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五、医用设备离不开计算机</b></p><p class="ql-block">当今的医院离不开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几乎每台设备都是由计算机控制和处理的。如血管造影X光机、CT、核磁共振、B超等等,现在更是出现了机器人手术设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最老式的X光机</b></p><p class="ql-block">可是当时不是这样的。当时医院的当家设备就是X光机,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电灯泡,所不同的是,它的“灯泡”发出的“光”是X射线,X光穿透身体后,在背后的底片上留下体内不同密度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彩色超声诊断仪</b></p><p class="ql-block">当然那时候也有超声仪器,但也是一个简单的探头,它把发射出去又经过人体内脏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强弱以一条曲线的形式显示出来。至于这条曲线表示的是什么意思,那就要靠医生的水平去解释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X射线CT</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后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强大了,能做的事也更多了。这些仪器检测出来的数据便交给计算机去处理,便能自动建立起比较形象的二维甚至立体的图像,如今天的B超结果是一幅美丽的彩图,各部分器官,包括细细的血管、血管里血流的方向和速度都用不同色彩表示,医生一看就一目了然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同位素诊断仪打印出来的图像</b></p><p class="ql-block">当时还有一个仪器叫同位素诊断仪,也是用一种对人体基本无伤害的放射性元素注入病人身体,再用探头一点点探测,然后把结果用打印机打印成强弱不同的点阵,以判断病人某个器官有没有病变。</p> <p class="ql-block">后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了,厂家也使用电脑与它连接来处理和打印图像。有一次,同位素室的医生打电话给我,说他们的仪器出现问题了。我看后考虑了一阵,觉得好像是其中某个内存条有问题。但是里面有很多片内存芯片,究竟是哪一个出问题了呢?后来我编了一个小小的程序,程序启动后,它自动按先后次序把“0”一位位的写进去,查看结果,是不是全部内存中显示的都是“0”;然后再把“1”按次序一位位的写进去,再查看结果,是不是全部内存中显示的都是“1”。检查结果显示,其中有一个单元的结果没有变,由此确定了是哪块芯片出了问题。果然这块芯片一换,机器就正常了。</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在修理心功能测定仪后在《医疗器械》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学术文章</b></h5> <p class="ql-block">当然,像彩超、CT、磁共振等大型设备我们自己不敢动,都有厂方工程师前来修理,但我也向他们学到了不少知识。</p> <p class="ql-block"><b>六、全院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IBM386计算机</b></p><p class="ql-block">不觉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医院很多部门都买了计算机。可是这些计算机大多都放在那里,怎么用,用来做什么,大多数人心里没有底。院领导看到这个情况,觉得这么大这么先进的一所医院,不能让这些计算机白白闲着了,应该让他们发挥作用。于是决定:办几期计算机应用培训班,让全院相关人员都来扫一扫盲,让各个科室的计算机真正利用起来。</p> <p class="ql-block">于是,由生物工程研究室牵头,设备科支持,配了一批电脑,腾了一块地方,一个像模像样的计算机房就建起来了。这批电脑早已不是什么苹果Ⅱ了,都是清一色的IBM386,摆在桌子上整整齐齐,看上去就像一队精神抖擞的士兵。</p> <p class="ql-block">不久,各科室抽出来的学员都来了。他们有的是科主任,有的是护士长,有的是管理或专业方面的人才,甚至个别老院长也来了。</p> <p class="ql-block">尽管当时已经有WINDOWS操作系统,但是我们决定还是从DOS(Disk Operating System,即磁盘操作系统)讲起。</p><p class="ql-block">DOS是个人计算机上的一类操作系统。它直接操纵管理软、硬盘上的文件,一般都是黑底白字的界面,不像现在的WINDOS,显示的都是图像界面。在你打开计算机前你要把装有DOS程序的软盘放在A驱动器里,计算机便直接进入A盘读程序,然后在屏幕上会闪烁出现</p><p class="ql-block">A:/> </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符号,提示你机器已经进入操作系统,你可以在符号后再用键盘打入命令操作计算机了。你就可以做转换盘符、查看文件目录、运行程序实用程序等一系列工作。</p><p class="ql-block">不过为了操作计算机,你要记住一大堆命令,而且输入时不能有一点错误,这一点不是很方便,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更是有点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WINDOWS操作系统界面</b></p><p class="ql-block">后来WINDOWS操作系统出来了,WINDOWS是一种基于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你在屏幕上看到的,无论是磁盘也好,文件也好,都是以图形的形式显示的,你只需用鼠标在上面点一点,就可以打开了,使用起来方便了不少。</p><p class="ql-block">这批学习班每期一周,一连办了好几期,很多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积极前来学习。当他们能够用键盘操作计算机工作,并且学会了在计算机上输入汉字写文章,更别说使用各种应用程序记账、统计、做表格了,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这次培训以后,医院里的同事见了我,都亲切地叫我“史老师”,我也不知道有多高兴!</p> <p class="ql-block"><b>七、用C语言开发医疗仪器</b></p><p class="ql-block">在接近退休的时候,我被调到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工作,空闲时间比较多了,但是我觉得这倒是个进一步学习的好机会。我利用研究室内仪器仪表比较多的有利条件,准备研究开发一两个比较先进一点的项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远距离实时动态心电监护仪示意图</span></p><p class="ql-block">我不禁想到,当时有一种医疗诊断仪器叫HOLTEL(动态心电监护记录仪),是用来挂在身上24小时监视并记录病人心电图的,看在这段长长的时间内,有没有发生心律失常的波形。这个仪器虽然早已普及,但当时只能装上干电池安放在病人身上,只能记录,不能实时显示,只有到第二天病人再回到医院,医务人员才能取下来用机器回放,才能得到诊断结果。我的方案是,用体积最小,性能最高的集成块组成精密放大器、滤波器、模数转换器、无线发射器等一系列模块组成病人端的仪器,二十四小时或更长时间戴在病人身上,将病人的即时心电信号连续发射到与计算机相连的模块中。这些心电信号进入计算机后,通过网络上传到医院,并立即在医院的仪器中显示出来,可以让医生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必要时,将来在计算机上进一步改进,还可以让机器实行智能诊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部分实验模块</b></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在网上查询各种性能最先进的模拟和数字芯片,设计出初步线路图,再到处采购这些芯片,将它们一级级组装起来,一级级调试好,再在计算机上用C语言编好模块中的程序,把它们先在计算机上调试好,然后再输入设计出来的模块中。由于以前所编的程序只是应用于计算机上,而现在这些程序是要装入到自己安装好的模块中,还从来没有实践经验。因此做起来又麻烦又枯燥,关键还在于常常出现错误,而且绞尽脑汁也找不到问题所在,这才是最苦恼的时候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在电脑屏幕上显示的自己心电波形</b></p><p class="ql-block">好的是,这些困难最后都一一攻破了,我自己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当自己的心电波形通过无线发射电路显示在计算机上时,我的心情不知道有多愉快!</p> <p class="ql-block">当然,这个仪器还是个半成品,由于财力和精力的关系,不可能让它成为成品了。但是我还是将这所有的资料和经验都总结了一下,最后写成了一本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又是这个出版社在多年后为我出版了130万字的《史可法全传》)在2009年3月出版了,书名就叫:《单片机开发应用案例:基于PC网络的心电监护仪设计与制作》。为了写这篇文字,我还到网上查了查,在孔子旧书店里,这本原价28元的旧书卖到了128元的天价。</p> <p class="ql-block"><b>八、老来靠它度晚年</b></p><p class="ql-block">不觉之间,我退休已经十五六年了,和同事来往少了,工作可以完全不用做了,可是每天多出来的时间怎么打发呢?当然,协助下一代培养第三代是主要任务,但在主要任务之外总要有点个人兴趣吧!于是,电脑就是我退休后的一个重要朋友。</p> <p class="ql-block">我把电脑硬件更新了一下,基本能够让它跟得上时代,里面的操作系统也从WIN7升级到WIN10。在退休前后的这十几年中,我用它来写了一百三十万字的《史可法全传》,又写了《友谊关外的难忘岁月》、《越过秦岭是巴山》等长篇回忆录。</p><p class="ql-block">除了《史可法全传》外,其它两部作品都只是网上发表。但是我还不太相信那些网站,因为很有可能哪一天说没有就没有了,那我的心血岂不付之东流了吗?于是我利用WPS文字编辑软件将它们排好版,再在网上搜索打印社,将它们发到网上打印成几册书籍,自己保存下来也很不错。</p><p class="ql-block">另外,还零零星星地写了一些小品文,靠一些战友的帮助,能传上去在网上发表,也获得了一些朋友的关注和鼓励。</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汽车营抒怀设计的封面</b></h5> <p class="ql-block">2020年,我们二师汽车营准备编纂一部营史《汽车营抒怀》。可是当时正是疫情期间,面对全营各个连队的战友写的稿子,大家无法聚在一起面对面交流和编辑。于是我想了个办法,利用WPS软件“网上共享”和“网上编辑”的功能,让几位编辑将各连队战友写的文章都发送到网上的共享文件夹中,然后大家在网上这个虚拟空间里一起讨论、一起编辑、一起修改。用了大约三四个月的功夫,所有的文章都定了稿,并且插图、排版、封面封底的设计都在网上一口气完成,最后在某地找了一个印刷厂印刷成册,完成了这一有历史意义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除了写点东西,对摄影也很爱好,于是就下载了一些图像处理程序,如《PHOTOSHOP》、《I See》等,总是希望把拍摄回来的照片处理得美美的。有时候外出还拍些视频,也借用一些视频编辑程序将它们编辑成影片。</p><p class="ql-block">记得在上班的年代,也有一些去外地或国外出差的机会,有同行者为我们录下了那些具有纪念意义的视频。这些录像带在家里放了上十年,眼见得数字摄像机飞快发展,原来视为宝贝的磁带录像机有可能被淘汰,连忙买了一个电视卡,安装在电脑里,准备抢救这些“文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我把录像机视频输出端连接在电视卡的视频输入端,然后电视卡把磁带进去的模拟视频信号转换成数字视频信号,再把它刻录在光盘上。于是,这些珍贵的视频都以数字形式妥善地保存下来了。现在光盘眼看也要退出历史舞台,我连忙借助《爱剪辑》等一些视频编辑软件把它们重新编辑成mp4文件,借助网络,上传到“优酷”等一些专业网站上,就可以把链接发给朋友,让大家能在网上也能欣赏大部头的视频了。</p> <p class="ql-block">当然,电脑上的精彩世界还无穷无尽,我们现在老了,也跟不上飞快发展的时代了。但是只要有兴趣、有钻劲,能在上面得到多少快乐都是高兴的,直到头脑完全糊涂的那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