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墙村 空山明月我为主

漫步西江

<p class="ql-block">下午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了临海一条新公路边上的一个小村庄。</p><p class="ql-block">这个小山村很有意思。它几乎是四面围山,只留下一条东向的缝隙与外面的世界相连。村里的先人们真会找地方落脚,发现了这被山围着的一小块平地,就在这里安家了。这里的建筑有些特色,都是用石头砌墙的。虽然房子的瓦顶和木构因为房子的主人们都搬走了而塌陷,而石头墙都保持完好。所以初进来,一眼看到的都是断壁残垣,但街巷宛然,宅院清晰。我想起了中国古建和西方古建的区别。在中国,由于传统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所以耐久性很差,自然更不能耐火。所以百年以上,如民国时期,或者更早一点的,晚清时期的建筑,就算难得遗存下来的老建筑了。找一座清代早期的古建筑及其构件,就很难找了。而西方的建筑,大多是以大理石为建筑材料的,竹木件几乎不用,所以在他们那里,四五百年以上的老建筑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我们在这个小村里几乎看不到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也没看到有一个村民。如果不是我们这一班人进来,应该是“桃花寂寞笑春风”的。但曲曲折折走进去,在小村的最里面,却有一座老房子,显然经过了修理,只是修理得让人初看看不出痕迹来。房子的结构呈直角型,直角里是一块坪地,在以前估计是村民们晒稻谷、晒麦粒、晒豆荚的地方,也是放鸡养鸭的地方,可能以前还会有一口石捣臼,是村民们每年捣年糕的地方。如果到年底村民们养壮了肥猪,估计受邀来的杀猪客也就在这里宰猪的。这里曾经人声鼎沸,因为我小时候生活的村庄,虽然是在平原上,但形制相似,所以我完全可以想象,而且相信我的想象是符合历史的。</p> <p class="ql-block">听到我们来,有一个说普通话的中年男子迎出来殷勤招呼。原来他就是这座房子的主人,不过是新主人。他从村民手中租下了这座老房子,重新修理的正是他。他说他是安徽人,来到台州已经很多年了,以前是从事外贸业务的,但他从小喜欢安逸宁静的生活,就在台州各地寻寻觅觅,找到过不少乡村,到最后都没有定居下来,直到找到了这个小山村。这里山环水绕、古朴宁静,又在公路出口处边上,交通方便,离台州主城区不远,他的家平时还在市区生活,孩子还在市区读书。</p><p class="ql-block">以前这个山村是非常偏僻的,几乎是与外界隔绝的。村民们活着的可以说是“不知魏晋、无论秦汉”的封闭日子。就是前些年这条穿过群山的新公路的建成,打破了小山村的宁静。村民们陆续搬迁到外边市镇去生活,留下来这些石头房子,因此有一种寂寞的、无言的凄清之美。他不仅对房子进行了修旧如旧的维护,还对周边环境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整理。他没有对环境进行随心所欲的大规模的改造,而是尽可能保持了它们原始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房子原来都是因坡就势而建的。就在这座租房的坡下,原先另有一座规模不小的宅院,但这座宅院现在早已夷为了平地,只留下南头的门框和四周的石墙。平地上也没有种菜养花,就由野草野花肆意生长。我们跟着主人下坡涉入野草中,耳听着有哗哗水声,原来这里有一条溪流,被高高的石墙挡住了。主人带着我们打开北墙的旧门,果然在北墙外、高山下,有一条水流湍急的山溪。这时,就有人建议,可以把这片荒了的平地重新利用起来,在北墙边建一座竹楼,无论白天黑夜,可以在这里喝喝茶,枕着水声睡觉。主人顺手一指北墙的一个缺口,刚才我们都没有注意到,那里有一个看上去像是个很低矮的窝棚,主人说,我在这里收拾了一个茅棚,经常晚上就在这里过夜。他给我们开了门。我们进门去几乎是要弯下腰的,但进入棚子以后,身子就都挺直了。原来棚子被撑高了,而且棚子里的空间很不小,这是在外面看不出来的。棚子里有一些布置,如茶座茶具,自然是供朋友们一起喝茶的。还有一张很大的床,床上铺着松软的棉被,床头柜子上放着几本书。北向临溪是一排玻璃窗,不仅可听水声,还可卧床看水流。</p><p class="ql-block">我们都在憧憬着,这样的生活,人与自然就高度融合在一起了。与其说是躺在茅棚中,不如更准确地说是躺在自然的怀抱中。</p> <p class="ql-block">走出茅棚,主人引着我们上坡后再往屋后走去,原来这里赫然开朗,是一坡一坡较为开阔的梯田。原来梯田可能种水稻,种麦子,也可能是菜园,种蔬菜瓜果。其中有一坡还颇具野味,红花草正在盛开期,但显然主人对这里的梯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理,但自然没有改变任何地形,只是把原先种粮食或蔬菜的田块和园地,都平整了一下,铺上了草坪。主人就让这一片坡地安静地开阔着,让从山上落下的风,自由的穿过这一片开朗的空间。他在草坪的不同角落放上一些桌椅,还在临溪的地方,放上一张大茶桌,周围放着凳椅,可以供七八个甚至十来号人在这里喝茶聊天。</p> <p class="ql-block">主人告诉我们,至少到目前,他这处民宿还不想让太多的人知道,因为他希望安静,同时他还在做着外贸的业务,平时不希望太多的人来到这里,尤其不喜欢散客来。但周末的时候,他愿意接一些团组。我们问他,一次性最多可以接待多少人?他说四五十个没问题。这倒让我们有些吃惊了。我们再仔细看这些石头屋,虽然墙还是那些旧墙,但显然重新装修过了,一些墙外都还挂了空调室外机。主人说,虽然他尽量低调,但由于环境幽雅,古村风貌俨然,所以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朋友都知道了,组团来的人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到高坡上,发现刚才看到的溪流,就是从这里随着山势几乎九十度直角环流过去的。但溪流的上游,哗哗流水的来处,又被两边的高山遮住了。这倒又激发了我们寻幽探胜的雅兴。已经来过这里两次的林总自告奋勇地说,上边不远处还有一条瀑布,我们可以去看看。我们听这溪流声音如此激越,又想这一些日子连续下雨,瀑布水不会小。我们就跟着林总往山里走。有一条小路,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樵径吧,在溪流两岸绕来绕去,溪流上当然没有桥,村民们就在溪中铺了几块垫脚石。平时走这些垫脚石不会有任何问题,但现在水流高且急,有些低一点的垫脚石被水淹没了,有些只露出尖尖。而水流就在这些石头上或石头间气势汹汹地流过,所以过这些溪石时我们都全神贯注,有两位女同胞干脆就不敢过了。</p> <p class="ql-block">瀑布就掩藏在一处拐弯山崖的后面。我们即使到了山崖边,还听不太到水瀑的声响,这说明这座山崖的隔音效果太好了。但樵径到了山崖边就再也没路了,只是向溪中再铺出一些石块。石块铺成“之”字型,在“之”字型的尽头,是一块可以站三四个人的大岩石。就在与大岩石遥相对应的地方,顺着石崖,有一条大瀑布,就像一匹白练似的从空中落下,瀑布下面是面积不算小的深潭。这时,整个山谷里都是哄哄隆隆的,我们奇怪,如此遮盖了一切的哄响,如此激情洋溢的瀑布,竟然是如此隐蔽在大山深处的,不愿为外人所知,快乐着自己的快乐,非被人到了跟前,人们不得见其形状,听其声响!</p><p class="ql-block">我们都赞叹,这个瀑布和这条溪流,也像这些屋子的新主人一样,是含蓄的隐逸之士!</p><p class="ql-block">2022.3.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