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中山广场毛泽东主席大型群像雕塑创作,(修订版)

大灰狼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步入沈阳市中山广场一定会被这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造型手法精美的群像雕塑所吸引。58个人物雕像生动感人,紧紧围绕在10.5米高的毛泽东塑像周围。这是鲁迅美术学院创作的中国迄今为止最好的群像雕塑之一,被专业人士和民众广为赞誉,堪称雕塑艺术经典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1967年,按照有关领导要求,沈阳军区成立了毛主席塑像建设办公室,吸收了鲁迅美术学院的师生田金铎、杨美应、高秀兰、张玉礼、陈绳正、庞乃轩、张秉田、易振瀛、贺中令、赵判吉、孙家彬、丁伟年、高宝田、薛世哲、宋文元、等人,以及东北建筑设计院的王罗、任焕章、刘克良等几位建筑师、军区挑选的几位美术工作者参加,创作设计人员阵容很强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塑像髙10.50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毛泽东塑像,庄严雄伟,巍然屹立。他神采奕奕,亲切慈祥,巨手挥指前方,身着军大衣健步从容向前。</span></p> <p class="ql-block">群像左侧由“井冈山星火”(1927年—1936年)、“抗日烽火”(1937年—1945年)、“埋葬蒋家王朝”(1946年—1949年)三组群像组成,表现了民主革命时期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星火》一组由农民运动、安源矿工暴动、井冈山保卫战和长征,四个情节八个人物组成。</p><p class="ql-block">《抗日烽火》组则有八路军新四军战士冲锋、青纱帐战斗、地雷战和根据地大生产,四个情节七个人物组成。</p><p class="ql-block">《埋葬蒋家王朝》组则是由送子参军、老艄公、冲锋连长、小号手、旗手和爆破手和开国大典,五个情节八个人物组成,而以工农高举国徽为最高潮。三组人物以递次增高的三层台座区分而不割裂,一浪高过一浪,形成磅礴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右侧由《社会主义好》(1949年—1957年)、《三面红旗万岁》(1958年—1965年)、《文化大革命》(1966年—1969年)三个时期的三组群雕,表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巩固政权的伟大胜利。</p> <p class="ql-block">《社会主义好》一组由志愿军战士,合作化运动中的干部、农民,工人及喊口号的青年三组情节八个人物组成。</p><p class="ql-block">《三面红旗万岁》则由大寨人、高举鞍钢宪法的工人、大庆石油工人以及学习雷锋好榜样四个情节七个人物组成。</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则由参加大批判的矿工、农民、红卫兵及解放军干部,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李玉和,高举革委会牌子的纺织女工、干部及工人农民四个情节十个人物组成。</p> <p class="ql-block">1970年出版图片复印</p> <p class="ql-block">1970年出版图片复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继续革命</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基座正面群像,表现出中国人民紧跟伟大领袖奋勇前进。</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党1921</b></p> <p class="ql-block">基座后部表现由工农知识分子组成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啓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井岗山星火 1927~1936</b></p> <p class="ql-block">敲锣的农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暴动中的安源矿工</p> <p class="ql-block">井冈山的红军战士们</p> <p class="ql-block">小红军</p> <p class="ql-block">黄洋界上砲声隆</p> <p class="ql-block">长征中的红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老赤卫队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日烽火 1937~1945</b></p> <p class="ql-block">打石雷的爷孙</p> <p class="ql-block">女游击队长</p> <p class="ql-block">新四军战士与民兵</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大生产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埋葬蒋家王朝 1946~1949</b></p> <p class="ql-block">埋葬蒋家王朝 1946~1949</p> <p class="ql-block">渡江的冲锋连长</p> <p class="ql-block">渡江船上的的老艄公</p> <p class="ql-block">小号兵</p> <p class="ql-block">执旗与抱炸药包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送子参军的母子</p> <p class="ql-block">高举国徽的工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社会主义好 1949~1957</b></p> <p class="ql-block">社会主义好 1949~1957</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干部与合作社农民</p> <p class="ql-block">喊话的姑娘</p> <p class="ql-block">喊口号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合作社农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面红旗万岁 1958~1965</b></p> <p class="ql-block">高举《鞍钢宪法》的钢铁工人</p> <p class="ql-block">大庆石油工人</p> <p class="ql-block">改天换地的大寨人</p> <p class="ql-block">大寨人</p> <p class="ql-block">大寨姑娘</p> <p class="ql-block">学习雷锋好榜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化大革命 1966~1969</b></p> <p class="ql-block">文革中的解放军战士</p> <p class="ql-block">文革中的农民与红卫兵</p> <p class="ql-block">大批判的矿工</p> <p class="ql-block">红小兵</p> <p class="ql-block">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李玉和</p> <p class="ql-block">文革建立的革命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1970年10月时的原犒</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场群像1969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b></p> <p class="ql-block">中山广场这组大型塑像总高20.50米。其中,毛泽东塑像高10.5米,基座高10米、宽11米、长22.5米,群像人物高3.5米。整组群像雕塑是分两批完成的,第一期工程于1969年十月完成,届时前后两组群像与10.5米毛主席塑像完成。1970年10月完成了南北两侧的群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广场群像历时三年完成</b></p> <p class="ql-block">群像创作人员及辅助的部队官兵全体在落成典礼前在广场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山广场群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和尺度最大的雕塑工程。鲁迅美术学院师生和东北建筑设计院设计师共十多个人,1967年11月进驻东塔机场一座大机库里,开始大型群像的整体构思设计与创作。历时三年完成毛泽东塑像及人物群像的创作。</p> <p class="ql-block">他们按部队干部生活待遇,工作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由鲁美田金铎老师主持创作。中山广场群像雕塑定名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群像每个人物形象都从生活中选取</b></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塑像周围的58个雕塑人物,都有生活原型,是雕塑家们根据设计中稿,像影视剧挑选演员一样,从沈阳各行各业挑选出的典型人物作为形象依据,当时叫“选形象”。创作人员分头下工厂,到农村田间,进军营挑选符合作品角色的生动形象。例如群像中的一位小红军,就是依据在大东三小学里挑选的一位小学生的形象而塑成的。某工厂演出队18岁的女工周玉华被选做农村女青年形象。有一位天津来沈阳修机车的火车司机,一下被雕塑家相中,他“幸运”地成为群像中“工人阶级”的一员。l</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群像材质首次采用环氧树脂</b></p> <p class="ql-block">建像方案定了,采用什么材质制作成为难点:石头太重,铸铜太贵!都不行。有人提出:可以用环氧树脂,美国军用飞机就采用了环氧树脂的新型模具材料,这种材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玻璃钢,因其特点是重量轻、塑形准确度高、抗腐蚀性能强而最终被选中。</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环氧树脂在中国很少工厂生产,很难采购。沈阳军区大胆做出一个决定:自己建个厂,自己生产。于是请来沈阳化工研究院一位工程师负责这个工作。考虑到环氧树脂怕太阳暴晒,几年后表面会粉化,于是特别研制了一种防晒漆,拿到海南岛进行风吹雨打日晒的考验。经过一番努力,研制工作终于成功了。这也是国内大型雕塑首次使用合成材料制作。</p> <p class="ql-block">群像的翻制工作,由沈阳松陵机械厂、沈阳低压开关厂、沈阳市化工研究院、沈阳高压开关厂等单位工人及部分省直机关干部,他们冒着酷暑完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0.5米高毛泽东塑像是在辽宁工业展览馆中央大厅里完成了塑像创作及正稿翻制。</b></p> <p class="ql-block">十米高的毛泽东像是首先完成了两米高的雕塑中稿,由杨美应执笔。然后放大成10.5米高的泥塑正稿。毛泽东像从钢架设计直到塑造完成始终是群策群力的,其中杨美应、贺中令和孙家彬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较短时间圆满地完成了毛泽东亲切慈祥的形象塑造。</p> <p class="ql-block">今天,市档案馆里,还保存着制作中山广场毛泽东塑像的方案、技术资料等档案。毛泽东塑像环氧树脂模具保存在某战备仓库中。</p> <p class="ql-block">按照室外雕塑作品的要求,人物雕塑一般都要面向南方。可是,为什么中山广场上的毛泽东塑像面向的是西边的沈阳站方向呢?这是因为这条路上人流多,是观众最集中的。</p><p class="ql-block">虽然中山广场周边有高大建筑,但为了防备雷电,还特别在毛泽东塑像头部及高举的手臂手指处,安装了避雷针,但人们站在下边是看不到的。另外,为了抗击六级地震,在毛泽东塑像的内部空间加固安装了四根粗大的玻璃钢柱子。</p> <p class="ql-block">整个群像创作采用分工合作集体创作的形式,创作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采用多次的观摩会为创作提出意见並修改。在分段创作基本完成的几个时段都请领导及"群众"评审再做出全面的修改,部分人物甚至完全推倒重新创作,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使最后完成的人物形象得到极大的昇华。群像整体创作基本上是写实风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广场群像及周围的建筑2007年5月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3年5月,中山广场建筑群和雕塑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