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闽营人的来历

顺其自然——YAOKONG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邓州人百分之七、八十祖先是明清时期从山西移民而来(也有少部分来自山东、陕西的移民),其实邓州还有很多明初来自江西原张士诚大汉国的移民后裔,以及明初行政及军垦人员的后代。另外还有一批清康熙年间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闽营</b>”人后代,本文重点介绍邓州闽营人的渊源。</p> <p class="ql-block">公元1644年清朝定鼎后,南明势力只据有东南一隅,清兵不断进攻,郑成功部节节败退。</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年(1664)郑之部将杜辉、周全斌也相继降清。此时郑成功已亡故,其子<b>郑经与大将黄廷坚守铜山</b>(今福建东山县东北东山镇)。黄廷见大势已去,便率众降清,郑经遁入台湾,铜山落入清军之手。</p><p class="ql-block">黄廷,字华明,福建人。明末聚兵海上,被唐王(郑芝龙等在福州拥立的南明皇帝)封为永安伯。投降清朝后,封为慕义伯,在福建长乐屯兵。康熙七年(1668),<b>遵上命率本部兵丁移防邓州屯垦</b>。黄廷降清时,部下官兵有3万人之多,因黄廷所部乃南明之精锐,他既降清,郑经孤掌难鸣,只好退守台湾,清朝与郑氏的战争暂告结束。</p><p class="ql-block">如何安置这些投降官兵?康熙六年(1667)湖广道御史<b>萧震</b>向康熙提出了“<b>投诚开荒”</b>之策。他认为清朝政局已经稳定,战争已基本结束,除了成守,让多余的官兵屯田垦荒,一来可以省饷增赋,二来可使投诚官兵不因安置不妥而哗变,三来可以招徕更多的南明残部归依。康熙览奏,即“命户部、兵部,行令各省督抚,确查垦荒事宜遵行”。当年“[兵]部议分拨海上投诚兵移驻外省,<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先拨慕义伯黄廷驻河南邓州</b>,随召承恩伯周全斌入京。遵义侯郑鸣骏病故,其子缵成袭侯;慕恩伯郑缵绪病故,其子修典袭伯,皆召入京归旗。其标下兵及别镇兵各给行粮,分驻于浙江、江南、江西、湖广、河南、山东、山西、四川诸省,屯垦荒田,给其牛种,免其六年租税。将领或督垦,或拨在督抚提镇等衙门效劳。文官赴部候补”。清朝对投诚的明朝官兵极尽怀柔羁縻之能事,因为不相信他们,所以让他们到远离家乡的外省屯垦,已逝世的将领让他们的儿子袭爵,凡垦荒者官方提供耕牛、种子,6年不征租税。如此恩威并用,黄廷别无选择,只能率部前往邓州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康熙《息县续志》叙述当时的情况说:豫省经鼎革以来,荒田较广,海兵自投诚而后,安插为艰。使之移居豫中,未免安土重迁,乃为之给牛种,绥催科,无迁徙之劳,而有安堵之逸,乐利兴歌,莫不庆室家而宁妇子焉。中外联为一统,遐迩亲若一家,从古帝王未尝有斯之盛者也。</p><p class="ql-block">这则记载道出了清政府安置投诚官兵的真谛是“安插为艰”,因此才“使之移居豫中”。为什么不移往别处而移往豫中?是因为这些“闽营人”远离家乡,到一个陌生环境屯田,便于控制。至于说“无迁徙之劳,而有安堵之逸”,那是修志者歌功颂德的话,千里迢迢,举家迁徙,没有劳苦,岂能令人相信!</p><p class="ql-block"><b>康熙七年(1668)腊月二十四日(1669年1月25日),黄廷率领所部官兵抵达邓州,知州黄怀玉早已接到安置这批官兵的命令,并已妥善筹划</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把自州城西北至冠军故城,沿刁河、湍河之间官道两侧的土地分配给黄廷所部官兵,原住居民迁往别处,分设黄渠、新店、茶店、曲河、冠军5个行政官兵里,下辖48个村庄,由屯垦兵定居垦田</b><b>。</b><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黄渠里即今文渠乡<u>九龙集、后王村</u>一带</b><b>,新店里在今文渠乡肖店、长家店、蒋庄一带,茶店里在今文渠乡茶店、蔡营、翁寨一带,曲河里在今文渠乡文集、尹洼、盛号一带,冠军里在今张村镇冠军、上营(现称台湾村)一带。”</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军屯,黄廷又是朝廷命官,因而在邓州外城花园街建有闽南风格的官衙(武衙门),在外城东南隅建有福建会馆和营房,还建有府第、练武场、议事厅、祠堂、妈祖庙、土地庙等<b style="color:rgb(237, 35, 8);">。黄廷的部下则分别屯驻在邓州的许多村庄里,后来这些村子便以屯驻者的姓氏命名</b>。因属军垦,闽营人的杂派差徭尽皆免除。<b>黄廷屯垦邓州后,不光是屯垦,朝廷有重大军事行动时,黄廷仍须出兵征战。</b>乾隆《邓州志》说黄廷所部于“(康熙)十三年(1674),从征吴三桂。十五年(1676),杨烈[来]嘉掠杀城,征粮于邓……二十一年(1682)从平台湾,二十三年(1684)剿罗岔(罗刹,指沙俄)”。不少学者都认为黄廷参与了这些战役,《邓州志》所说不诬。其实,黄廷并未参加平台湾之役,参加者乃黄廷族弟黄昌。《邓州陈氏家谱》记载是“饬令黄部从征”,而非黄廷本人。《台湾外记·平澎台诸将姓氏》只记载“随征副将黄昌”,未见黄廷姓名。黄廷也未出征罗刹,参加此役的是黄廷的儿子黄而炳、部将涂孝臣,而领军则是郑成功的旧将林兴珠。林兴珠是泉州府永春县(今属福建)人,少年时当屠夫,后加入郑成功军学习藤牌战法,顺治十三年(1656)降清,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叛,林兴珠依附之,后弃吴降清,击溃吴三桂主力,因立功而获康熙召见。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林兴珠参与了保卫雅克萨(今黑龙江漠河市东黑龙江北岸)之战。据《清史稿·本纪七·圣祖本纪》记载,清政府派都统彭春与驻守瑷珲的将军萨布素合势击败俄军,毁雅克萨城。但在清军撤退后,俄军又重筑雅克萨城,派兵固守。次年,清兵又围雅克萨城,林兴珠参与了这一战役。还有学者认为黄廷参与了在古北口(北京市密云东北)从征蒙古准噶尔部战役。其实,参加者仍是林兴珠,<b>“黄廷已入古稀,未率军参加此役”</b>。</p> <p class="ql-block"><b>黄廷</b>迁入河南后参加的唯一一次战役是击败杨来嘉之战。杨来嘉是福建福州人,郑成功部下将领,他由士兵被提拔为低级将领后,归黄廷麾下,后来降清。授湖广襄阳镇总兵。吴三桂叛清,准备攻打夷陵(今湖北宜昌),杨来嘉据谷城(今属湖北)响应吴三桂,并进兵南漳(今属湖北)。谷城、南漳靠近邓州,属湖北襄阳市管辖,杨来嘉到邓州征粮是意料中的事。黄廷出兵击败杨来嘉,也算是间接打击了吴三桂。<b>《邓州志》说黄廷“从征吴三桂”,叙述不准确,但这条记载还是可信的。</b></p><p class="ql-block">平定杨来嘉叛乱后,黄廷所部安于农桑,未再出征,<b>黄廷也终老于此。他的墓在今邓州市张村镇上营村,立有“闽营人开基始祖黄伯侯”的墓碑,1972年平整土地时被夷为平地</b>,他的后裔仍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另外在今南阳市的新野、唐河、方城、宛城区的七里园乡等地,以及平顶山市的鲁山县的张良、马楼两个乡镇和洛阳市洛宁县等也有不少闽营人后裔,不在本文赘述。(2022.3.31)</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邓州志》、《邓州地名志》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