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听老年人讲,过去凡是进京殿试获得“功名”的人,一是在宗祠或家宅前面竖根旗杆以示荣耀。二是要到姥娘家张贴喜报。清光绪年间,龙口庄人张良弼就曾进京殿试并被赐“甲午副榜候选教谕”。回乡后在张家茔田竖起了旗杆,并在沈家大门楼西侧墙壁上张贴了喜报。所竖旗杆和喜报遗迹直至上世纪70年代才被毁掉。沈张两家之所以结为亲家,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心弦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据传,当年张良弼家里曾经营毡帽作坊,生产的毛毡、毡帽一般都销往江浙一带。一次张家人在送货途中走到一个山高林密的地方,从树林中突然窜出一伙断道的,当即就把货截了,同时把押送货物的人带到了山上,并且放出话来要张家拿赎金来赎人。在等待赎金的过程中,头人就问送货人是何方人士,送货人如实报道是淄川县龙口庄人,头人又问你们知不知道龙口庄有个叫“沈二掌柜”的人,他曾经在博山开了一个商铺。张家送货的人说不但认识,两家的关系还相当好,并把沈家一些乐善好施的事情讲给那个头人听。那人听完之后非常高兴,不光不再要赎金,同时发还了货物,并且拿出了银两让张家人捎给沈家。张家人运完货回到家乡,与家里人细说了此事的前后经过,家人们都很吃惊,决定到沈家登门拜谢。在沈家,张家人陈述了此次送货途中的经历并把银两递给沈二掌柜,沈二掌柜不由自主地说道:原来是他!</p><p class="ql-block"> 事因是这样的:早年前,在冬天的一个早上,沈二掌柜店铺里的伙计打开店门时,发现屋檐下面卷缩着一个人,身上挂满雪花已经奄奄一息。伙计赶忙告诉了沈二掌柜,沈二掌柜连忙让伙计把人抬到店铺里面,并请来郎中。郎中诊断了一番后告诉众人:此人并无大碍,只是因为饥寒交迫、着衣单薄、腹中无食昏死了过去,只要调养几日便可恢复元气。就这样沈二掌柜把此人留在了店中调养了一段时间后,流浪人便元气恢复。此人临走时对沈二掌柜万分感谢,一再说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后来听说此人由于生活所迫,便带领一伙人走上了劫富济贫的路子。</p><p class="ql-block"> 张家的人听到沈二掌柜的叙说,明白了山大王就是沈家当年救治的“流浪汉”,这次奇遇是在“报恩”。同时,老张家更加敬佩沈家的为人。后来知道沈家尚有一女待字闺中未嫁,便托人上门提亲,这才成就了这门姻缘。也就有了张良弼后来高中皇榜,张家茔田竖旗杆、姥娘家门楼贴喜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到了清末民初,在沈家门里沈福燧这一代人更是闻名乡里,并且在龙口地区流传着很多动人的故事。</p> <b> 桑梓达人沈福燧</b><br> 沈福燧,淄川县龙口庄大南门里人。生于1893年,卒于1946年。<br> 过去,在淄川县东南路,一提起沈福燧这个名字,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在祖上几辈人的辛勤努力下,家中有几亩田,一处园子和一个四合院。除了种田以外,还承办婚丧嫁娶的具体事务,因此家境尚算殷实。祖上几代家风朴实,乐于助人,在众乡亲中口碑甚佳。特别是沈福燧身体魁梧、膀大腰圆、力气极大,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遇到需要特别出力的事情搞不定时,只要他出面都能解决。<br> 沈福燧是一个大力士。他的饭量很大,听老年人说,他最多的时候能吃掉一二升箢子馍馍;要是吃煎饼一般能吃一筷子(把筷子竖起来那么多);喝酒能喝一醋瓶(过去的醋瓶约三斤)。人们相传最多的是他玩狮宝膂力过人、技艺高超,能在玉石街牌坊顶上,闪展腾挪,翻滚跳跃,把狮子舞得炉火纯青,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br> 沈福燧在家乡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许多故事通过当年健在和家乡德高望重的老人中口口相传,上了年纪的人多有耳闻。 <b>神 力 卸 装 城 门</b><br> 在清末民初之前,龙口庄就已经因人口密集,生意兴隆被誉为江北的“小苏州”。庄东山丘树木葱葱、西面般河流水淙淙。 <br> 过去,由于社会动乱,匪患猖獗,那时比较大的村子为了乡亲们的安全,村子的四周都筑有围墙,在进出村子的干道出口处修建城门派人值守。一旦发生土匪来袭,即刻关上城门就可以阻断匪徒的进入。整个龙口庄一共有六个城门:大南门、小南门、西门、北门、东门、小东门。<br> 听大人们说,有一年夏天的傍晚,天气特别热。乡邻们吃罢晚饭,三五成群的聚集在大南门里的空地上乘凉,沈福燧也在其中。这时有人提议:“都说沈福燧力大无穷,今天咱们就见证一下,让他把大门卸一扇下来再装上去,如何?”那时的大门由于防御的需要,都是用厚厚的实木(一般为松柏木)做成,外面包有铁皮、铁钉,少说也有好几百斤,常人是没有能力取下、装上的。沈福燧听乡亲如此一说,表示可以试一试。<br>只见他走到城门跟前,把城门上下打量了一番,用手拍拍了城门,找到合适的着力点,扎好马步,深深吸了一口气,两膀一发力,只见大门一点一点往上升起、下门轴离开轴窝,再把城门往外一挪,上门轴脱离门轴轴箍,城门就完全脱离了上下的约束,被牢牢的掌控在沈福燧的手中,然后再按照相反的顺序将大门装回原位。<br> 见到此景,众乡邻被沈福燧的神力惊呆了,等回过味来,便齐声喝彩,鼓掌庆贺。<br> 1948年7月淄川县三区(龙泉区)人民政府在修建乡井堰烈士墓的时候,曾把这个城门运去棚住了井口。 <b>重 修 石 壑 桥</b><br> 龙口庄东南里余,有一座完全用石板制作的桥梁,叫“石壑桥”。我们当地的老百姓一般都叫“石化桥、石河桥......等”。这座石板桥是在清·乾隆年间修建的,是淄川县城通往东南山区甚至一直到沂蒙山那一带的“官道”。据说有一年桥上一块石板损坏了,影响了正常通行需要及时更换。当时更换的石材需要从东面的采石场采制,用独轮手推车搬运到现场,由于石材过于沉重,少说也有上千斤,需要特制的木论车和身强的人方能胜任。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沈福燧身上,石材顺利运到现场。由于受空间限制,更换石板时人多了无法操作,只能两三个人协同操作方能完成。但是在刚开始时上去了三个人,力气太小结果无法挪动石板,想尽办法仍然无法进行,此时在场的人提议还是要请沈福燧来帮忙。沈福燧对先前的施工过程已经有所了解,在仔细对需要更换的石板进行了观察后,在其他两人配合下,经过一番艰难的操作,终于完成了桥面石板的更换。 <b> 抬 棺 传 奇</b><br> 龙泉地区大户人家,其居所一般为两进(出)以上的院落,有大门、二门、三门等,就是一般的殷实人家也多为大门、角(念jia)门,所以一旦家里老人去世,按照逝者为大的观念,都要大操大办,一口柏木棺材必不可少,加上填充物,往往非常沉重,按照风俗习惯棺木必须有抬棺的人搬运出宅院,在大路上才进行抬棺,中途是不能停留让棺木着地的,路途较远时抬棺的人数要比每次实际参与人数多,以便中途进行替换。这是受院落空间的限制采取的变通办法。而棺材的形状为头大尾小、前重后轻,因此前面的人必须身强力壮方能胜任。此人不止要承担整个棺木的大部分重量,还要掌控前进的方向,引导所有人员通力协作,在中途不能将棺木着地,也不能损坏院内任何物品的情况下,顺利搬运出院落,假如在搬运过程中发生撞倒影壁墙、撞损门框、院门的事情,那就是重大失误!主家会非常生气,可能发生严重的纠纷,轻者所有参与成员拿不到工钱,重者还要赔偿。按照约定棺木大头的这个人所拿的佣金是其他人员的几倍。<br> 但是也有例外,民国34年(1945年)渭头河村一户大户人家因老人去世后,一味追求棺木的规格越大越好,结果棺材做好、查好日子准备发丧前,先是请的是本村的专业班子,后来又专门派人到大奎(大岭)、西河等地的专业班子,都因发现影壁墙和旁边的通道根本无法使棺木通过,要求主人同意拆毁影壁墙是根本不可能的,皆都推辞不敢应允。怎么办呢?不得已只能慕名到龙口庄把沈福燧请来。沈福燧见多识广,发丧那天,他经过一番准备后便开始起棺。只见他两膀上面摞上尺八厚的“毛头纸”,一条粗大的麻绳搭在上面,麻绳的两端分别与粗壮的钢钩相连,宽大的衣袖垂下刚刚遮盖住钢钩,这样在起棺时钢钩就会牢牢的勾住棺材的底边,利用全身的力量来支撑棺木大头的重量。<br> 当在众人的协力配合下开始搬运棺木时,粗壮的麻绳已经深深的嵌入厚厚的毛头纸里面。移动到影壁墙的通道时,沈福燧抬起一只脚,旁边“抱脚”的和他一起发力(抱脚:因为扛棺木大头的人负荷特重,上台阶就会非常费力,因此需要旁边有人在上台阶时“搬腿”,这些人就称为“抱脚”的),踹向影壁墙,“呼隆”一声影壁墙应声而倒,通道豁然开朗,棺木得以顺利出了角门搬运到抬棺的地方。<br> 事后,才知道此事先前已经与事主的私下沟通。沈福燧到现场仔细观察后,把主事的叫到一边暗自商量,说道:棺材太大,现在这样不破坏任何东西无论如何是搬运不出来的,明拆又犯大忌,只有在旁人看来是不经意的撞倒了影壁墙才合情理情况下,棺木方能搬出家院的。主事的把爷爷的意思和事主讲明,为了不耽误发丧时辰,事主无奈之下只好同意。 <b>助 力 取 麻 绳</b><br> 据传,一家大户人家出殡,请的是另外一伙办理丧事的人员。从起棺、抬棺到棺木入穴都基本顺利。但是当棺木在墓坑放置妥当后,墓穴上下的所有人员都以为万事俱备、只欠“一抽”,也就是把抬棺木的麻绳在墓穴下面抽出来即可入葬。可是下面的人员到了墓坑上面之后,众人再抽动绳索时发现麻烦来了,一人、两人、三人......直到在场的所有男子汉全部上阵,麻绳还是无法抽出,上面的人此时再下入墓坑之内那是犯大忌的。众人实在已经无计可使,怎么办?其中有人提议还是请龙口庄的“大力士”沈福燧吧。<br> 沈福燧受邀之后,很痛快地应承下来。经过一番准备,特意换上一双崭新的“大铲鞋”。大铲鞋是那个时代纯手工制作的,麻线纳的千层底、扎实的“阙子”做就的鞋面,(阙子是过去老百姓做鞋所用的材料,一般把旧布用浆糊一层层粘合在一起再晒干,需要做鞋时依照鞋底、鞋面的规格裁制成型)在鞋脸部位中缝结合部前端伸出一个鹰嘴状的“钩子”,增加了大铲鞋的美观和霸气。<br> 沈福燧到达墓地经过仔细观察后,将麻绳缠在腰间绕了几圈,面对棺木扎好马步,扯起麻绳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暗自发力。起初麻绳、棺木均无动静,随着时间慢慢过去,只见他的的双脚也慢慢的陷入地下。忽然“呯”的一声,麻绳从棺木底部接触部位齐刷刷的断开!沈福燧也轻轻地摇晃了一下,然后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再看看刚从陷入地下拔出的双脚,有一只鞋子脚指头已经暴露在裂开的缝隙中。此时众人方才回过神来,纷纷围拢过来,个个竖起大拇指,夸赞沈福燧的神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