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style="font-size:22px;">感受乌镇</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儿子在杭州工作,我早就想去看看乌镇。可不幸的是生病了,落下个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致使一处也去不了了。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老伴与儿子圆了我的梦。2015年5月9日(星期六),儿子利用休息的时间,自驾车专程去了乌镇。</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乌镇是誉</b><b>满</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inherit;">江南名镇,在唐咸通年代即正式称镇,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现隶属于浙江嘉兴桐乡市。乌镇离杭州不远,约两小时的车程我们便抵达那里。</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下车,引人注目的是景区前广场上的一组青铜人物塑雕,有肩挑木桶担水的老农;有在河埠石阶边浣洗竹笾的妇女;你看,还有一对姑嫂正拧着漂洗的床单,水花飞溅...... 显然这是艺术家的怀旧之作,现在水乡的人早已用上了自来水,但它能勾起我们对过去岁月的依恋,带着这种淡淡的回忆,我们跨过并列的古石桥,踏上青石板路,走进了幽静狭长的乌镇老街。春秋时,这里是吴越疆界,吴越争战,吴驻兵于此,故乌镇的故称又叫乌戍。望着这些鳞次节比、古朴的砖木骑楼,木板排门,真想象不出当年这里还曾是有战火硝烟的边界重地。街口一爿药店的屋檐下悬挂着几块烟蒸斑驳的店号招牌,店堂内陈设仿佛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在百床馆雕木展厅,我们走马观花欣赏了从明清到民国初年的各式木床及古建筑 木雕精品。在高公生酒坊、宏源泰蓝印布作坊,我们又领略到民间酿酒、染布的工艺....... </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从容自在地穿梭于原汁原味的古宅深院中,寻觅历史的风尘,感受古老的吴越文化。当我们走出曲折的深宅时,常常会发现出口的边门被巧妙地隐藏于一条长长的狭弄内,狭弄通过老街,老街的对面又是一条深巷,深巷连着一座石桥,石桥的背景则又是错落毗邻的白墙黑瓦。夕阳下,那白墙黑瓦的屋脊、漏窗显得格外淡雅素洁。同行中有许多人在“小桥、流水、人家”前争相拍照留影。街面上除寥寥可数几家茶馆、风味小吃、工艺小作坊外,几乎没有什么商店,更没有什么现代化的豪华宾馆。街巷中还住着少数人家,木门大都是紧闭着的,偶尔见到一位老者安详地坐在屋檐下的藤椅上闭目养神。又有一门庭半开的旧宅中,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细微体贴地为一位年岁很大的老太太剪发、梳洗......也许这些老人耐得住寂寞,心甘情愿守护着古镇的这份宁静和淡朴。借用余秋雨先生的审美观来评价乌镇,乌镇无疑是以静作为自己的韵律。这使我从心底里钦佩乌镇人的那种文物保护理念和旅游开发眼光。但愿乌镇永远不失去这种韵律。我坐在轮椅车上,由儿子和老伴轮换推着,有时我下来走走。近两个小时的游览已接近尾声,我们也走累了,便在倚河的长亭里休息片刻,凭栏可见市河边的水上阁楼,它使我们想起茅盾先生笔下的水上风光:“......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沿着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着檐下撸声欸乃,飘然而过。”要不是赶回去,我真想在这里留宿一晚,住在这阁楼中,聆听午夜梦回的撸声......</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