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课堂第四讲:学什么

爸爸先讲三个真实的小故事。<br> 第一个故事是数学天才柳智宇的故事。柳智宇是湖北武汉人,出生于1988年。2005年,正读高二的柳智宇在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中夺得金牌。2006年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再次获得金牌。随后,被保送北京大学数学学院。2010年,本科毕业前,他成功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但他放弃了去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的机会,到北京西山的龙泉寺,当了一名居士,之后正式出家为僧。2018年,时隔八年后,柳智宇还俗,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这一年,与柳智宇同时获得2006年数学奥赛金牌的德国青年数学家彼得•舒尔茨,获得世界数学领域最高奖——菲尔茨奖。<br> 第二个故事是物理天才冯奚乔的故事。冯奚乔是北京人,出生于1960年。17岁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20岁提前完成本科课程,到哈佛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6岁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博士学位。毕业后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助理教授。34岁成为加州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之一。就是这样一个风头正劲、前途无量的物理天才,在不到35岁的时候,在巴黎跳楼自杀了。据传自杀的原因是被法国女友抛弃后求复合失败。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在唁电中写道:“奚乔是他那一代领军物理学家之一,物理学失去了一颗明亮的新星。” <br> 第三个故事是少年天才谢彦波的故事。谢彦波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66年。从小不爱说话,但显示出惊人的学习天赋。小学四年级学完高中数理化课程,五年级开始钻研大学数学课程,并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首届学生,时年11岁。15岁师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于渌院士攻读硕士。18岁师从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攻读博士。因为与导师关系不睦,转而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教授,继续攻读博士,但他仍然未能处理好与导师的关系。恰在当时发生了北大物理系毕业生、爱荷华大学留学生卢刚枪杀导师等五位教授的恶性事件,谢彦波只得中断学业,回到中科大任教至今。少年班的班主任汪惠迪老师讲:“人际关系这一课,心理健康这一课,整个班级的孩子都落下了,他的问题就尤其严重。”少年班学生秦禄昌说:“一旦过了那个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br>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遇、自己的选择,外人很难评价好坏对错。爸爸无意去评价别人的人生,只是借这几个典型例子,告诉你们一个道理:那些特长突出、短板也突出的“坡脚”天才,很难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开篇讲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理,成功的人生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人生各有各的失败。为何如此?因为人生是一个开放的大考场,各种各样的考验层出不穷。各方面协调发展、没有明显短板才能达到幸福和成功,而任何一个方面的短板和缺陷都可能导致不幸和失败。一个人在校园考场中获胜,只是证明了自己在学习方面的长处,并不能证明其它方面的能力同样出众,并不能保证今后在职场、情场、官场、生意场等其它考场中同样能获胜。唯有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发挥长处、弥补短板,才能应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考验,成为最后的赢家。<br>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身心发育、性格成型、习惯养成、知识奠基的关键阶段,是学习成长的黄金时期。爸爸希望你们树立“大学习观”,统筹兼顾以下六个方面,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做一个完整、健全的人。 一是不仅要学好自然科学知识,还要增强人文艺术素养。在国家发展、个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往往实用主义占上风。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间,我国的教育机构和家庭普遍重视实用性强的理工科,轻视实用性较弱的文科;重视自然科学知识,轻视人文艺术素养。过去常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多数学生优先选择学理工科,学不好理工科才学文科,文化成绩不好才学艺术。国人普遍缺乏人文艺术素养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城市建设千篇一律,缺乏美感和特色,特别是丑陋建筑层出不穷。从2010年开始,畅言网开始“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每年评选一次,迄今已经举办11届。入选建筑有的寓意低俗,有的造型奇葩,比如北京的“大肠楼”、上海的“靴子楼”、广州的“积木楼”、邯郸的“元宝亭”、苏州的“秋裤楼”、宜宾的“酒瓶楼”等。近十来年,国家和社会才开始重视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孩子广泛涉猎世界名著,学习钢琴、舞蹈、绘画等艺术课程,但多数孩子依旧在应试教育的羊肠小道上埋头前进。前面讲到的北京大学数学天才柳智宇,当年数学素养无与伦比,但人文素养有所欠缺,能解开数学难题,却解不开内心的迷惘,因而皈依佛门,向宗教寻求答案。2018年,在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的时候,北大展出了工学院研制的两辆新能源车,一辆顶着北大的牌坊违和无比,一辆方方正正毫无美感,让人疑惑这是“献礼”还是“献丑”?我国顶尖学府理工科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尚且如此,其他高校呢?当前我们国家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去主要追求发展速度,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主要追求发展质量,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未来我们追求什么?2019年,爸爸赴德国考察,发现德国的城市规模都不大,以小镇为主。小镇建筑各具特色,家家户户都种鲜花。沿途很少看见庄稼和蔬菜,处处绿草如茵、风景如画。德国之行留给爸爸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发达,而是静美。参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爸爸认为,我们国家解决了量和质的问题之后,下一步将要追求的也是美!无论是从个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还是从适应国家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当代青少年都不仅要学好自然科学知识,认识自然规律,还有学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认识自我和社会;不仅要提高科学素养,追求真,还要提高艺术素养,追求美。 二是不仅要学好课堂知识,还要涉猎课外知识。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知识已经如同一个汪洋大海。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学全,只能择其精要而学之。教材搭建的课堂知识体系就是从知识海洋中开辟的一条简易航道,让我们以最快的速度穿越海洋,到达彼岸。编写教材的,大都是各领域的权威。入选教材的,大都是各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最重要的知识点。教材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效率高,节约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受益面广,适宜所有学生。受限于教材篇幅,也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挂一漏万,难免会有疏漏;二是蜻蜓点水,难免不深不透。在应试教育下,一般“教什么、考什么”。考题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教材。学生以教材为本,把教材吃透,把课堂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是应对考试的不二法门。如果学有余力、学有所长,或者有所爱好,那么就不要局限于教材,而要走出课堂,到知识的大海中畅游。特别是语文、历史、哲学等文科课程,课堂知识只是沧海之一粟。知识积累不够,就不能融会贯通。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广泛阅读经典原著,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读书无疑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成长途径。书籍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一本书往往凝聚了作者一生的见识、感悟和情怀。读一本好书,如同经历了另一次人生。读千百本书,如同经历了千百次轮回。还有什么比读书让人更快增长见识、积累经验、陶冶性情呢?杜甫诗中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胸中有丘壑,腹内有乾坤,写文章自然信手拈来、一气呵成。读书也是最美的装扮方式。苏轼诗中有言:“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中经历了千百次轮回后,自然就会智珠在握,焕发出成熟自信的风采。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要行万里路。何谓行万里路?包括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是周游天下、增长见闻;深层含义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中国自孔子以来就有游学传统。不少书生游历山川、访贤问道,最后功成名就。也有很多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成了食古不化的“两脚书柜”,在生活中和仕途上处处碰壁。陆游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中得到的是间接经验,自己亲身经历的是直接经验。那些间接经验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真正消化吸收,与直接经验熔于一炉。书中的图景如同滤镜、哈哈镜中的图景,往往是美颜、夸张后的样子,与真实生活图景有着较大差距。只有经过真实生活的历练,才能看破虚妄、还原真实。孟子讲:“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中的理论未必完全正确,往往既有科学性,又有局限性,难免还有差错。只有在实践中检验、鉴别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能有益无害。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而每个人遇到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活学活用,才能取得成功。迷信书本、生搬硬套,往往适得其反。 四是不仅要开发智商,还要提高情商。过去我们只知道智商,对于情商一无所知。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首次提出情商这一新概念。1995年《纽约时报》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情商的概念才广为人知。什么是情商?爸爸的理解,就是调节情绪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特别是疏导自己负面情绪的能力;二是调节他人情绪的能力,特别是调动他人正面情绪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让自己愉快、让他人愉快的能力。智商是做事的能力,情商是做人的能力。高智商的人观察敏锐、思维敏捷、逻辑缜密、思想深邃,善于解决理论和实践中的难题;高情商的人抗压耐挫、从容淡定,洞察人心、善解人意,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高智商的人未必具有高情商。前面提到的因失恋而自杀的物理天才冯奚乔、因与导师关系不睦而两次中断博士学业的少年天才谢彦波,就是智商超群而情商不足的例子。学生时代,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考验的主要是智商。参加工作后,除了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等岗位对智商要求较高,大多数岗位对智商的要求都不高,考验的主要是情商。那些高智商而低情商的人,学生时代靠考试成绩一俊遮百丑,步入社会后的表现往往差强人意。那些智商平平而情商较高的人,则纷纷在职场、情场、官场、生意场上脱颖而出。至于那些智商、情商双高的人,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如鱼得水、春风得意。怎么样提高情商?爸爸建议你们将来学一学心理学课程。懂得人的心理,把握人的需求,就能把话说到人的心坎上,把事办到人的心坎上,自然无往而不利。 五是不仅要善于动脑,还要善于动手。美国一位从事华德福教育的老师杰克•帕特拉什写了一本书:《稻草人的头 铁皮人的心 狮子的勇气》。他认为,孩子成长的历程犹如《奥茨国的历险》,他们要像狮子那样找到勇气,像铁皮人那样找到自己的心,像稻草人那样找到智慧。凡凡,爸爸为什么让你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接受了10年华德福教育呢?就是因为华德福教育是造就全人的教育,注重头、心、手协调发展,追求智商、情商、意志力全面发展。大陆主流教育被华德福老师戏称为“脖子以上的教育”,主要关注孩子头脑的发育,对于孩子动手能力、意志力的发展重视不够。杨振宁教授讲:“很多年来,中国的老师、学生、外国的教授,还有在外国的中国血统的学生,都有个印象,说是中国人不会动手,所以念物理的都去念理论物理。中国人是不是不会动手呢?我现在认为这是一个错觉。确实,很多中国留学生出去以后觉得自己不会动手,可是这个原因是在国内没有动手的习惯,也没有动手的条件。”除了数学和理论物理等纯理论专业,实验物理、化学、生物等理工科专业大都需要动手做实验。只有从小养成动手习惯,培养动手能力,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动手能力也是生存、生活必备的能力。你们从小就要学会做家务,起码做到生活自理。不要等到大学毕业后再学做家务,那个时候生活习惯已经养成,就很难纠正了。最重要的是学会做饭,没有什么生活技艺比做饭更实用了!爸爸回想起小时候,做饭、吃饭就是家里最有烟火气、最温馨的时刻。没有烟火气的家庭养不出幸福感满满的孩子。现在很多年轻夫妻都不会做饭,长年吃外卖,不仅损害身体健康,也影响家庭幸福。爸爸希望你们从小就勤于动手、善于动手,将来既是工作上的行家,也是生活上的达人。 六是不仅要心灵手巧,还要身强体壮。毛主席早在1917年就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关于身体健康的极端重要性,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健康是1,财富、地位、名誉等都是排在1后面的0,没有前面这个1,后面的0再多都没有意义。爸爸通过这一场大病,再次深切体会到,再也没有比身体健康更重要的了!爸爸不奢望你们大富大贵、成名成家,只祈愿你们一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无论学习多忙,都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都要坚持锻炼身体。爸爸希望你们学一套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皆可,西安都有明师真传。学拳的目的一是养生,二是防身,三是壮胆。练法得当、功夫上身之后,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会焕然一新。 爸爸强调的以上六个方面,是构建幸福人生的六块基石,缺少任何一块都可能导致地基不稳,留下倾覆的隐患。当然,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也都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样样俱佳,特别是在考试压力下,很容易顾此失彼。你们已经够忙够累了,爸爸不想给你们增加额外负担,只希望你们把这六个方面的学习融入日常,比如,不把人文艺术课程作为无关紧要的副课,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课;上体育课和做课间操时不敷衍应付,把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位;用好每一次上讲台的机会,锻炼心理素质和演说能力;跟同学聊天时,尽量把话说得幽默风趣一些;利用闲暇时间和边角料时间,读一读课外书;伏案时间久了,起身练练拳;每天自己整理床铺、收拾房间,周末帮爸爸妈妈做饭;假期出游时,不走马观花,用心观察风景特点、体验民俗风情;每天睡觉前用十来分钟写日记,总结一下得与失。做到这些难不难?不难吧?爸爸高中时候的数学老师有一句口头禅:“学习如同捡狗粪,随时随地要留心。”话糙理不糙。生活是一个大考场,也是一个大课堂。只要把学习融入日常,把功夫下在平时,处处留心,事事用心,日积月累,就能成长为一个完整、健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