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诗文诵读教学”——初看这个题目以为就是一般的古诗词教学课,学完后对这种新的古诗词积累学习方法有了新的认识。结合三节课例,碎片化地谈谈我自己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简简单单学古诗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位老师的课用的都是我们常见的方法,读文、解意、悟情、拓展,从儿童的视角去赏析古诗文,不将教师成人的想法、理解强加于学生。从入题解题到读好读懂古诗文,再到感悟情感、拓展积累,每一环节方法简单易操作、易掌握,学生都能自主学习、自主感受、自主表达,所有的课堂体验都来自学生,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所以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兴趣盎然,且对于课下学生自学其他古诗文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夸父逐日》一课中,用类比的方法理解“走”“河”“江”的古今异义,用去掉标点、恢复古诗文最原始的竖行状态断句朗读,用图片与语句相结合的方法入境解意悟情,这些简单的方法,学生在这篇古诗文上接触运用,因为易掌握、易操作,所以就能很好地在学习其它古诗文上运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如再解意悟情环节中,先让学生想象夸父走过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随机出示相匹配的图片诵读语句,让学生在直观感受、入境朗读与思辨中感受,最后再谈你想对夸父说什么,这其实就是在领悟夸父的精神、学习夸父的品质,但一切显得那么顺其自然,打破我们以往“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这样生硬的问题、牵强的环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道至简,用最简单的方法学习最有文化韵味的古诗文,这或许是最好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二、“厚积薄发引领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要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得是什么样的人。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悠悠五千年,文化渊源颇为深厚,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学习,自己首先要学习钻研——每一篇古诗文创作的背景,诗人写作的初心,遣词造句的特点,关联的故事传说,类似的篇目,其他领域的知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送别》一课中教师用英文歌曲导入,一句简单的英语,足见教师功底不一般;学习柳树意象环节,教师能随口补充“柳”作为送别意象的三种原因、不同古诗中的“柳”、送别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境与经典诗句,若非平日的积淀,恐怕难以做到自然地出口成诗。教师只有自己脑中有素材,才能在课堂上“见缝插针”“举一反三”,引领学生在浩瀚的古诗文课堂中自由徜徉,这不正是古诗文诵读积累的最好方式吗?</p> <p class="ql-block">三、“润物无声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节课中,在解意悟情环节中,教师采取读中悟、悟中读的方法,让学生个体感受。如《卜算子·咏梅》一课中,通过朗读,了解到了梅花的生长环境,此时,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寂寞、冷清;学生读了陆游其他的诗,请学生谈一谈从众多诗中读出的爱国情感,读出的写法特点(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文本,真正做到了入情入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然领悟到了诗词背后蕴含的博大情感和高超写法。这样一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诗词诵读课,激发了学生对两位位诗人(陆游、毛泽东)、一类诗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兴趣,文化的传承在润物无声的课堂上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我作为一名古诗文的忠实粉丝,在学习中最大最特别的感受是——千古诗词,以文化人,在这样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相信我们会和学生一起遇见更美的文化,更美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