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河蚌话乡情

大漠独行

<p class="ql-block"><b>  在小村长大的孩子,对于河蚌都有一份未了情。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每到春天都会心心念念想起河蚌(小村人叫河蚌为蛤喇),想饱食一顿酱炒蛤喇肉,想吃妈妈烙玉米面大饼子。</b></p><p class="ql-block"><b> 河蚌,小村人叫蛤喇。似乎青岛那边也这样称呼,“吹啤酒,吃蛤喇。”是青岛夏季夜生活的标配。好像还有一支歌——《挖蛤蜊》,让蛤喇成为去青岛的外地人打卡的美食。小村的蛤喇没有那么招摇,她还属于大家闺秀,低调地生活。也没有人为蛤喇创作歌曲,是不是有人用文字记录过她们?不得而知了。</b></p><p class="ql-block"><b> 蛤喇作为美食,在小村没有登“大雅之堂”的实力。小村人虽然自己都爱吃蛤喇肉,但是,并不用她招待贵宾。原因是蛤喇肉属于寒凉食物,吃多了会肚子痛。更主要蛤喇属于大众化食物,“物以稀为贵”的生活理念,小村人根深蒂固。蛤喇在离小村不到一里的嫩江随处可见,想吃一顿蛤喇肉,就像在自己的米袋里取米一样容易。</b></p><p class="ql-block"><b> 春夏两季,正是农家鸡鸭产蛋的高峰期,吃了蛤喇肉的鸡鸭,产的蛋不仅大,而且蛋黄红色,腌制的咸鸭蛋蛋黄流油。所以农家人或自己到江边捞,或是在村里买,物美价廉,用来形容那时的蛤喇肉最是恰当。正因农家的日常生活中,蛤喇肉时有相伴,农家的孩子对蛤喇肉也别有情感。嫩江里的蛤喇有多少个品种,应该是没有人关注和研究。小村人只知道“大蛤喇”“小蛤喇”两种,因为体形相差悬殊,分清她们是一目了然的事儿。捞大蛤喇要到深水区,小蛤喇在水边就可以摸到,自然小村里的孩子对小蛤喇更有感情。从小村里走出去的孩子,说到蛤喇,每个人都能说出关于摸蛤喇、炖蛤喇经历的许多事情。</b></p><p class="ql-block"><b> 阳光晴好的夏天,几个小伙伴相约去了嫩江,他们去嫩江边是炖蛤喇、洗澡。大家分工明确,拾柴草、挖锅灶、摸蛤喇……一会的功夫,嫩白的蛤喇肉放在大蛤喇壳里,简单放点盐,也有放辣椒的,但是不多。炊烟袅袅,一会蛤喇壳的水沸腾了,孩子们说说笑笑,貌似不关心即将炖熟的蛤喇肉,每个心里都无法抵制蛤喇壳飘出的鲜香,不停地咽口水。在领头的孩子几次禁止有的人要吃后,蛤喇肉基本入味了,大家用柳条枝做筷子,大口饕餮美味的蛤喇。一“锅”肯定不够,那就再炖几锅,直到大家过足了瘾,才会一哄而散。然后,赤条条跳到水里……后来那些孩子中有的进了城里,在被宴请的酒局中,吃过饭后要去洗澡、桑拿。这样的游戏,他们当年经常玩,那时的洗澡是多么酣畅淋漓啊!哪像澡堂里一股怪味不说,让人无法顺畅呼吸,活受罪。</b></p><p class="ql-block"><b> 我参加工作以后,每天在学校吃午饭。学校所在的小村离江边不远,男学生们也会经常到江边摸蛤喇,然后把成袋的蛤喇肉送给老师午饭吃。每每午饭有蛤喇肉,老师们都会吃出满头大汗。有一次学校放假,孩子们竟然把蛤喇肉送到家,让我感动得差点流泪。据说回去的时候还淋了雨,如果是当今的孩子这样做,估计我得上热搜。</b></p><p class="ql-block"><b> 三十多年过去了,在水边长大的我,对于蛤喇肉并不陌生,但是,当年孩子们流着汗,走了十几里路把十几斤蛤喇肉送到家里的画面,一直萦绕在我的记忆深处,每每想起,感动盈怀。这是教学之初,蛤喇肉就给我特殊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离开小村,走进城里,远离了儿时摸蛤喇、炖蛤喇肉的趣事。不能自己动手摸蛤喇,但是,蛤喇肉似乎十几年没有离开过自家的饭桌。</b></p><p class="ql-block"><b> 每年的三四月份,也就是开江的前后两个月,是蛤喇肉大量上市的时候。一个冬季的修整,蛤喇肉很肥美。那个季节去菜市场,总会见到有人把刚刚取出来的蛤喇肉放在木板上,用木棍敲打腹足,破坏腹足的肉纤维,这样蛤喇肉才容易炖烂。否则炖多长时间,蛤喇肉都硬如胶皮,难以下咽。每一次经过卖蛤喇肉的摊位都会停下来,看着慢条斯理砸蛤喇肉的渔人,不仅仅是亲切,还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那个砸蛤喇肉的妇女,莫不是母亲?那个用力敲打的男人,挥舞棍棒的姿势像极了当年的父亲。不同的是,当年父母砸蛤喇肉时,周边一定有鸡、狗围观,有时趁母亲忙碌时,它们偷偷叼一块蛤喇肉急急离开,母亲也不去追赶,鸡狗们很惬意地吃着蛤喇肉,吃完后再过来……</b></p><p class="ql-block"><b> 老王,属羊的,今年活着应该是56岁了。老王的儿子是我的学生,大学毕业在部队工作。没有意外,今年能够完婚。春节相聚,说是4月27日领证。几天前,听说我过生日,打过1000元,我没有接收,是想到孩子婚期要到了,花钱的地方多,平时多积蓄一点吧。所以想起老王,除了多年的感情,也和当年的一袋蛤喇肉有关。记得我不止一次在文章中写过那件事,老王以他的方式,让我把一份感情深深地藏在心底。</b></p><p class="ql-block"><b> 老王的儿子读高中时,我们也在陪读,有几年同在一个城里住,相互的来往会多一些。老王知道我对蛤喇肉情有独钟,特别是小蛤喇肉。儿子高考结束时,正是蛤喇最活跃的时候,一家三口用一个下午,收获了十几斤小蛤喇肉,都送给了我。不仅自己尽兴地吃了几顿,还送给城里的朋友一同分享。听了我和老王的故事,大家都给老王点赞。又一个春天来临之际,老王的儿子即将完婚的时候,老王已在地下安眠有一年半了。他一辈子四处奔波,透支体力,为的是给儿子一个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来了,老王却走了,走得很不甘。记得那时他常常说,孩子结婚时怎么也得交个首付啊!</b></p><p class="ql-block"><b> 小孟是我三十年前的学生,他的离开也有五六年了吧,走的那一年,他刚刚四十岁。我们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有一次去儿子那里,坐他的车回来,一路上我们谈了很多。他说:“人的一生像溺水的人一样,也就有力气穿出水面三次,或成功,或沉入水底。”细细想来,他的话透着生活的哲理。他的话来自于他的生活体验,他一直想要成功,他一直都奔走在成功的路上。有一年他和我们几个老师一同吃饭,说起他在打蛤喇,虽然很累,但是收入还不错。得知我们爱吃蛤喇肉,不久他把二十几斤烀熟的蛤喇肉送到学校,分成四五份。老师们都很惊讶,酒桌上大家只是一个玩笑,不想小孟当真了,而且做得很好。吃过小孟的蛤喇,大家都说好,不仅仅是因为食材新鲜,还因为那蛤喇肉里面,有一份不了的师生情。</b></p><p class="ql-block"><b> 知道他生病后打过电话,他的情绪很激动,不愿多说话。本来打算到省城学习顺便去看看他,几天后,他的儿子打电话说小孟昨天夜里走了。孩子当时只有十五六,那时很忌讳“死”,用了一个“走”。今年春节时,小孟的哥哥送了一条鱼,算是拜年。我们又说起小孟,说起小孟的儿子……总之,生活还得往前走,而且会越走越好。当初小孟最大的梦想,就是过上最好的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说到蛤喇肉,还有一个人必须说一说,那就是高姐夫,学生家长。和高姐夫相处有三十六年,三十六年中友情从没有降温。我们不仅每年的春节都要聚聚,每年开江,也要有仪式感地聚聚,共同分享生活的美味。这一次相聚,必有的两道饭菜不能缺少,是清炖开江鱼和酱炒蛤喇肉。</b></p><p class="ql-block"><b> 开江后,土地苏醒了,正是大葱发芽的时候。一束束嫩绿,是农家人写在田垄里的诗行。正是远方的那一抹嫩绿,又一次点燃乡愁,呼唤着我们一步步走回故里。放假时,选一个好天气,匆匆赶回乡下,想品品乡味。听说我们要去,高姐必是提前发好玉米面,高姐夫忙着买蛤喇肉,然后在屋外叮叮当当敲击蛤喇肉的腹足,以便蛤喇肉在短时间煮烂。阳光下,高姐夫粗糙严重变形的手,撞疼了我的目光。那是几十年前,高姐夫在外地打工时留下的病,每到湿寒的天气,他的手就会疼痛难忍。就是这双手,养大了三个孩子,并且三个孩子都有了很好的归宿。砸烂腹足的蛤喇肉,用清水洗过数遍,让后在锅里烀半个小时。</b></p><p class="ql-block"><b> 捞出的蛤喇肉或酱炒或凉拌,有嚼劲,内里的黄嫩滑,喜欢的人自己可以吃一大盘。酱炒蛤喇肉、玉米面大饼子应该是绝配,在口腔里咀嚼出的口感,就是最地道的乡味。都说粗茶淡饭养人,河蚌没有人工饲养,污染相对少,属于绿色无公害食物。高姐家的玉米面大饼子,是自家种的绿色产品,这样的饭食,再配上蘸酱菜,不吃到撑不会收筷。回来时,高姐左一袋、右一袋,大包小包让我们把乡味带回来,或慢慢品味,或是与人分享。</b></p><p class="ql-block"><b> 高姐的儿子和女儿在哈尔滨安家,聚少离多的日子,每当他们想吃蛤喇肉时,他们知道又想家了。春节回家过年,他们必点的一道菜就是酱炒蛤喇肉。去年疫情原因,孩子们没有回来过年,高姐夫特意到城里买蛤喇肉给孩子们寄过去。有一年春节聚会,在外面打拼的儿子唱歌一首——《十二难》,道尽了打工者的辛酸。前几天给高姐的儿子打过电话,他说2021年是他打拼路上最糟糕的一年。他所在的城市,大大小小的疫情发生了七次,每一次都是生意最好的时节。相对于我们,他们更渴盼疫情早早结束。他们在农村长大,蛤喇肉是他们念念不忘的乡味。每当他们苦了、累了、受委屈了……他们都会拿出冰柜里储存的蛤喇肉,品尝乡味的时候,不忘给老爸、老妈发个视频,让他们觉得孩子在他乡过得挺好的。知子莫若父,老人们当然知道,孩子漂泊路上的酸甜苦辣。看过视频之后,高姐夫又在准备蛤喇肉,要寄给远方的孩子们。</b></p><p class="ql-block"><b> 春江水暖,这几天正是嫩江湾湿地热拍鸭子的时候。再有十几天,嫩江就会完全解冻,那时会有大量、新鲜、肥美的蛤喇肉上市,到时一定和高姐早早相约,玉米面大饼子,酱炒蛤喇肉,发芽葱蘸大酱……让乡味再一次为身体充电,向着又一年的生活踏歌而行。</b></p><p class="ql-block"><b> 对了,买蛤喇肉时一定多带出两份,让高姐夫给远方的孩子们寄过去,并且告诉他们,不管疫情有多么肆虐,春天都会如约到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后 记:写完这篇文章,朋友小江送来一袋蛤喇肉。记得我当时说了一句:“想啥来啥”,小江大笑,我也大笑。看来我今后的生活中,蛤喇肉应该不会缺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22.03.2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