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徽因

老来伴

<p class="ql-block">“你是人间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林徽因</p><p class="ql-block">一身诗意,一生传奇,她就是林徽因。</p> <p class="ql-block">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杭州,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並且受到了中西文化共同的影响,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在当时知识分子中是很宝贵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的情感丰富细腻,先后有过两场情感经历。</p><p class="ql-block">其父林长民是清末有名的才子,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成立,林长民就被推举为参议院秘书长。1916年,徽因随父定居北京,被送进了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时年12岁,那一望皎然的优雅,都是厚积薄发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1916年徽因与姐妹们身着培华女中的校服合影</p> <p class="ql-block">由于聪慧,徽因很得父亲宠爱,1920年,林长民被派往欧洲考察,这次长期考察,他带上了徽因,这年9月,徽因考上了伦敦圣玛丽学院。因为父亲需赴欧洲各国考察,徽因便常常一个人独守伦敦。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我老希望生活有点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门走进来同我说话,或是同我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p> <p class="ql-block">没想到,那个人真的来了。这一年,徐志摩来到了伦敦,他是父亲的弟子兼诗人,24岁的志摩和16岁的徽因,像老天安排似的相遇了。初见她时,志摩全身一震,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他五脏六肺被月色晕染了个干净。初见他时,徽因眼里便起了涟漪:“志摩认真的诗情,绝不含有丝毫矫伪,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p> <p class="ql-block">志摩开始找各种理由到林家作客,与她一起坐在康桥下看夕阳,一起看夕阳下的潺潺流水,在潺潺流水边谈文学,谈诗歌……。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但这一春随着张幼仪的到来而猛然结束。1921年3月,张幼仪来到伦敦,她是徐志摩的发妻,並已有一子。徽因站在张幼仪面前惊慌失措。“她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几日,徽因茶饭不思,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偷偷掉泪,最终,她做了一个超狠的决定,她对父亲说:“我想马上回国。”父亲什么都没问,他心如明镜。她没告别,只给志摩去了一封信:“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徽因就这样降下了帆,拒绝了大海的诱感。</p> <p class="ql-block">没有辞行,来不及告别,林长民带着徽因悄然回国。爱情的萌芽,随着林徽因的离去,也丟在了伦敦的雾里,多年以后,亦从不曾后悔,只把美丽的康桥之恋,深深地埋在心底。</p> <p class="ql-block">回国后,徽因继续在培华女中求学,而林长民则立马去找了好友梁启超,他喜欢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虽然瘦小,但才思敏捷,擅画,是《清华年报》美术编辑,擅音乐,是清华管弦乐队队长,擅体育,是校运动会跳高冠军,擅外语,译过王尔德多部作品。而思成几年前便见过徽因,对其才华与容貌甚是心仪。</p><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与林长民便敲定了这门婚姻,但不是勉强,可以变更:“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徽因和思成就这样开始了交往。</p> <p class="ql-block">1923年,徐志摩和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林徽因则经常来这里参加文艺活动,並且参与过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里面的公主,且台词全部用英语,她俊秀的扮相及一口流利的英语,让当时文艺界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1924年4月,在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志摩和徽因两人共同担任翻译,在北京欢迎泰戈尔的集会上,徐、林陪同左右,侧立两傍在当时也成为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徽因和思成的恋爱交往因一场意外车祸而升温,1923年5月,思成上街参加游行被一辆车撞飞,思成住院那段时间,徽因天天前去照顾,因为频繁接触,两人感情迅速升温。</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原准备在1923年就赴美留学的,因车祸养伤休养了一年,恰逢林徽因也考取了半官费留学,为此1924年6月,徽因和思成两人比翼双飞,同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思成问:“你想学什么?”徽因答:“建筑学”,思成:“一个女孩子怎么想学这个?”徽因眼里闪着光:“中国有那么多好建筑,但是却没有现代建筑科学。”思成原本想钻研西方政治,但被徽因眼里的光所打动:“那我也学建筑。”哪知思成选了建筑,徽因却因为建筑系不招女生,便只好“曲线救国”,在美术系注册,但选修建筑学全部课程。</p> <p class="ql-block">1925年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时学生证上的照片,时年21岁。</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和林长民</p> <p class="ql-block">1927年,徽因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了半年,同年她和思成俩人以优异成绩双双毕业。</p> <p class="ql-block">1928年,俩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结婚那天,思成问:“为什么选我?”徽因:“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p> <p class="ql-block">1928年,思成和徽因从美国学成归国,双双奔赴东北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p> <p class="ql-block">1929年在东北大学时的林徽因。</p><p class="ql-block">1931年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1928年3月,徐志摩第三次来到伦敦康桥,故地重游,旧日往事一齐涌上心头,他在乘船返国途中,以《再别康桥》的著名诗篇表达恋别之情:“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p><p class="ql-block">徐志摩回国后不久也和交际名媛陆小曼结了婚,但志摩並没有对徽因死心,依然把她视为自己的知己。1931年因为要去参加林徽因在北平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在去的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一家与婆婆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1932年日本占领东三省后,日本学者断言:“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林徽因闻言就怒了:“我就要去找出来,省得他们目中无人,以为中国好欺侮。”于是她和思成一起开始了中国古建筑考察之旅。1932年~1945年,两人走遍大半个中国,考察测绘了数百处古建筑物,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1949年北平解放前,中共领导找到他们索要此书,以此为蓝本确定了《全国文物保护目录》。</p> <p class="ql-block">1936年在北平,林徽因一家在公园游玩,梁思成按下快门,32岁的林徽因和7岁的女儿梁再冰4岁不到的儿子梁从诫,在雪地里留下了这张温馨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林徽因夫妇随营造学社先迁长沙,后于1938年1月到达昆明。徽因在给女儿梁再冰的信中写道:“要有家国大义,我们希望不打仗事情就可以完,但是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p> <p class="ql-block">在林徽因的人生经历中,还有一个男人曾为她终身未娶。金岳霖曾在美国攻读政治学,回国后在清华任教,担任哲学系主任,那时梁家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文化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座上常客。金岳霖为人坦诚光明,学识渊博让梁家夫妇钦佩不已,他们志趣相投,交情也很深,金岳霖对林徽因的人品才华赞羡至极,林徽因对他也十分钦佩敬爱,彼此之间相互倾慕。梁思成与林徽因已经结婚多年,某一天,他从外地回来,她沮丧地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听后非常震惊和痛苦,经过一夜的思想斗争,第二天他对她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而她,不仅没有离开他,反而感动万分地对他说了一句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一生来偿还!”林徽因也曾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后来金岳霖终身未聚,他们三人依然是好朋友。</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1938年拍摄于昆明西山华亭寺,左起第5人是金岳霖。</p> <p class="ql-block">1940年徽因随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颠波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患上了肺结核。</p> <p class="ql-block">1944年,美军要轰炸中国日占区,于是请思成和徽因绘制文物保护地图,谁也不曾料到,美军最后竟收到了两张地图:一张是中国文物保护地图,一张是日本京都和奈良文物保护地图。俩人说:也请保护日本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打开了梁思成对建筑这一完全陌生领域的向往。思成后来回忆说: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微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p><p class="ql-block">在林徽因与梁思成相知相守的日子里,他们共同进行着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事业,尽管在建筑界,林徽因往往以梁思成的得力助手出现,她所付出的努力与辛苦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但梁思成常常说,他的文章的“眼睛”大半是林徽因给“点”上去的。这种肯定,是林徽因该得的,是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的付出与她的天分百分百的信任。</p><p class="ql-block">梁思成曾诙谐地对朋友说:“中国有句俗语,文章是自已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对我来说,老婆是自已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p> <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p> <p class="ql-block">1949年3月女儿梁再冰大学没毕业,父母送其参军南下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随着新中国建立,国家开始邀请各地人才来设计国徽,作为国内一流建筑师的林徽因自然也被邀请了,但当时她因刚动完手术,身体虚弱,梁思成先是隐瞒了设计国徽之事,拖延了一段时间才告诉她。林徽因在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高兴地从床上坐了起来,就好像是被奖赏的孩子一样,她告诉思成,她知道他很担心自己的身体,但是如果错过了设计国徽这项任务的话,自己会愧疚一辈子。后来徽因拖着病体先后一共设计了四款图案,最终第四款图案被国家所采用,在接到消息的一刹那,林徽因当场落泪。</p> <p class="ql-block">1950年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第一届毕业生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並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此后她提出了修建“城墙公园”的设想。1951年,47岁的林徽因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抱病做调查研究,並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p> <p class="ql-block">1952年,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模型确定后,主要工作就是浮雕设计和花纹图案设计,根据分工,负责的是须弥座的花纹图案设计,她采用了分别象征高贵、纯洁、坚韧的牡丹、荷花、菊花这三种花。</p><p class="ql-block">她对纪念碑的总体设计主要有三点贡献:</p><p class="ql-block">1、主张碑体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代替雕塑和群雕。</p><p class="ql-block">2、负责浮雕位置确定及整体装饰图案的设计。</p><p class="ql-block">3、在一次较大的意见分歧导致紧急停工后,因建筑设计组领导已出访苏联,建筑设计组和美工组讨论不出修改方案时,病床上的林徽因拿出了一套大家都满意的调整方案(即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工程才得以继续进行。</p> <p class="ql-block">1953年,北京开始拆除古牌楼古建筑时,夫妇俩四处奔走希望能保留下这些古建筑、古城墙的完整,因此与郭沫若和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发生激烈的争吵,並对他们说:“如果你们真的拆了这些古建筑,就是历史的罪人!″</p><p class="ql-block">“你们拆的是具有八百年历史的真古董!将来你们迟早会后悔,那个时候你们要盖的就是假古董了。”</p><p class="ql-block">激烈争吵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p><p class="ql-block">历史证明,徽因和思成是对的!他们具有冷静的思考力量,远远走在众人面前,超越于生活之上。</p> <p class="ql-block">1955年4月1日6时20分,受尽肺病折磨的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梁思成亲自为妻子设计了汉白玉墓碑,上面只写了七个字:建筑师林徽因墓。</p><p class="ql-block">林徽因的治丧委员会由13位大人物组成:曾任北大校长的物理学家周培源,中国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哲学家金岳霖,世界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著名的政治学家张奚若,法学家钱端升,建筑学家扬廷宝、吴良镛,建筑师赵深,杰出外交家柴泽民,经济学家陈岱孙,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薛子正,中医复兴的守卫者崔月犁。</p><p class="ql-block">追悼会上,两位挚友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为林徽因撰写了一幅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一生为中国的建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28岁时写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直到现在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专业方面,她的学术知识可以说比丈夫梁思成还要强。</p><p class="ql-block">在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常识》《林徽因全集》建筑篇以及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是夫妇二人走遍中国15个省190县,現场考察了2238处古建筑,共历时25年才采集绘制而成。</p><p class="ql-block">“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p><p class="ql-block">一代才女林徽因璀璨的一生足以配得上这句绝美的诗。</p> <p class="ql-block">作于1935年</p> <p class="ql-block">作于1942年</p> <p class="ql-block">作于1943年</p> <p class="ql-block">作于1950年</p> <p class="ql-block">本篇背景音乐:纯音乐《静谧之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