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平定县娘子关镇河北村</p> <p class="ql-block"> 近日,偶见《直隶疆域屯防详考》一书,其中关于井陉县各个关口地理位置、驻军级别、历代战事的记载,进一步佐证固关、娘子关在明代归属直隶(今河北)管辖,直至民国初年才划归山西。书中关于娘子关的记载“娘子关,在县西三十里......西接平定之苇泽关。”这里所说的“县”,也就是当年的井陉旧城,如今的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西接平定之苇泽关”,一是说苇泽关在娘子关之西;二是苇泽关属平定县管辖。据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娘子关建在绵河东岸,隶属井陉;苇泽关在绵河之西,属平定县。</p><p class="ql-block"> 再者,清代文学家朱彝尊,浙江秀水(今嘉兴) 人,曾参加过纂修《明史》,在其《平定州唐李諲妒神颂跋》中有这样的记载:“碑于何所,今平定州娘子关也。州东有井陉,东北有盘石、苇泽,而斯关以娘子关称,殆因神而名之也!”也充分说明苇泽关与娘子关并不在同一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 苇泽关,建于北魏皇始元年(396年),根据上述记载的地理位置应该是现在的平定县娘子关镇河北村。北魏之后的隋开皇十六年(596年)至唐贞观元年(627年),在此置苇泽县,至今村内留有县衙、地道、城门、古道、玉皇阁、城隍庙等遗址遗迹。是否可以推断,古老的河北村,先设关隘,后有治所。在修建城池之际,不仅事半功倍,而且传承有序。</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一些书籍记载将娘子关、苇泽关混为一体,认为娘子关就是原来的苇泽关,只是在明代改名而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在两座关隘的地理位置、防御方向、历史变迁等方面加以甄别。一是在北魏初年,拓跋珪为统一北方而修筑的苇泽关,防御方向为东;二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为抵御瓦剌、鞑靼对京师的侵扰所筑娘子关,防御方向为西;三是就其地形来看,苇泽关、娘子关,都以绵河为屏障,分别在绵河西岸、东岸居高筑城,以利关隘设防之目的。</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北魏建苇泽,明代娘子关,地址非一处,名称各不同,稽考以求真,不误后来人。</p> <p class="ql-block">河北村阳春阁(南门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