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祭苏武

姚歌民

家住苏山脚下,孩童时常与小伙伴们隔三差五爬至苏山半腰的苏武庙玩耍。<br>  那时的苏武庙,只见得一座古旧而又残破的山门和在杂草丛中勉强显露的墓塚。墓塚前的那尊碑文只认得“苏武”两个字。至于其人其事并没有放在心上。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我走进了军营,离开老家一幌几十年再也没有去过苏武庙。其实这座庙在韩城当地的知名度非常高。“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忍苦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一曲《苏武牧羊》,韩城人人知晓,并在民间广泛传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除了苏武的故事在历代诗歌、戏曲、小说不断被咏颂、演绎外,最主要的是源于苏武与司马迁的传说。但凡拜谒司马迁的游客都会听到导游讲述这段深情而充满神秘的传说。司马迁和苏武是同时代的人,当地流传这样一种说法:韩城人为了褒扬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太史公著书的伟大节操,在今苏山和芝川的韩奕坡分别建了苏武庙和司马迁祠。苏武庙山坡上的柏树都向南倾,这“苏柏南柯”也成为当地的驰名景观,司马迁祠的司马迁塑像塑好后一夜之间头部转向朝北。对于这一现象,人们认为是苏武南望司马迁,而司马迁则是北望苏武。他们仰慕的是各自高尚节操,是一种无声的灵魂对话。</p> <p class="ql-block">  传说听多了,我也就对苏武这位古代的外交家、民族英雄有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军人出身的我也被他忠贞爱国的气节和坚贞不屈的人格所感染。</p> <p class="ql-block">  春分节至,时隔半个世纪,我又站在苏山脚下。眺望苏山腰间的那座苏武庙时,竟不知去路。拔通车载电话,问与我儿时光着屁股一起长大,小名叫贵的玩伴,“伙计!上苏武庙是不是走总机厂的路?”“你去总机厂挨炮呀!”他那句“挨炮呀”使我倍感亲切而幽默,也惹得我夫人哈哈大笑,贵的那句“挨炮呀”是我们小时候常用的一句口头语,这也瞬间将我拉回到孩童时代。</p> <p class="ql-block">  孩童时对苏武庙模糊的记忆被眼前变了模样的这座苏公庙进行了刷新。尽管用钢筋水泥和现代的砖块砌起来的建筑似乎很壮观,庙里也耸立了一些韩城籍的知名人士和全国各地的史学家有五十多通墨宝石碑。但我没有感到一点震撼,相反我觉得这粗糙的工艺,塌陷了的新修台阶,与这座有数百年历史的建筑极不协调。</p> <p class="ql-block">  我查过一些资料,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记重修苏公庙布施花名碑》,记载重修这座苏武庙的碑记,之后在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都有碑记记录了重新修缮苏武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为苏公题写的墓碑而今依然耸立在苏武墓前。</p> <p class="ql-block">  当然,我还是要感谢那些心中还挂念苏公和这座庙的人们,是他们四处泣呼、多方筹款是这座庙有了些生机,为今后重塑打下来基础。</p> 我真心期待“苏柏南柯”的壮丽景观早日出现在苏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