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记忆之(四)——涠洲岛(上)

近水楠

  涠洲岛是南中国海洋中火山喷发造成的一个岛屿,是中国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涠洲岛面积大概有25平方公里,岛的最高海拔也就是79米,岛上居住着1.6万多人。涠洲岛熔岩景观独特、火山岩层壮观,是北海旅游的一个主要景点。<div><div>  2022年2月15日,报名参加了北海康辉旅行社的涠洲岛一日游。和三位沈阳的旅客组成一个小团,早晨从北海国际客运港乘船过海,主要参观了涠洲岛天主教堂、五彩滩、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广场、鳄鱼山地质公园、石螺口海滩五个景点。然后下午乘船回到北海客运港。</div></div>   早晨7点半,康辉旅行社车来森海豪庭四期接我们去客运码头,车上已有俩老夫妻,他们是从沈阳来南方旅游的。他们前几天刚去了三亚。今天与我们同去涠洲岛。这是他们为我们拍摄的照片。   在码头大厅取了纸质船票,就进入了码头。我们今天去涠洲岛乘坐的是“北游16”号游轮。   今天早上去涠洲岛的人少,大部分座位都空着,你可以随便换到好一点的座位。   8点半开船。早晨这班是快船,80分钟后到达涠洲岛。   经过一条约400多米的长廊。   长廊旁边海湾泊着一些小船。   长廊尽头就是停车场。涠洲岛接客的司机小凡在停车场接到我们,他昨天就电话联系了我们,今天是他载我们游岛。同车还有一位同船先到的女士,也是沈阳人,这样我们就组成了一个五人小团。   司机今天第一站拉我们到一个景点入口处稍作停留,这里有海岛智慧书房之类陈设,停留时间短暂,没多留心,不多时,花20元坐观光车去了今天的第一个景点——涠洲岛天主教堂。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天 主 教 堂</font></b></h1>   教堂在一条街道的尽头。这个教堂是一位法国神父所建,始建于1853年,经十年建成。   据教堂的文字介绍,涠洲岛原来只是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涠洲的客家人,原籍广东恩平开平等地,因与土著居民发生械斗,逃亡到遂溪一带,在困境中受到法国巴黎传教士唐神父的救助,感而信教。经向清朝政府申请特许居无定所的教民在这个荒岛上定居,成为开拓涠洲岛的先民。1853年接任的范神父经过十年努力建成了这座哥德式教堂。   这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不同于基督教教堂的特点之一是屋顶有尖顶。   与沈阳妹子合影留念。   参观前大家都喜欢拍个照。   大门内两个天使分立两边。    教堂的大厅。     尖窗楣,彩色玻璃也是天主教堂区别于基督教堂的标志。   厅柱上镌刻的箴言宣示着天主教的教义。   一百多年来曾经损毁重建,在日寇侵华期间,有两位神父被杀。文革中各神父被押劳改,停止一切宗教活动。文革后教堂才得以恢复。   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家拨款维修损坏不堪的教堂,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规模。周总理夫人顾颖超曾经到此参观,并捐款一万元购置跪凳抬椅。   教堂的外墙。   尖拱窗户。   一个草坪。   这座土墙房子是现在的天主教文化馆。   修女院是修女休息、睡觉的地方。修女是天主教中离家进入教会的女教徒,主要负责祈祷和帮助神父传教。必须是领洗五年以上的教友才能作修女。 <h3>  教堂的花园。</h3>   花园管理得挺好的。   离教堂不远的农家小院。   岛上见到的民居不多,这是另一家。   农家开的商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二,五彩滩</font></b></h1>   这是今天的第二站。 <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 下五彩滩去的路上的木瓜树。   岸边是由火山灰、石英砂砾等沉积的分层的石岩   古时候岛上居民就地取材修建房屋,就地采石做砖。沉重而褐色的火山石砖用来打地基,轻而白的珊瑚石砖用来砌墙。此处光滑平整的石墙前面就是涠洲岛的古采石场之一。<br>。   海滩上一片片的水洼在日光下呈现绿色。   绿色水洼与蓝天相辉映。   东边是海蚀地貌。   海水退潮期,海蚀地貌特别明显。   海水除了刻蚀了一片片的深坑,还造就了一条条水沟。   海边岩石的层理结构。   火山喷发的石砾、火山灰与陆地风化剥蚀形成的石破英碎屑等一起沉积下来形成这样的纹层,层纹厚一至二公分,表明当时滨海环境比较稳定,并没有经历强烈的构造运动。   海蚀岩层的彩色剖面,五彩滩也名不虚传。   岩上的这种植物名叫“露兜”。别名叫“假菠萝”。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冰河时期,是植物的活化石。   从五彩滩返回的路上,香蕉树上挂着香蕉。   南国的榕树。从树干上往地上长根。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三,鳄鱼山地质公园主标志广场</font></b></h1>   司机小凡说这里是火山地质公园广场,实际上就一块火山石垒起的石碑,兼有关于火山地质公园的文字介绍。后来查到它的名称应该是鳄鱼山火山地质公园的主标志广场。        这个“广场”上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开花的仙人掌。印象中仙人掌浑身是刺,且生长在干旱苦寒的地方,从来没有见过仙人掌开花,这些开红花的仙人掌,真是可爱而又罕见。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  惊喜之余,特为它赋诗一首:</font></h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壬寅冬游涠洲岛见火</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山公园仙人掌开红花</font></b></div></b></h1><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沙漠岩坡即是家,</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几曾锐刺吐芳华?</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南来远足今何幸,</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仙掌迎宾尽捧花!</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22.2.17.</span></div></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编辑 刘兴宓</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2.3.30.</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