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些天,我突然接到一位高中同学的电话,问我手中还有没有上高中时,学校编印的《中学生作文选》的小册子。经同学这一问,把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了50年前,让我回想起自己第一篇变成铅字的小文。</p> <p class="ql-block"> 那是1972年初,教育界突然出现了一股狠抓教学的潮流。学校领导敢抓教学了,各科老师敢讲文化课了,班主任敢抓课堂纪律了,期中、期末考试也恢复了。当时,我是高二的学生,根据“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精神,把学制定为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2年,叫10年一贯制。</p>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班级是图们市一中4年5班,我们的班主任叫杨树根,是四平师专(现在的吉林师范大学的前身)中文专业毕业的高材生,三十来岁,英俊倜傥,课讲的生动活泼,写一手漂亮的板书。他一上课,我就特别来精神,尤其是一留作文作业,就更是兴奋不已。但当时作文作业留得少,一个月左右才写一次作文,我觉得不过瘾。</p> <p class="ql-block"> 机会终于来了,春天的时候,市里统一组织学生到农村帮助插秧,我们班来到了图们市月晴公社马牌大队。我和班主任杨树根老师住在一个朝鲜族老乡家里,白天干完活,晚上我就请老师给我出作文题,一口气写出来,马上交给老师批改。插了半个月秧,写了十几篇作文。那感觉,就像老师在带研究生。</p> <p class="ql-block"> 当时的马牌大队队部(也是月晴公社所在地)的后山坡上,社员用大石头镶嵌了“毛主席万岁”五个大字,从山下望去,格外醒目。临近插秧结束前的一天傍晚,我们几个好奇心强的同学相约爬上了高高的后山坡,在近处观看、拂摸那每一个十几平方米见方的大字,又站在高高的山坡上鸟瞰晚霞中的马牌屯和綠油油的稻田,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回到老乡家,我连夜写出了《晚霞映红马牌屯》的作文,五十年过去了,我还清楚的记得结尾的几句:“晚霞映红了马牌屯,映红了图们江水,映红了我们一一农村未来新一代的脸。”老师连夜给我批改了作文,并写了一个大大的“优”字。</p> <p class="ql-block"> 话有点说远了,由于狠抓文化课学习,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各科都在千方百计地展示教学的成果。当时,我们的班主任还兼着学校语文组的组长,就提出要编一本《中学生作文选》,并亲自在全校30多个班级中精选了40余篇优秀作文,原则上每个班一篇,我们班因老师是总编,又是全校语文教学的亮点班级,共选了4篇。一篇是李在廷同学的作文《喜迎红五月》,这篇作文开头与结尾呼应的非常巧妙,被当作了范文;另一篇是陈英福同学的《山村晨曲》,以景物描写细腻、比喻生动见长;由于老师的偏爱,我有两篇作文入选。一篇是《在学工的日子里》,一篇就是上面说的《晚霞映红马牌屯》。我们老师还亲自为《中学生作文选》写了序言并题写了书名,又让当时学校宣传组画画最好的朱勋同学设计了封面。</p> <p class="ql-block"> 一晃就到了1972年的年底,毕业临近了,大家盼望的《中学生作文选》却没有印出来。这年底,我入伍来到了部队。新兵连集训3个月,可以说是又苦又累,但新兵最盼望的是家信。一天中午,通信员又来送信,大家不约而同地围了上来。侯振清,通信员把一个盖有“印刷品”的邮件递给了我,我急切地打开一看,是班主任杨树根老师给我寄来的盼望已久的两本《中学生作文选》。</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一个新兵排40多人,住在一个大屋里,偶尔能看到的就是一份沈阳军区的报纸《前进报》,这两本《中学生作文选》一时成了大家争相阅读的走红书籍,我也因此成了不大不小的名人。带我的班长来自3营7连,连长特别交待他要注意在新兵连物色一个有文化、能写点东西、能胜任“文书”的人。这本《中学生作文选》,这两篇我的第一次变成铅字的小文,就成了我有文化、能写点东西的最好佐证。我下到老连队仅3个月,就被调到连部任文书,并担任了“文书班”的班长</p> <p class="ql-block"> 2021年,我在家乡邂逅了一位当年同在一个新兵连,后来又分到一个连一个排的老兵。战友相见,格外兴奋,我们唠了挺长时间,突然,他瞅着我说,你是不是当年《中学生作文选》的作者,不待我回答,他就喊了起来,是你,就是你!可见,当时这本《中学生作文选》和我的两篇小文的影响有多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小文影响了我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这本《中学生作文选》,这两篇我的第一次变成铅字的小文,因年代较远,已经找不到了。但她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了大脑记忆的皱褶中,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18日《延边日报》山泉副刊发表了我的回忆小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