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颐和园之西堤春晓图

周荏宜

<p class="ql-block">薄雾中的颐和园美如画卷,西堤花红柳绿、水光潋滟,那一树树粉白相间的山桃花,纵情烂漫于蜿蜒湖堤,掩映着座座亭桥,呈现出一派江南水乡情调,似一幅幅水墨画一般映入人们的眼帘。</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位于北京城西北,距紫禁城约十五公里。在园林诞生之前的几百年间,这里原是一片湿地,湿地北面有座山叫瓮山,山前的小湖叫瓮山泊,后改名为西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初冬,成千上万民工来到瓮山西湖,他们将西湖进行了清淤、疏浚、扩大。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春,乾隆将整治后的西湖命名为昆明湖。从此,昆明湖成为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p> <p class="ql-block">在瓮山西湖疏浚开始那年,宫廷画师董邦达曾经奉旨南下杭州,绘制了一幅西湖景色全景图。后来,乾隆下江南时,就随身携带这张西湖全景图。乾隆曾六下江南,而其中三次是在清漪园建设中。至此可知乾隆是有目的将江南各地,特别是苏杭地区的园林特色复制到清漪园,而西堤就是最好的印证。杭州西湖上有苏堤,昆明湖上就建了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建了六座桥。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时至今日,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则是蜿蜒曲折的。</p> <p class="ql-block">虽然西堤身处北方园林之中,而四季分明的变幻,使得景色更加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西堤虽是当年乾隆皇帝仿西湖苏堤而建,但决不是一味的模仿。可以说乾隆只是借用了苏堤的理念。苏堤的修建,当年更注重的是水利的建设。而西堤的侧重点却是清漪园整体园林建设的一部分,更注重的是景观。如果说昆明湖北岸万寿山的佛香阁等建筑代表的是皇家气派,那么西堤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的百姓情趣。这可能是皇宫内整天不苟言笑的缛礼烦仪太多,一道西堤,不出宫即可感受百姓之乐,放松心境,真可谓是用心良苦。</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西堤上的六座桥,从南向北依次是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六桥样式各不相同,点缀在昆明湖上,让蜿蜒迤逦的西堤成为颐和园西岸的一条美丽的风景带。</p> <p class="ql-block">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p> <p class="ql-block">景明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其形制来源于元代赵孟頫《荷亭纳凉图》,其名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意境。原楼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991年重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明楼》是西堤上最大的一组建筑,由三座高度不等的二层楼阁组成。</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长约百米的石墩之上,似桥非桥,仿湖南岳阳楼而建。</p> <p class="ql-block">游西堤如入景中画、画中景,不知是在景中看画、还是在画中看景,一步一景、步移景换,不可瞻前而不顾后,亦不可顾左而不顾右。</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园林景色,只一道西堤便可见一斑。做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这也是乾隆爷当年所没有预见到的。</p> <p class="ql-block">真可谓: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是我百去不厌心心念念的地方。退休后有时间便会去走走看看,四季美景欣赏不够,拍摄下许多镜头并陶醉其中,不仅给人生增添了乐趣,而且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常说活到老学到老,真是乐在其中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