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吮味之九《南长河边五塔寺(下)》

川江水

<p class="ql-block">北京海淀区南长河边的“五塔寺”,为什么又冠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的名号呢?</p> <p class="ql-block">因为这里不单单有美丽壮观的“金刚宝座塔”(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还有北京地区包括碑碣、墓志、造像、经幢、石雕、石质建筑构件等文物2600余件,是研究北京历史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上篇讲到了五塔寺金刚宝座塔东侧的墓碑林。</p> <p class="ql-block">这篇讲讲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西侧石刻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清显亲王富绶的石享堂,是康熙九年(1670年)和顺肃亲王三子富绶的富寿陵园。这享殿内的石享堂,是一座石枋木结构建筑,由30余块石刻雕板组成。高2.30米、长3.40米、宽3.40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间间以龙柱相隔,计有12根盘龙柱,18扇仿木石门,檐下飞椽错落,其椽头、封檐、须弥座、圭角等均有各种纹饰,工艺高超,雕镂精湛,极为精美。此石享堂于1970年左右在北京朝阳区架松村肃王坟出土,1987年被石刻艺术博物馆征集,为该馆精品文物。</p> <p class="ql-block">清初满洲贵族去逝后还是实行火葬,火葬后的骨灰坛就供奉在石享堂内,每逢祭祀还可以下到地宫享堂前祭拜。后来随着满清贵族的逐渐汉化,葬俗也逐步遵从汉族的传统,开始土葬。在清顺治皇帝去世还是火葬,到了清康熙皇帝就开始了土葬。土葬后的地宫会在墓主人葬后永久封闭,后人祭拜也不能下到地宫,清初的石享堂这种葬制就成为了绝唱。</p> <p class="ql-block">富绶显亲王在清代并不出名,但他的父亲可是大名鼎鼎的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如果他的父亲再心狠手辣一些,大清的天下可能就是他们家的了。豪格在与多尔衮争夺帝位过程中败北,还被构陷削爵、死于狱中。但多尔衮也没赶尽杀绝,反而很喜欢豪格的儿子富绶,保留了其亲王待遇,只是将肃亲王改为显亲王。可是这位显亲王富绶文弱多病,27岁就去世了。到了乾隆皇帝不但恢复了肃亲王爵位,还依然承袭了铁帽子王,一直到清末的肃亲王善耆,这位末代肃亲王有一个女儿就是川岛芳子。</p> <p class="ql-block">石刻艺术博物馆还把其他地方搬来的石像生组成墓道的形式,放在显亲王富绶石享堂前,但明显是不符合规制的。按照明朝的行政法典《明会典》中就规定:石像生公侯和一、二品官为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各一对,三品官减去石人一对,四品官为石望柱、石虎、石马各一对,五品官石望柱、石马、石羊各一对。所以一个亲王墓道的石像生肯定不会只有一对石虎、一对石羊和一对石骆驼。</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放的石雕都有着不同的来历,石贡案、玄宫宝座、文石翁仲像,都能说明一段流逝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石翁仲~镇墓石刻,这其中两件为元代武石翁仲(1271年一1368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土于北京动物园海洋馆工地。文物体量巨大、用材讲究、雕工精细、等级较高,但墓主失考。</p> <p class="ql-block">古代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人像~“石翁仲”,也有人叫它“石像生”。石翁仲与石像生是有一定区别的,帝王或大臣墓前的石雕人物、禽兽等统称为石像生,只有石雕人物才能称为石翁仲。在墓前的石人也称“翁仲”,对称为两座,分别文官和武官形象。关于翁仲的形象有一种说法:秦朝有一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传其身高一丈三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他死后,秦始皇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以为阮翁仲还活着立马逃循。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p> <p class="ql-block">“乾隆阅贡的院御制诗”碑刻,由四块石碑组成。最初是立于清朝最高科举考试贡院之内,目的是宣传乾隆皇帝的仁德,鼓励天下学子学习奋进,报效朝廷。后来一百多年里它如圣坛上的神位,一直享受着各地进京赶考的举子们的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这四首诗是乾隆皇帝在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的御笔。当天乾隆皇帝辛临翰林院参加重修竣工大典,视察贡院感受到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不易,赏赐大学士和翰林学士酒宴,其间有感而发,挥毫题写了这四首七言律诗。此诗一经写就,礼部立即下令刻于碑上,立在全国各省贡院。时至今日这种石碑只保留有两处,一处是广西桂林的广西贡院;再就是原立于北京贡院,于上世纪80年代移到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展出的这一组石碑。</p> <p class="ql-block">原诗有序:“十月二十七日幸翰林院,赐大学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阅贡院,乃知云路鹏程诚不易易也,得诗四首。”诗中吟咏的,既有对读书人“泪烛残心”的叮嘱,又有对“四海”清平的期盼,还有“从此不薄读书人”的许诺。有人说:碑文中最精彩的一句,是四首诗最后一首的最后一句“寄语至公堂里客,莫教冰鉴负初心。”教诲官员一定要保持冰清玉洁的操守,不负读书做官的初心。为此也有人称其为“初心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金石走廊”,现在没有开放,你看它廊前那两块上马石,好不威武。听说廊内还有适宜儿童游玩、参观的场所《童蒙求我~娃娃看石刻》。</p> <p class="ql-block">和“金石走廊”相对应的五塔寺院的东侧“金石讲堂”、“金石书院”,都是金石普及、交流和办专题讲座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因为展馆展厅有限,大部分石刻艺术品只能放在室外。这尊松鹿纹石香炉,是清代(1644年一1911年)作品,系五供中供,仿真铜香炉雕琢。石供呈圆柱形倒角,周身浮雕松、竹、梅、鹿、羊、猴与场景等,下饰福山寿海,皆寓意吉祥美好。石供采用虚实结合、变形抽象、露隐相间的表现手法,可谓是匠心独运。</p> <p class="ql-block">五塔金刚宝座后面的“石吼”,是明代(1368年—1644年)石雕,又名恬。石吼被形容为十分凶猛的动物,可以搏杀蛟龙和狮子。此石雕原址在海淀区玉泉山功德寺,此石吼通高2.61米,长1.65米,宽1.19米,臀部着地,前腿直立取坐姿。它昂首吐舌,身势上扬,身饰双翼,颇具霸气。</p> <p class="ql-block">在石吼两边还有一对小一些的“望天吼”(石吼的别名)。此望天吼为蹲踞姿态,身体肥硕,四肢粗大,前后四足均为四趾,满身鳞片,间饰火焰纹。说此物原系华表构件,可是这与天安门前,华表顶端足踏蟠龙的望天吼比起来,显得有些滑稽。</p> <p class="ql-block">这一“石洗”是清代(1644年一1911年)的石雕。青石质地,平面莲花型,上下分两部分,即盆两座,整体以曲线造型取胜。型似莲瓣,盆部带白底托,坐部四层叠涩。此石洗是从北京西城区廉子胡同工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石卧羊(一对),明(1368年一1644年),绵羊造型,体肥尾大,一双巨角附于耳后。</p> <p class="ql-block">金元时期的石卧马,素白线纹,前腿后屈,后腿前屈,表示温顺之意。</p> <p class="ql-block">这一对石虎是元明年间的作品(1271年一1644年),其姿为坐式,目光平视,躯干倾斜,吻部有虎须,背部阴线饰虎斑纹。有人说这石雕透有古朴之气,有东汉时期石雕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只石雕走狮给人活灵活现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这尊武士和座狮的石雕更给人以神彩奕奕的感觉。有人说这样歪着头的狮子叫“歪头杀”。说这样的狮子有买萌和讨巧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要说卖萌的狮子石雕,还是要属在石刻展馆门口的这对“歪头杀”小狮子。当一看见它们就会联想到舞狮大会那上下翻滚,左右腾挪的“醒狮”。</p> <p class="ql-block">和院内一样,在石刻馆的展厅内也有不少动物的石雕。这尊石犀牛为唐朝(618年一907年)石雕,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土于丰台区永定河床的淤泥之中,后征集到石刻馆。</p> <p class="ql-block">石犀牛为大理石质地,整石雕琢。身着甲冑,脖劲粗壮,牛首低垂,巨吻触地,双耳前附,尾稍盘曲,四蹄肥硕。介绍说虽体小而颇显威猛,势如磐石而蠢蠢欲动。可让人看来,又着实憨态可掬。</p> <p class="ql-block">“官”款石虎,是上世纪从北京海淀区田村出土,为金代(1115年一1234年)的汉白玉雕刻。虎身接近直立略有前倾,双目平视,上下唇合拢,双耳后附,胸部较大,前腿直立,后腿曲屈,虎爪有力,尾巴盘绕,虎内侧肋胁处雕以楷书“官”字,客观上证明了它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塌腰石狮,元(1271年一1368年)。记得在写白塔寺的美篇中介绍过塌腰狮子,说凡是见到这样造型的狮子必出自元代。它一反普通蹲踞石狮的常态,背部下凹,肩首向右侧,两前腿相对立,右腿稍屈,爪下踩元宝,双后腿贴伏于臀部两侧,夸张的尾梢曲线优美地由臀下出右腿、逶迤至座侧立面,整体显得舒展自然。</p> <p class="ql-block">息水兽,明代(1368年一1644年)。形象威猛,顶饰鹿角叉,面目峥狞,骨骼突出,双目圆睁,眉头紧锁,披发中分,前爪趴伏外露。息水兽石雕置于桥梁、水窦等券脸中部,作为龙门石,具有止息水患的象征意义。此物征集于北京西城区北海后门附近,原在石桥中孔上嵌置。</p> <p class="ql-block">这组元代(1271年一1368年)角狮,共有四只。此类石狮原应置于古建筑月台转角处,具有震慑、装饰及标志等级作用。角狮往往一成对摆放,多为卧狮或母狮携幼狮造型,其雕刻生动活泼,摇头摆尾,张嘴吐舌,姿态各一。此角狮是于上世纪北京西城区后营房元代居住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北朝(386年一581年)的这对雕刻朱雀石板,朱雀舞动双翼,一爪着地、一爪翘起,造型优美,有着强烈的动感。</p> <p class="ql-block">在石刻展馆中,最多的石刻展品,还是与宗教有关石雕。这尊佛头出自元代(1271年一1368年),高肉髻,顶严宝珠,丰额广颐,鼻直口方,柳叶眉,莲花眼,人中凹痕。虽鼻梁和双耳均有残损,还是给人以慈眉善目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着彩真武像,元(1271年一1368年)。该石雕原有彩绘大部脱落,头部断缺,披发及腰,右腿盘曲,跣足踏地,身着道袍,右手仗剑拄地,像背腰处有铭文,刻有元代年款。石雕山子座,座前浮雕、海水江崖和龟蛇缠绕的玄武形象。该石像于1998年,北京西直门立交桥东南角,国务院二招宾馆出土,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的带有纪年道教造像,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五代(907年一960年)弥勒造像。佛披袈裟,腰间吊束带,双足垂地,安坐于宝座之上。其顶发螺髻,面容安祥,鼻直口方,两耳垂肩,双目微合,嘴角略挑,现显出一副恬淡平和之状。</p><p class="ql-block">我是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弥勒佛的形像。想到弥勒佛总是觉得是那尊笑口常开,坦胸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好好佛祖。</p> <p class="ql-block">北魏太和造像,为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造,又称“阎惠端造像”。通高2.25米,背屋式高浮雕,主尊释迦牟尼“等身像”,高1.65米。正面雕一佛二菩萨,背面雕化佛124尊。原有石刻着彩,今以剥蚀殆尽。造像原在北京海淀区车自营,1998年失窃,半年后追回,已被损坏,修复后,在石刻馆展出,现在首都博物馆陈展,此为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东汉的持盾石人,是一尊雕琢简单的石刻,却给人留有很大的想像空间。有人说:从装束上看他像是匈奴人,可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一人物石雕,就让我想起四川都江堰出土的,放置在“二王庙”的李冰儿子~二郎的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在石刻展馆中还有这样一些石雕很值得一看。这件科林斯式柱头是清代的产物,看到这一柱头就不尽使人想起古希腊、古罗马那宏大宫殿的石柱。从此石刻上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相互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东汉元年(105年)“幽州书佐秦君神道”石刻,它被称为北京第一石刻,是目前北京最早的陵墓石刻,也是我国东汉时期保存最完整的遗物。它是1964年于北京石景山区老山出土,属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藏珍品。</p> <p class="ql-block">在石刻艺术博物馆中还有碑碣和书法拓片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更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的展品真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的清楚的,还是有机会亲临现场细细地观摩、品味吧。</p> <p class="ql-block">一座金刚宝座塔,风檐铃语,看尽沧桑。</p> <p class="ql-block">一地水中有塔影,记忆古今,天下兴亡。</p> <p class="ql-block">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外的南长河静静地流淌,它仿佛悄悄述说着五塔寺里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