不断的检查不处置,你能不能先把消炎药先用起嘛,不然老人承受不了了啊!女医生只有一句话:“可以,你自己负责哈”。于是马上拿笔开药。我紧接着说。老人一天没有进食,可否开点营养的补剂?医生回答:才一天没关系。</p> <p class="ql-block">  姐姐又再排队划价、缴费、取药,送到急诊观察室,护士倒是很麻利的立即就把液输上了。值班医生也过来了,她说,病人年纪这么大,又胸闷,恐怕不仅仅是腹部的炎症这么简单,你们再去做一个胸部的CT。约莫零点时分了,我们把老母亲推去做CT。在CT机上,医生要躺着的老母亲双手抱头等候,我们都走出了房间。不巧,CT机又卡住了,工作人员开始排除这个故障,大约不到十分钟,故障解除开始工作。就在这短短不到十分钟的折腾,老母亲一个人在凉冷的CT机上一直抱头躺着,出来就开始大声干呕。我们刚刚推回急诊观察室,她就吐了一地的白色分泌物。</p> <p class="ql-block">  急诊观察室的医生还算负责,立即来询问老母亲感觉。老母亲说:“憋气,我觉得自己要走了!” 女医生马上叫护士输氧,又开了“解痉”的药。姐姐又是赶紧去排队划价、取药,再送到护士手里开始输液。药加上后老母亲安静了下来了,我们面前地下都是老母亲吐的分泌物。我对护士说:你能否告诉我哪里有拖布,我们自己打扫一下。护士的答复是:“清洁工都下班了,没有夜班,明天再说。”我无语了!想起单位上的清洁工经常都是把拖布放在卫生间,便立即去卫生间找到了,才自己动手,忍着腰伤把地板擦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此时连眼皮都抬不起了,正想闭一闭。女护士过来看了看输液袋,又对我提出要求说:“这一袋输完后,记住先倒这一袋,最后才输那一袋,你若搞不清楚,就来叫我们。”我鼓起勇气顶了她一句:这应该是你们的事,未必你们就不管啊?护士没有搭腔。我虽然嘴上说,但还是不敢睡,眼皮一塌,就想起护士这个要求,马上就硬撑开眼皮看看。约莫一个多小时后,还是按照护士的叮嘱,把药换上了。直至凌晨,老母亲把我叫醒了,说输液的药完了,我才赶紧叫护士。不过,中途应该还换了一次输液的药,是谁提醒护士的我一点不知道。</p> <p class="ql-block">  早上,医生们开始查房了,医生们看了胸腔的CT,认为还是要再做“彩超”,并叮嘱不要吃饭,中午一点钟会有人来推去。姐姐继续去划价缴费,老母亲就饿着等候做“彩超”……。我带老母亲急诊:若从挂号开始到用药为止约4个小时,其间看过3个医生,做了3个检查,划价、缴费、取药3次。若以24小时计还要增加为:各种检查6次:腹部、胸部CT各一次、血液检查两次、彩超一次、大便化验一次。医生好象没有这些现代检查手段就不敢诊断,是讲究科学还是过分依赖,我没有资格评价。只见墙上“患者少移动,医生多走动”的标签十分醒目。看病“来回往复,跑上跑下”,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脆弱和渺小,很多时候只剩余无奈和纠结。</p> <p class="ql-block">  “彩超” 出来转入 ICU病房。由于母亲是医院的“常住户”,病房陈主任立即认出了母亲,他对母亲的病况了如指掌,对症的药一用,母亲平稳下来了…。这一住,二十多天过去了,虽然病痛症状缓解了,但精气神始终不能恢复。姐姐和老婆给老人家做的各种可口又营养的饭菜,她每顿就只能吃几口…。母亲还有十来天就90岁了,原想给她做个大寿,看来有困难。陈主任告诉我说,“你母亲身体的各项功能正在衰竭,这次进来恐怕出不去了,但不撑到90是不会走的”。真让陈主任说准了,母亲每天就靠着输的“脂肪乳”、“人体蛋白”,还有意念维持着生命,2014年的1月5日凌晨,母亲滿九十后两个小时,就平静的走了……。</p> <p class="ql-block">  在这清明里胡诌的几句,仅是想把怀念成文,祭奠我逝去的亲人。回想他们的过往,不时也在思索自己的末路怎么去面对。一朋友讲她在美国住院:“如五星级酒店,整座大楼悄然无声,十几层病房全是每人一间,房内一应俱全,普通病床比ICU还先进,护士细微的照顾,让你感到亲切如同朋友、亲人”。在这十多年中,除了父母、亲友,也还有同学、同事,甚至还有学生,都有相继离世了。频频的告别中得知,很多都有相近似的治病经历,不由得你不思量。习主席指示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不知道我们能否等到“解决”了的那一天!若我及时能不躺在过道的地板上等床位,就感到已经是“很幸福、很有尊严”了!</p> <p class="ql-block">  人们一般要到为亲人执绋抬棺之时,才能悄然得到到一些让你成长的明晰箴言。我的领悟是:一要看清生活,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山虽有峰,但能站在顶峰的人又有几个?也未必有你!二要看透生死,那是最寻常不过的事,把生死说得那么深沉、隆重,纯粹是一本正经的扯淡,人生不过是“来于无归于无”的一段旅行而已。当那些属于我们的过去缓步远去,那个挂着我们照片的时刻晕染绽开之时,我们无力改变就应选择欣然接受或淡定释然,无须去伤感,去叹息!我们能够生活在这和平的国度,能够寿终正寝就是幸福了。这几天的乌克兰,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在什么时候一转身,又有生命“拜拜”了!</p> <p class="ql-block">  清明告诉我们的是不能忘本,要铭记我们是从哪里来;清明教会我们的是在爱中告别,记住就是最好的缅怀,清明还有就是让我们懂得放下,春来冬去,是生命的往复;清明这个传承的节日,有哀思、有纪念,也有责任和感恩!趁现在人且尚存,还能提笔写几个字,提前真诚的感谢一生中关心、支持、帮助、照顾我的所有人!人生的际遇,也就像那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年年都有,处处都在。我们共同淋过、湿过、散了、远了,容不得你我许与不许……。</p> <p class="ql-block">  窗外春风依旧,电脑中模拟的一纸青烟冉冉摇曳,从心房,到天堂!甜与不甜、幸与不幸的日子,最终还都是要过的。亲与不亲、好与不好的人,最后都是要走的。只有在不断解读生活、生命的蹉跎中沉淀,才可能有本质的升华。欣赏东坡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 愿各位先在天堂开始喝茶的至爱亲朋,安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