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手机上刷抖音,偶然发现一段中其里牌楼的视频,感到很好奇。刚好第二天有事,路过中其里村,我们几个同事专门去拜视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车刚拐过巷子,便会映入眼帘。斗拱卯榫结构,上面铺着琉璃瓦,像是近几年刚修缮过的。在斗拱的中间,是一个蓝色底漆的牌子,上面写着“圣旨”。在其下面的木牌上“皇恩降赐,输粟赈济”两边是用砖砌成的支柱。</p> <p class="ql-block"> 我们几个围着牌楼转了转,看看其旁边石碑上的表述,又听村里的几个老者的讲解,才知道牌楼的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先说牌楼,它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古代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官方称牌坊,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 《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说的是,在陈国的衡门下,可以休息游玩。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楼的老祖宗。</p><p class="ql-block"> 在夏县的禹王镇有中秦村和西秦村,也有中其里村和西其里村,一般不是本地人很难区分这几个村的。在古代,中其里村和西其里村分别称为中秦里村和西秦里村。后来为了和西秦村和中秦村区分开,就成了现在的中其里村和西其里村。 </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在安邑的西鲁庄(现在盐湖区西里庄附近),一个姓王的后生,由于战乱落户到鸣条岗上的中其里村。到了这个村以后,也是家徒四壁。经过多年努力,有了一点积蓄。就拿这个钱去西安做生意。</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是农历三月份,半夜上厕所,发现有霜冻,料想当年粮食一定会减产,到时候粮食价格会飞涨。但在当时,粮食还比较便宜。第二天,他把带来的钱全购买了粮食。</p> <p class="ql-block"> 过了几个月,粮食减产,导致大面积缺粮。他就凭着自己的直觉,发了一笔横财。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西安发展的也很好,又在家乡置办了百亩良田。</p><p class="ql-block"> 乾隆13年(公元1748年),河南发大水。中其里村姓王后生的后人,开明绅士王得。捐助谷物千担,以赈济河南灾民。乾隆皇帝下旨,为其修立牌楼。从此,中其里也因这牌楼远近闻名。由于年代久远,牌楼已经破旧不堪,其村民于公元2005年按原样又重新修缮。</p> 这牌楼,不仅是王氏家族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的见证,也是中其里全体村民的荣耀和不朽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