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应台的《目送》说的是一位母亲陪伴孩子成长的故事。于是,我想到自己年迈的母亲。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每当我从老家出门,母亲总是坚持送我们到胡同口送我们上车,然后目送车子慢慢移出她的视线。再然后,默默地踱回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目送,让我心里酸酸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的目送不是偶然的。首先应该是母亲孤独寂寞的流露。孩子们都长大了,虽然来来往往,但更多的还是形影相吊。她盼望相聚,又怕耽误我们的“正事”:第二,杖期之年,尽管身体尚可,但是年龄不饶人,体质每况愈下。母亲是命运的强者,她说她不怕死,但是面对衰老,独处老年人的恐惧仍然是一个普遍现象;第三,目送饱含了一位母亲对晚辈的牵挂和祝福。可是,岁月不饶人,一转眼,孩子们也要老了;第四,目送同时标明孩子们对老人陪伴的缺失。尽管你来我往,却免不了去来匆匆。这常常让我感到愧疚、自责和不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个周末或节假日,母亲的心情都像过山车:高高兴兴地迎来,欢声笑语,吃饱喝足,又失落地一个个送走。浓浓的期待,淡淡的忧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目送的所思所想,需要我们细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细想起来,人的一生离不开目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时候,母亲看着孩子们坐起来、站起来、走起来。就像地里的庄稼,院子里的小树,一天天长高、长大。孩子们一颦一笑,母亲感到由衷地自豪和欣慰,眼睛里充满希望的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来,母亲看着我们健康成长。目送我们上学、上班、打拼,目送我经风历雨,一步步走向成熟、成功,盼着我们有口饭吃,盼着我们混出个人样来,有个好的归宿,有所成就,甚至光宗耀祖。</span></p> <p class="ql-block">慢慢地,我们走到了中年,母亲老了。我常常伤感地看着母亲的背影,母亲也看着我们的背影。</p><p class="ql-block">母亲本来身体瘦小,如今还不到一米五。头发花白,脚底下不利索了,走路小心翼翼的。不过,仍不辍劳作。</p><p class="ql-block">人老了想孩子们:今天可能谁要来了,明天大概谁要来了,来了吃点什么,回时带点什么。嘴里不说心里天天盘算着。</p><p class="ql-block">看我们回家了,她便和面烙千层饼,这是她最拿手的,尤其是小孩们更是喜欢,在饭店,他们无论如何是吃不到的。吃饱了,用心细细地包好带走,老人家心满意足的样子,还要装一些小菜园里的新鲜蔬菜。</p><p class="ql-block">闲来无事,母亲便戴幅老花镜,拿个小木凳坐在当门的阳光下,一针一线为孩子们缝制衣服、鞋子,孙子的,外孙的……她愿意这样做,孩子们也愿意让她做,因为她做的衣服最合身。</p><p class="ql-block">老人们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森林,那森林里有牵挂,有寂寞,有希冀,有忧伤,有恐惧;也有快乐,有知足,有欣慰,有平衡;甚至也许有仇恨,有不平……五味杂陈,那片森林却是安安静静的。</p><p class="ql-block">母亲不服老,生命中突出特点是意志顽强,总是把所有的痛苦埋藏在自己心底,把所有的心酸和牵挂记在自己里,把所有的快乐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有时候,有意识地躲在一旁,看母亲还能否提起那桶水,能不能跑两步…</p><p class="ql-block">岂知,母亲也在不声不响的观察着我们。头发白了多少,后背驼了没有,走路迟了没有,吃的什么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朱自清的《背影》不免伤感。他和父亲同行至南京,然后自己再去北平。分别前,父亲艰难地攀过铁路去给他买橘子。朱自清远远的看着父亲的背影热泪盈眶。临别,目送父亲消失在茫茫人海。父亲的殷殷叮嘱,无微不至的甚至貌似絮叨地关怀,使他再次潸然泪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自清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太漂亮,我自己非插嘴不可”。痛定思痛,朱自清满怀自责和愧疚。最后他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以反话的方式,再次反悔自己:过来,对父亲生活的艰辛,对父亲的眷眷之心太忽视,太不理解,太自做聪明了。他朝着父亲消失的方向忏悔。</span></p> <p class="ql-block">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人的洞察力、所思所想是迥然有别的,对背影的感觉、目送的感觉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对于父辈的“目送”往往毫不在意。长大以后,对于父辈的“目送”依然熟视无睹,对殷殷嘱托漠然处之,甚至反感。总以为自己长大了、成熟了,表现出“太聪明”的样子。</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当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当青丝不再,旅途人生上历经风雨,遭遇挫折的时候;当自己身体不适,甚至生病住院的时候;当你感受到世事炎凉,人心不古的时候,恍然醒悟。突然读懂了了那嘱托,那眼神,那目送。</p><p class="ql-block">送走了秋天,送走冬天,迎来明媚的春天;</p><p class="ql-block">送走了祖辈,送走父辈,一辈辈,生生不息,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送走了贫穷,送走苦难,迎来了新时代,迎来了幸福美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