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北名楼《庆阳~镇朔楼》杏武科

大音希声

<p class="ql-block">登镇朔楼</p><p class="ql-block">杏武科</p><p class="ql-block">登高远眺古庆州,</p><p class="ql-block">四面风光眼底收。</p><p class="ql-block">历代文人留绝唱,</p><p class="ql-block">庆阳境内第一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楼占地一点七六亩,为六层框架混凝土仿古建筑。基宽与通高均为四十米,进深三十二米,行车门洞高八米,总建筑面积四千余平米。楼上接霄汉,下临古城,重阁流丹,层檐翚飞,其势媲美于黄鹤楼、滕王阁,可谓陇原之第一楼也。</p> <p class="ql-block">庆阳镇朔楼为范仲淹所建</p><p class="ql-block">  庆阳原有镇朔楼,耸立在北城第二道城门上,为范仲淹所建。此楼毁于清朝同治七年的战火之中,现余梁栋一品,人称之“神栋”。   宋仁宗庆历元年( 1041 年)五月,一代名臣范仲淹受命就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兼庆州知州。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司与庆州治所均在今庆阳县城,是北宋防御西夏中路入侵的前沿阵地。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保境安民的重任。   他在采取一系列巩固边防的有效措施期间,又于州城北门上修建了镇朔楼。“朔”,北方的代称,古有“朔方”之词;“镇朔楼”就是镇守北方的城楼。《庆阳县志》云:“镇朔楼,一名威武,又名筹边,即县城北门楼”。这些名称,充分反映出了范仲淹的军事思想与他建楼的良苦用心。   范仲淹来庆州任职不久,根据他在延州知州任上和来庆州一段的军事实践,撰写了《攻守议》、《再议攻守》的上书,详细阐述了防御西夏入侵的策略。这就是:对西夏的战争,力主坚守,兼之以攻,但攻取,只能就近有利,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反对长距离的奔袭;攻是守的需要,是为了更好的防守。他的《再议攻守》中说:“今臣领庆州,日夜思之,乃知攻有利害,守有安危,何则?盖攻其远者则害必至,攻其近者利必随。守以土(当地招募的兵士),兵则安;守以东(从东部调来禁军),兵则危”。他在《攻守议》中说:“臣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远而民力不匮,然后取文帝和乐之德,为孝武哀痛之悔,则天下幸甚”。</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来庆州任职不久,根据他在延州知州任上和来庆州一段的军事实践,撰写了《攻守议》、《再议攻守》的上书,详细阐述了防御西夏入侵的策略。这就是:对西夏的战争,力主坚守,兼之以攻,但攻取,只能就近有利,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反对长距离的奔袭;攻是守的需要,是为了更好的防守。他的《再议攻守》中说:“今臣领庆州,日夜思之,乃知攻有利害,守有安危,何则?盖攻其远者则害必至,攻其近者利必随。守以土(当地招募的兵士),兵则安;守以东(从东部调来禁军),兵则危”。他在《攻守议》中说:“臣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远而民力不匮,然后取文帝和乐之德,为孝武哀痛之悔,则天下幸甚”。</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文帝“和乐之德”?文帝即汉文帝,他主张“愿坚边设堠,结好通使,休宁边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兵,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富实,鸡鸣犬吠,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什么是孝武“哀痛之悔”?孝武,即汉武帝,他一生穷兵黩武,征战好杀,虽然扩大了汉朝的疆城,但搞得国空民贫,人民疲惫不堪,可叹可悲。</p> <p class="ql-block">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了解范仲淹的为民观点与军事思想。正因为如此,他来庆州之后,进行了诸如调解汉羌民族关系,化解矛盾;整肃军队,提高战斗力;增修城堡,巩固边防;实行军屯,强兵富民等增强防御能力的措施,竭力避免与西夏做大的争锋。他修建镇朔楼,也是充分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即战略威慑重于战役撕杀,文化感染浓于鲜血恣肆,情感融合大于即时呐喊。镇朔楼充分发挥了她的这种现实作用。</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恩威兼用,教化并施,不但威镇了宋夏边界,赢得了一段时间的安宁,而且也获得羌民的爱戴,称他为龙图老子,为他设立生祠。同时,接任范仲淹庆州职务的滕宗谅,目睹了镇朔楼的雄姿和体会到了镇朔楼的巨大作用后,在受诬遭贬的情况下,一到贬所岳州,立即以范仲淹为榜样重修了著名的岳阳楼。本来他是位很有才华的文人,当地也不乏一些舞文弄墨的文士,但他舍近求远,写信给千里之外、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范仲淹,请他撰写重修岳阳楼碑记。</p> <p class="ql-block">一篇千古奇文《岳阳楼记》诞生在邓州。这篇文章,不但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光辉思想,而且也使滕宗谅为后人所知。我认为:岳阳楼的重修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范仲淹新建镇朔楼的启迪。   镇朔楼雄威高大,非常壮观。但她究竟有多高多大,当时无任何资料说明,仅在明朝正德九年重修时,在其重修碑文中写到:“楼为七楹,其崇五十尺,深四十尺”。楹,计算房屋宽窄的单位。一楹,为一列,一列相当于今天的一间。七楹,就是七间房子宽,大约为 20 多米,入深大约为 13 米,占地面积即为 260 多平方米,高约 17 米,为三层,每层近 6 米。如此雄伟高大的城楼,在当时来说是少有的,很有凛凛不可侵犯的感觉。   镇朔楼历代都作过重修。在宋代,范仲淹的次子忠宣公范纯仁知庆州时重修了。</p> <p class="ql-block">此楼启工于公元二零一八年九月仲秋,竣工于公元二零二一年春,焕然一楼耸立于城北门之原址。居南北中轴线上,横跨街面,占地一点七六亩,为六层框架混凝土仿古建筑。基宽与通高均为四十米,进深三十二米,行车门洞高八米,总建筑面积四千余平米。楼上接霄汉,下临古城,重阁流丹,层檐翚飞,其势媲美于黄鹤楼、滕王阁,可谓陇原之第一楼也。</p><p class="ql-block">斯楼之珍贵,在于为范公亲自创建者也;斯楼之重建,为供庆民后裔瞻思范公之恩德者也;斯楼之耸立,诚起涵养庆州“文运”之气者也;斯楼之瑰伟,彰显庆阳历史文化底蕴者也。庆山可夷,斯楼巍巍。</p><p class="ql-block">登斯楼也,吟范公《渔家傲》词,悵塞下、边声、长烟、孤城之景隨时光流逝而不复再见,然范公忧国忧民之情、勤政担当之举、廉洁奉公之操,成为当今楷模,令人欣慰。登斯楼也,望两川新村、高楼、高速、高铁已成新景使人赏心悦目,感世事近代变化巨大而邦固民厚,谁不振奋?登斯楼也,思古往今来,诚知好景得来确为不易,然循社会与自然规律而行,怀海纳百川而兴,尊民众心愿而为,方为治世理政之要旨,必赢得海宴河清、盛世长久。</p><p class="ql-block">嗟夫,楼之建用意深矣!望继吾登楼远眺之君,于世变迁之际,不忘赞赏初建与重建斯楼古今贤人之功德。</p><p class="ql-block">是为记,文\刘文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