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四中母校情

曹西伟

<p class="ql-block">  作者:曹西伟</p><p class="ql-block"> 音乐:同学情</p><p class="ql-block"> 照片:作者自存及同学提供(一并致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时光会磨平我们的记忆,许多事情会淹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但是新泰四中那段高中学习成长的经历,我却始终难忘。</p><p class="ql-block"> 1987年拍毕业照那天,正是初夏时节,宽敞整洁的操场,绿意葱茏的杨树林,稚嫩熟悉的同学脸庞。如今翻看三十五年前的毕业照,一瞬间我竟有恍如隔世之感,犹然记得在母校度过的那些日子,那些平实而温馨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新泰四中创建于1977年,前身是新泰县第十九中学,1986年改称新泰市第四中学。我们入校时是十九中,出校时成了四中了。2007年,新泰市第四中学、第三中学、金斗中学并入新泰市中学,新泰市第四中学撤销,原校址改建成现在的新泰市新甫中学。</p> <p class="ql-block">  新泰四中是一座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校园。学校位于新泰城区偏西,博徐公路西侧,交通方便,环境幽雅。最初学校占地大约30亩,呈正方形,东西稍短,南北稍长。校门开在学校东南角,校门朝东,紧挨博徐公路,进校下坡,出校上坡。学校清一色平房,青砖蓝瓦,鳞次栉比,路旁的白杨,枝繁叶茂,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 校园东高西低,中间有条水沟相隔,水沟东侧垒砌三个石阶,石阶上面地势较高,是学校的食堂和小操场。食堂南边的小操场,有篮球架、单双杠,有时候体育课我们会在这里上。 校园水沟西边地势较低,有一条南北中轴路,中轴路两侧兴建了四排青砖篮瓦平房,一排8个房间,每个房间里有东西两个门,南北都有窗。东边的前后2排平房前出厦,前排是教师办公室,后排是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等;中间第二、三排是教室。教师办公室前,几排垂柳,微风吹来,柳枝轻摇,使人心醉。中轴路西边四排是宿舍,前一排是教师宿舍,中间两排分别是男女学生宿舍,后一排西北角是校办炼油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三位“班花”美女还认得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4年金秋九月,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我们这些青春少年怀揣梦想,一头扎进这所办学相对简陋但富有朝气的高级中校,编入八级一班,从此开始了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我们入校时全校只有九个班级,其中六级三个班、七级四个班、八级两个班,后来入校的九级六个班,十级四个班。我们上高一时不分科,数理化、史地生全学,到了高二分成理科、文科两个班,我上的是理科一班。理科女生少,文科女生多,据说也有情窦初开的同学偷偷摸摸谈恋爱,文科二班居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八级一班的教室在第2排西边第2间教室。清晨,朝阳洒落在树林茂密的缝隙间,露珠晶莹剔透地在花草上翻滚,小鸟在枝头鸣叫,同学们自由自在地高声朗读课文。下午课后,同学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地在操场上跑步、踢足球、打篮球。我因为个子矮小,经常独自一人拿着书到学校后边的渠道上朗诵语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新泰四中已改建成新泰市新甫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校园最北面是稍大点的操场,开放型的,与新甫街道南西周村的成片耕地相连,操场与教学场地之间有个圈门,安装铁栅门,只有出操或上体育课时才开门。稍大点的操场也不算大,跑道一圈200米,呈南北长方形,南北长约100米,东西长约50米,100米的直线跑道南北刚好够长。</p><p class="ql-block"> 下雨天操场泥泞无法出操,老师经常组织我们用碳渣子垫覆。操场没有观礼台,有两个篮球场,操场内零星设有简易健身架,同学们也会偶尔爬杆上梯,练练单双杠。在这里开的几届运动会,我们还记忆犹新,比赛个人前三名记成绩,发奖品——塑料皮笔记本,我们八级一班总成绩多排在全校前五名。</p><p class="ql-block"> 高二的时候,学校征地扩建了操场,原操场南北长变成东西长,原来的“宽”变成了“长”,建有400米标准跑道。从此,老师同学们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学校体育运动也开始强盛起来。学校短跑、长跑冠军都出在我班,长跑有张新志,短跑有刘忠辉、贾祥俊。记得1986年全市春季高中学生运动会上,我班刘忠辉同学一举夺得男子百米和跳远冠军,学校总分名列前茅,轰动了全市各高级中学。后来,新泰四中发展成为“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改扩建的标准操场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  我个子矮小,不爱运动,体育成绩较差。记得有一次体育课,在食堂南的小操场上测试铅球成绩,我个矮力弱,铅球扔不远,成绩不过关。测试中一名同学用力过猛,铅球滚进臭水沟里,同学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愿意动手捞出来。我看到后,自告奋勇捞铅球,前提是要求我的铅球测试成绩记合格。体育老师马树海笑着答应了,随后我脱去上衣,挽起袖子,下手摸出了铅球,测试成绩记为合格,同学们都笑而不语。</p><p class="ql-block"> 我不爱运动,但喜欢看球赛。课余时间学校经常组织篮球比赛,有时毛纺厂的职工篮球队会到学校打比赛,一次比赛中校篮球队非常重视,尽遣主力上场,打了毛纺厂篮球队一个46:31,毛纺厂队不服气,灰溜溜的走了,并立下战书说:“下周再战!”。 一周后,毛纺厂队不知是召集了全部主力还是请的外援,球员净是大高个,且个个技术过硬,灌了校队78:42,满意而归才算罢了。</p><p class="ql-block"> 操场扩建后,学校成立了足球队,班里赵军同学个高敦实,不怕摔跌,甘当守门员把守球门,经常能补出高难度的必进球,球员们都戏称他为“钢门”。宿舍里我的一双黄胶鞋,经常刚刷好晒干就被哪个同学穿着踢球去了,心里有怨言,但喜欢看他们踢球,也就不说啥了,只是鞋子再洗涮后偷偷藏起来就是了。</p> <p class="ql-block">  平心而论,进入新泰四中求学,我羡慕已久却又极不情愿。那时全市高中生录取不像后来划片招生,而是一中、二中、三中、新汶中学、十九中按顺序逐校录取,进入十九中的学生自然都是入学分数低的学生。虽然我们入校时成绩低,基础差,但是我们没有自卑气馁,不肯认输。</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外人看来,进入十九中就意味着进入了慢热“孵化器”,但我们这些“笨鸟”从入学那一天起就立志要“先飞”起来。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上课时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下课后在这里谈理想抱负,激昂文字指点江山。早晨我们沐浴着朝阳晨辉,青春少年朝气蓬勃,随着悠扬洪亮的喇叭声,挥动着矫健的肢体,一起做广播体操。</span>我们个个奋进好学,老师认真教,学生刻苦学,1987年毕业时取得了不错的升学业绩,我们八级一班当年毕业考上了5名大中专生——李光业、李斌、李继穆、刘选伟、滕文国,其中李光业同学被山东大学录取,学校还专门为其召开庆祝会,并邀请他回校做学习经验报告。那时的大中专生毕业后国家包分配,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吃上了“国库粮”。常有考中的同学假期里回到母校分享自己的大学生活,鼓励落榜的同学们继续努力。后来班里又有许多同学复读再考,陆续走进了高等院校。我们高中毕业后,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从事各行各业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遗憾的是,我没有跟上同学们进步的步伐,我这只“小笨鸟”“想飞却怎么也飞不高”。我初中就读翟镇张兰子联中,一级就一个班,升高中全班就考取我一人,五门课程仅考了346分,那年十九中最低录取分数线是340分,入校时我在班里排名35名。读初中时英语老师缺乏,别的任课老师培训三个月后代教英语,初中英语我只认得26个字母和一些简单的对话。基础差加上不努力,高中毕业时我的学业成绩下滑到全班倒数,英语考试更是从来没超过35分,高考时预选就被刷下来了(当时高考实行预选,全班只有过半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span></p> <p class="ql-block">  新泰四中母校教师大都正直朴实、学有专长、尽心尽职、严谨治学。班主任杨世崇老师,为人端方正直,管理严格,教书育人水平极高。每天早晨起床铃声一响,杨老师就来到我们男生宿舍,喊我们早起出操。晚自习陪同学一起复习功课,直到安顿我们熄灯入睡后才回到自己宿舍。杨老师对学生非常关心,记得有学生感冒了,会及时送来药物,一吃就好。</p><p class="ql-block"> 高一高二语文老师王淑娴,慈母一般和蔼可亲,年近退休了却非常敬业。她戴一副高度老花镜,摘下镜子看书时,需手托书本,把胳膊伸直才能看清书上的字。讲解课文时,喜欢让同学们朗读原文。我小学、初中在乡村就读,平时用新泰话朗读课文习惯了,普通话几乎不会。一次王淑娴老师点名让我朗读课文《蝉》中“蝉的隧道大约深五六米……”那一段,听到点我的名字,心里发慌,站起来鼓足勇气小声读起来,一句还没读完,王老师打断我说:“用普通话读”,我再读一遍,还是那个新泰味,随后脸涨得通红,羞涩地说:“老师,我不会用普通话。”王老师点头让我坐下,下课后单独找我谈话,热情鼓励并教我学讲普通话。</p> <p class="ql-block">  高三语文老师刘善军,能自编语文复习资料,上课普通话精准,语言幽默生动,简明扼要地抓住要害,教学效果很得法,同学们都喜欢上他的语文课。他讲的“顺手牵羊”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刘老师提倡背诵古文,他自己能背诵《古文观止》,受刘老师的影响我也喜欢古文,写作文常常带上几句文言文。有一次语文考得好,刘老师赞叹不已,我心里乐滋滋的,更增加了我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参加工作后,我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都是报考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p><p class="ql-block"> 物理老师吴东俊,博学多才,常穿一身带格子的西装,教学语言非常准确,不拘言笑,一字一板,清新悦耳,非常投入。英语老师刘学新,高挑个头,满腹经纶,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数学(几何)老师付建儒,教学态度极其认真,每天要布置三五道题,及时看完,及时讲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毕业后部分同学聚会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得我感怀的恩师还有许多,如:正直无私关爱学生的王朝兵校长,善良慈祥思路清晰的政治老师戴永泰,年轻有为不拘小节的数学(代数)老师陈金,声音洪亮慷慨激昂的历史老师柏峰,温和朴实敦厚善良的生物老师牛长军(牛老师也是我们的师哥,新泰四中六级的学生,考入师专二年后回校教我们八级)……</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母校师长的言传身教、严谨治学,为我们一生做人做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十五年里,母校的恩师们是我最感激、最难忘的一群人。他们无私的关怀与鼓励,如同春日里的暖阳、航海中的灯塔,让曾经迷茫又敏感的我受宠若惊。正是他们用坚实有力的臂膀,托举我在成长中不忘初心,勇敢地踏上追梦之路。2003年12月,我有幸踏上省考“末班车”,成为泰安市第一个农民身份录取的国家公务员,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现任职新泰市司法局。</p> <p class="ql-block">  难以忘怀的还有与我朝夕相处的同学,如:有开朗乐观颇善交际的刘冲、刘忠辉、李云、薛海峰、尹逊国,天真活泼睿智聪颖的滕文国、赵贯聪、程学芳、付成娥、娄本庆,有老成持重学业优异的刘选伟、陈爱民、齐文昌、李继穆、杨世玲…… </p><p class="ql-block"> 那个无忧无虑的年纪,同学之间的友谊纯洁无暇,纤尘不染,用人类灵魂的美丽做缤纷色彩,用同学间圣洁感情做画笔,描绘出一幅同学情深的绚丽画卷,打上终生难忘的烙印,珍藏在永久的记忆里。同学寒窗三年,在一起度过了三个春夏秋冬。三年的高中生涯,我们敞开彼此的心扉,接纳同学间的深厚感情,铸成一生不能忘怀的同学友情。</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同学们睡的是床挨床的大通铺,上下两层,两张床睡三人,一个宿舍里住四五十人。冬天没有供暖设施,夏天没有空调风扇。冬天里同学们挤睡在一起,倒也不觉多冷,就是洗不上澡,有时身上脏痒,实在忍不了了,周末会去离学校不远的新安路上新泰市运输公司澡堂里洗个澡。</p><p class="ql-block"> 学校虽有食堂,但我吃的多是从家里带的煎饼,起初是纯地瓜面滚煎饼,后来掺点玉米面,煎饼稍微变黄也变好咬了。菜吃的最多的是自家腌的咸菜,母亲心疼我会多放点花生油炒炒。每到周四时,回家拿的咸菜就吃的差不多了,就用父母每周给的几元钱换成饭菜票,到学校食堂买大锅菜吃,二角钱一份,油水虽不多,但吃得贼香。有时一人吃一份怕浪费了,常常二三个同学合伙吃一份,今天你买,明天他买,这样即省了钱,也能天天吃上菜,合伙吃的最多的当数陈爱民和齐文昌同学了。</p> <p class="ql-block">  有时候饭不够吃了也可去食堂买,食堂饭票分粗粮和细粮,粗粮早晨喝粥,细粮中午晚上吃馒头。喝粥自己去食堂窗口打,去晚了会排很长的队。馒头得提前和食堂预定,头一天晚自习第一节课开始前,由同学排班轮流预收饭票,登记统计好每位同学的预定馒头数,下课后交食堂,第二天食堂以班为单位发放馒头,定饭的同学按预定数拿馒头,有时拿着拿着就不够了。紧邻学校的西周村有一户炸油条的中年夫妇,每到饭点就到学校销卖油条。馋极了,我也会买上五角钱的油条,卷在煎饼里,既当饭也当菜,感觉比食堂里的菜还好吃。三年高中艰苦生活,养成终生生活习惯,我们走向社会成家立业后,始终保持着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p><p class="ql-block"> 学校一周上六天课,周六离校回家拿饭菜。高一高二时无论是周六下午回家,还是周日下午返校,我用两条腿赶路,回家一趟14公里。夏天天长还好点,冬天天短走不到家天就黑了。一次走在回家的山路上,天黑也看不清是遇到了一只狼还是一只狗,吓得我毛骨悚然,只冒虚汗,以致每次放学回家总是加快脚步,就像小跑一样。到了高三,家里条件好点了,腾出一辆旧自行车给我上学骑,每逢周六中午,我就推出自行车到校外找车行打足气,收拾好包袱饭盒,下午第三节下课铃一响,骑上自行车急速往家赶。高中前二年的健步锻炼,让我们学会坚强,健康成长,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出了不知疲倦的精彩人生。</p> <p class="ql-block">  每天晚自习前,同学们都齐声合唱几首歌曲,记得我们学唱的第一首歌是李绍勇老师教唱的《梦驼铃》。另外《童年》、《校园的早晨》、《龙的传人》、《酒干倘卖无》等八十年代的歌曲都是我们喜欢唱的。学校里的娱乐项目少,图书室里的图书也不多,课余时间我们多是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打开收音机,听听音乐,听听新闻,特别是收听定点的评书联播是最惬意痛快的事了。</p><p class="ql-block"> 最喜欢过的节日就是元旦了,这天晚上学校班班都搞“元旦联欢晚会”。我们用班费购买来水果、瓜子、糖块,拉开课桌摆出小舞台,挂上拉花、气球,黑板上用彩笔写上“××班元旦联欢晚会”。节目都是同学们自导自演的唱歌、诗朗诵、器乐独奏等,印象最深最叫好的节目是班主任杨老师的口琴独奏《北国之春》和《妈妈的吻》。我从小喜欢唱歌,自我感觉嗓音还行,每年班里元旦联欢会上我都唱一首电影《戴手铐的旅客》插曲《驼铃》,并且一唱就是三年,以致有同学取笑我说:“你那首‘送战友’啥时候送完呢?”。</p> <p class="ql-block">  如果时间充足的话,我们还经常三五同学结伴同行,去城区逛景,看市区里的百货大楼。学校操场北不足百米就是西周街,街上有个录像放映点,二角钱一张门票。那时候调皮,经不起诱惑,父母给的饭菜钱舍不得花,和几个同学晚自习偷偷跑出去买票看录像,有时回校晚了,学校关上了大门,就翻爬操场上的铁珊门进校,有一次差点被谭校长逮住了,后来学校查的严,就不敢去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母校对面的新泰毛纺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校大门正对着山东新泰毛纺厂,新泰毛纺厂是当时全市最红火的厂家之一。记得1986年1月6日,毛纺厂从北京邀请中国广播艺术说唱团的部分相声演员来厂演出,对新泰人民来说是一次空前绝后的演出。学校老师听说后,多方托人求入场门票,更有大胆点的同学晚自习也不上了,偷去毛纺厂礼堂观看演出。当晚姜昆、李文华、郝爱民、李金斗、笑林、李国盛等知名演员先后登台演出。9:30晚自习下课后,演出还没有结束,我们好奇的跑出校门观看,礼堂里根本进不去,只见礼堂外也站满了好多人,虽听不到台上艺术家们的说学逗唱,却时不时听到观众的叫好声、喝彩声。</p><p class="ql-block"> 如今,曾经红极一时的新泰毛纺厂早已不复存在,原厂址开发建成了泰和名城家园。时光飞逝,变化真快啊!</p> <p class="ql-block">  回望母校,不尽依依。魂牵梦萦的母校,在我心目中,总有种温馨暖人的力量在鼓舞着我。真诚感谢同窗教学的新泰四中老师校友提供了这么好的回忆平台,又让我走进梦乡,神游四中的美丽校园、教室、操场、宿舍、食堂,想起母校和蔼可亲的老师、天真烂漫的同学、四中的件件轶事……母校的一切带给我无以言喻的幸福感!</p> 不经意间,离开母校新泰四中已经三十五年了。岁月的流逝不但没有冲淡我对母校的记忆,相反却越发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在这里的美好回忆,我都将怀抱感恩,永远铭记在心。新泰四中,我一生走不出的母校情怀。<br> 2022年3月31日于新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