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 现在普通话读jiang。《说文解字》注:江,工声。即在东汉时,江是应读成“工”的。到了北宋年间,“江”的发音便成了“古双切”。“切”者,切音之谓也,即第一个字的首辅音同第二个字的尾元音合在一起的发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以“古双切”为例:“古”字的首辅音为“g”,“双”字的尾元音为“ang”,二者合在一处应该读为g—ang。也就是说,“江”字在北宋时的标准发音为 gang。如今华南大部(不包括西南)地区仍把“江”读作“gang” 或与之相近的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咸:《说文解字》和《广韵》均注:胡讒切 h—an(haem)。</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喊: 咸声。也就是说“喊”应读成“咸”。 现在大部分华南汉人仍把咸字读成“haem”或“han”,与喊同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蟹:胡買切 h—ai。北宋时,蟹读成 haae ,有点像现代的“哈”音。正如上海话大闸蟹的发音是du zah(入声) h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解: 有两种发音,一是读成“哈”,另一发音近乎“嘎”。 后来在普通话中,把g 变成了j,“解”就读成了jie。但作为姓氏,“解”在北宋时仍读“haae”,现在普通话已变成了xie。在华南,大部分汉人仍读“解”为“gae”。作为姓氏,“解”也有读“haae”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西南15公里处有个解(hài)州镇,古称解梁,乃三国名将关羽的故乡。至于“蟹”,今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仍读成“haae”。江南人也读作“haae”或“h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家:古牙切 g—ia(gea/kea) 现在普通话为jia,把g 变成了j。而华南音则基本上保留了“gae”或“ga”的发音。在中古汉语里凡是今天读如j的,当时都发g或者k音。如,日语中的“ぎょうざ”、韩语中的“교자”和广东话里的“饺子”发音很接近,都读如gyoza。</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如,“军”这个汉字在日语里发做“kun”音,仍保留着中古汉语的读法。这从旁佐证,起码在唐朝时,j音还没有取代g或者k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鬼:《说文解字》里注为居伟切 j—ei。华南一带现在基本上仍保留了原音。江浙人说“xiao ju”即“小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姓氏的发音改动得总算不是太多,如聂(尼輒切 n—e,nie)。聶为三耳,音从耳,虽然也是鼻音,总算还是没有改成“er”。 姓氏“仇”(巨鸠切 j—ou,jiu)也保留了原汉音。姓氏“龚” (九容切 j—ong),在南方大部分地区还是读作jiong(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入声</p><p class="ql-block">入声也是汉语的主要特征之一。如谷(高武切 g—u,guk)和六 (力竹切 l—u,luk)。现在大部南方汉人仍读成原来的音。也许很难把入声解释给北方人听,他们可能以为入声就是拼音的第四声。其实入声的主要特征是有气流往里走的感觉。入声在上海话里有一些,在江浙方言里较多,而广东话则基本上将之完全保留了下来。日语里的汉字仍旧保留着入声的发音,如“六”要读作lu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精明的“精”字,《广韵》注为:子盈切 z—ing,应读成“zing”。 南方许多地方,甚至黑石故乡冀中平原一带至今仍把“精”字读如“zing”。女真人所操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里面没有“z”音,发不出“zing”这个音来,所以便把它拆成了“ji-ling”。于是此人很“精”,便成了此人很“机灵”。这也算是少数民族为汉语创造的一个新词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人被蒙古和女真统治数百年之久,以至连自己的语音也被迫改变了。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据说,汉人原本是有机会恢复汉语语音的,可是孙中山一方面虑及北方话作为国语已长达数百年之久,另一方面虑及北方人袁世凯的感受,便极力游说,结果北京音以一票之多战胜粤语,成为国语之标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人文士们,尤其是在南方,原以为国语标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北京音。所以结果一俟公布,使得多少骚人大失所望,多少墨客义愤填膺。有的甚至大声疾呼,说不能让“充斥胡音,舌不直伸”的“满人汉音”成为国语的基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汉语方言众多,本来并没有什么高雅低俗之分。但应当承认,标准的北京音是当初“满大人”讲的汉语,也是众多的汉语方言中最缺少汉语特色的一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方人的方言里较多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例如今天仍把“叶公好龙”(ye gong hao long)读成“se gong hao long”。另外,“一,二,三” 按照广韵应该读成“it”,“njiih”,“sam”。这是汉人原来的读法,也是许许多多汉人现在的读法,同时还是日本人的读法。</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