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腿走路——农村自留地杂忆之一

李寿生

<p class="ql-block"> 两条腿走路</p><p class="ql-block"> ——农村自留地杂忆之一</p><p class="ql-block"> 李寿生</p><p class="ql-block"> “农家在这狭小的土地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播种任何作物,并且可以拥有全部产品而无须上交集体。农家以全然不同的心情在两种制度的土地上耕作,结果就令人惊讶地暴露出集体土地与‘自留地’上农作物的巨大差异。”(摘自凌志军新著《1978:历史不再徘徊》) </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对好夫妻,两个小把戏,三分自留地,四只老母鸡,革命道理全忘记。”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流传甚广的的一句顺口溜。其原意是告诫人们不要讲究享受贪图安逸而忘记革命。此则顺口溜也从另一角度告诉人们,在哪个特定的年代里,自留地在农民生活中的位置是何等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自留地的起源应该在1950年代,当时初级社转为高级社的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被收归集体所有,但却划分了一部分给社员种植蔬菜,这就是自留地。1958年人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村村巷巷都办起公共食堂,自留地当然就收归集体。此后,人们饱受了三年大饥荒的煎熬,数千万农民被饿死。大饥荒笼罩全国时,中央开始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1962年9月27日,被视为人民公社宪章的“农村六十条”把自留地经营的权利重新还给农民,农民开始“两条腿走路”。自留地的数量决定于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1955年11月公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规定:每人自留地最多不得超过当地人均耕地的5%。各地农村自留地的数量略有上下,我老家一带的农村每人只有七厘地。这七厘地当时在每个农人的心中无疑是寸金地。父亲曾私下对我讲:土改前家中拥有八亩良田,但他远远没有现在的两分多自留地看重!“一对好夫妻,两个小把戏。”四口之家,所分得的自留地正好两分八厘。“三分自留地”这个约数表达得非常恰切。</p> <p class="ql-block">  说到自留地,不得不说说父亲,不能不言及他的耕作自留地的杰出才能。六十年代初,母亲早几年已经病故,我还在中学里读书,大哥在外地工作,家中的自留地主要由父亲伺弄着,父亲是村里有名的种田高手,摆弄这两分多的自留地,不过是小菜一碟。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父亲种菜,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副。翻土时就在地里撒上一层草木灰或羊肥兔肥,那些基肥肥效长久,所以父亲种的各类蔬菜总是蓬蓬勃勃,绿油油长势喜人。</p><p class="ql-block"> 门前的一大片宅基约有半亩地,是太平天国“长毛”焚烧村庄后留下的废墟,解放前为我家私有。五十年代实行土地集体化以后,这片屋基就收归集体所有,我家仅分得其中一块约有一分多地的自留地。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伺养鸡鸭,一些不自觉的农人家经常将鸡鸭放出来自由觅食,自留地上的蔬菜往往就饱受鸡食鸭啄之苦。于是,父亲不得不在自留地四周围上篱笆。别人家的篱笆是用树枝竹片编织,父亲别出心裁,则种上一圈丁茄树,不多久,那丁茄树就长得青枝绿叶,郁郁葱葱,名副其实的一道绿篱了。</p><p class="ql-block"> “二月二,茄葫蔬菜齐下地。”在农村,许多人家种植各类蔬菜瓜果,如豇豆、茄子、扁豆、丝瓜、黄瓜、西瓜、北瓜,其秧苗大都是上集市购买的,简单又省事。而父亲则不,他从不去市场购苗,而是自己培育。他精于选种,像西瓜、香瓜、南瓜、黄瓜、茄子,头年就把它们的种籽连同瓜瓤用草木灰调好,贴在墙上。像扁豆、豇豆、四季豆、苋菜、青菜、油菜籽则分类用纸包好放入密封的陶罐中。农历二月初,父亲便在场前打造一块八仙桌大小的泥块,约有一寸多厚,那泥块乌黑乌黑,是用地里的沃土与草木灰搅拌而成。接着父亲便在上面用铁棍打出各式各样的洞眼,然后将各种瓜籽菜籽拈入洞中,用草木灰或细土盖上。一周左右,各类豆苗瓜苗便从洞中伸出,待到苗儿有寸把高,父亲便用种豆的小铁锨一棵棵带着一方小土把他们剥离出来,种上菜畦。黄瓜、豇豆、茄子、韭菜、孔心菜、青菜、白菜是父亲菜园里的常客。</p> <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吃长豇豆,也最欣赏父亲种植的长豇豆。老人家的种植之道,在于把握疏密。他认为植得过密,密不透风,反而结不出果,稀稀朗朗的瓜藤豆苗藤,倒是硕果累累。</p><p class="ql-block"> 长豇豆苗在地里窜出半尺高,父亲便开始给它们搭架子。父亲用的架子,大都是从竹园里砍下的小竹杆。豇豆架呈十字形,结扎工整,小巧玲珑,那豇豆苗探头探脑,顺着杆子往上爬,个把礼拜就把偌大的架子缠得青枝绿叶。乳白色的豇豆花星星点点在架子上争鲜吐艳之时,翠绿的豆苗丛中就挂下一条条细长细长的小豇豆。刚刚结出的小豇豆,细如面条,形如玉带,随风摆动,人见人爱。待它们挂满两边的架子后,就织成一扇扇翠绿的珠帘,煞是好看。小豇豆见风就长,一天一个模样,不几天,架子两边便飘出一片片鱼肚白,又粗又嫩的长豇豆足足有尺把长,父亲便满心欢喜地去摘个篮满盆溢。在夏天诸多的时令蔬菜中,如黄瓜、冬瓜、茄子、孔心菜、长豇豆、四季豆等等,我以为最为下饭的便是长豇豆。父亲用农家肥种出的长豇豆,洗净后起个油锅,炒过后煮一会儿即烂。那豇豆满眼碧绿,油亮而不腻,非常可口。用它下饭,每顿都得多吃半碗饭,最后连豇豆汤都悉数倒入饭中。现在市场上的许多长豇豆烧不烂,中看不中吃,多半是滥施化肥土地板结所致。</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