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三:开滩辟地人民滩

王楠:视频采编

<h1>  长江岸线连年崩坍,并有部分积沙淤涨成滩。为了安置沿江无地、少地农民及渔民陆上定居,从1963年至1972年,政府先后7次围垦六处江滩,面积达19455亩。其中人民滩最大,围垦面积5235亩;连城滩最小,围垦面积只有570亩。<br>  人民滩位于县境沙头乡南部,镇江市共青团农场西部。滩地总面积3.49平方公里。<br>  1961年秋,扬州市市级机关(财政局等单位)、企业单位自行投资垦植2600余亩、中国人民解放军27军6326部队垦植1200亩。1963年3月扬州市与邗江县分治后,各单位停止种植,将原垦耕地交还地方政府,以解决城市下放职工和坍江移民安置。<br>  为了保障人民滩生产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潮汛浸袭,1963年11月15日经县委、县人民委员会研究并请示上级批准,正式围滩筑圩,防御潮汛,并进行内部水系配套及建筑物建设。<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洲水系堤防变迁图及人民滩位置</h1> <h1>  为了加强人民滩围垦工程的领导,邗江县人民委员会于1963年11月7日批准成立围垦人民滩领导小组。由张锡禄、戴爱堂、吴信南、顾农、徐德林、李培柏、吴正元、肖仁太、陈元、黄永兴、袁德才11人组成,并由张锡禄、戴爱堂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工程处(人民滩围垦工程处),黄永兴任主任,吴信南、袁德才任副主任(袁德才兼党支部书记),具体负责日常工作。</h1><h1>  人民滩筑堤长度3549米。其中西堤由镇江市共青团农场西南养殖场向西延伸穿过小夹江南汊及小夹江北汊连接沙头公社小虹桥大堤,长3069米。东堤由共青团农场财贸生产队(12中)堤岸向北穿过小夹江达沙头务本堂大堤,长480米。</h1><h1>  1964年春在西提上建人民滩管涵1座,1964年5月7日至7月18日,又在东堤建涵洞1座(孔径2.1×1.8米)。人民滩围垦工程国家共投资11.84万元,其中圩堤土方5.91万元,涵洞5.93万元。</h1><h1> 人民滩共围垦面积5235亩,其中耕地3221亩。先后安置六圩(新桥大队)、李典、沙头、新坝(乾丰)、红桥(红桥大队、陆桥大队等)5公社部分坍江移民355户、1029人,建立了人民滩大队。</h1><p class="ql-block"><br></p> <h1>  当初移民来到人民滩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早到晚同芦柴打交道,和芦柴做朋友。没有地方睡,搭芦柴窝,睡芦柴床。没有地方生活:糊芦柴墙、搭芦柴桌子、坐芦柴凳子”。“割过的芦柴,后面遍地是芦根,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把脚戳破,一双新鞋子,不到三天功夫,就会破烂不堪”。</h1> <h1>  第二件事就是挑河泥和挑土方。当初刚刚分配的宅基地地势较低,小夹江涨潮时候,水会漫上河滩,人们就在前后挑河泥堆土埂,挡住河水,并加高宅基地,慢慢的有的人家就用树棍支起房架,用芦柴当墙,一个简单的家就建起来了。</h1><p class="ql-block"><br></p> <h1>  从年底到第二年4月是挑大堤。“一天下来,个个都累得散了架,肩膀磨得红肿,腿上像灌了铅。外面冷风扑面,身上的内衣湿透了,一歇下来,浑身直打哆嗦,到了晚上,鞋子也湿了,裤腿也潮了,捂也没处捂,炕也没处炕,就这样凉一夜,第二天再穿……”</h1><p class="ql-block"><br></p> <h1>  解决了洪水的威胁和住房的困难,人民滩人民慢慢的走上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道路。</h1> <h1>  经过两代人和几届村两委的共同努力,如今的人民滩已是变成“农民生活宽裕,水乡风情浓郁,环境优美整洁,设施配套齐全,村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