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蒯斯曛:粟裕将军的神秘秘书</p><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粟裕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人称“常胜将军”。但我们黎里人蒯斯曛曾经做过粟裕将军早期的秘书,大家就知道得不多了吧。</p><p class="ql-block">蒯斯曛,出生于黎里镇八大姓之一的蒯家,小时候在黎里的县立第四高等小学读书,与柳亚子之子柳无忌等被人合称“四高五虎”,同班的还有后来成为国际大法官的倪征。后来蒯斯曛就读上海复旦大学,1926年写就短篇小说集《悼亡集》。1932年,参加柳亚子主持的《上海通志》编纂,编有《上海公共租界史稿》。后在上海泰东书局编辑《白露》文艺杂志。1938年参加《鲁迅全集》的编校工作。1940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1年编辑进步刊物《译文丛刊》。1942年,在苏中抗日根据地任《滨海报》、《苏中报》编辑。1944年后,历任华中军区司令部秘书、第三野战军司令部秘书处主任,又应陈毅之邀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外文学校政治委员等职。1954年后相继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社长、总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出版局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p><p class="ql-block">关于蒯斯曛在新四军和华野的革命经历,有关文件中找不到详细记载。只在一些回忆录和粟裕将军的传记中,才零星找到一些碎文片语。</p><p class="ql-block">在鞠开(粟裕后来的秘书)的书中提到,他从机要处调到粟裕身边工作时,蒯斯曛已是粟裕的秘书主任,不但配有战马,还配有专门的通信员。这在战争时期,级别很高。苏中战役中粟裕将军大获全胜,蒯斯曛难掩激动之情,写出了《粟裕将军》一文,在1946年11月13日的《人民日报》第2版专栏刊出,文中首次提出了“常胜将军”这个称号,从此,粟裕便成了“常胜将军”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蒯老还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见证人。在陈成岭(《粟裕评传》的作者)的文章中这样写道:</p><p class="ql-block">苏中战役结朿后,根据毛主席指示,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成立华东野战军,毛主席执意让粟裕当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再三辞让,毛泽东就生气了,说:“你不识抬举!”粟裕再三向毛泽东解释,毛泽东最后还是接受了他的建议,让陈毅当了司令员。</p><p class="ql-block">蒯斯曛是复旦大学的高才生,很有些为人处事方面的经验。</p><p class="ql-block">他当晚听粟裕谈到辞让司令,还惹得主席不高兴时,跟粟裕说:“首长,你这样做不好,将来可能有点麻烦。”</p><p class="ql-block">蒯斯曛是秘书,也是个作家。这些麻烦尽管十年后才到来,但许多知情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眼光之准。</p><p class="ql-block">而1944年蒯斯曛为什么会到华中军区当秘书,我们从一篇纪念文章中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曾任《苏中画报》副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副总编、副社长的木刻版画家杨涵在《回忆苏中报》中写了《怀念蒯斯曛同志》一文。文章回忆道:1942年,蒯斯曛在苏中抗日根据地曾任《滨海报》、《苏中报》编辑,1944年8月下旬,一架美国飞机在盐城地区失事,当地居民救了五位飞行员。三师部队护送他们去军部,路过一师苏中地区时,苏中部队筹备接待,因缺翻译人员,粟裕师长知道蒯斯曛精通英文,立即调他到苏中军区司令部任秘书。蒯斯曛到苏中军区司令部工作后,连任苏浙军区司令部、华中军区司令部、华东军区司令部及三野司令部秘书和秘书主任之职,一直跟随粟裕将军,时间达六年之久,后因患肺结核才不得不离开粟裕将军,去华东疗养院疗养了三年。</p><p class="ql-block">“老蒯朴素,低调,做事认真,而且说话不多,感情不易外露,名誉地位毫不计较,谦逊谨慎,与世无争”。这是杨老在书中给蒯斯曛的评价,而蒯老的低调、慎言也与他的先祖有关。蒯老的曾祖蒯贺荪为官兢兢业业,一度担任林则徐幕僚,历任直隶州知州、河南布政使、浙江按察使,后因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牵连,不得善终。蒯氏后裔觉得宦海险恶,就教育后代要独善自身,做事做人谨言慎行。蒯斯曛也正是遵从祖训,养成了处事沉稳的性格,后来在其担任上海新文艺出版社社长期间,恰逢上海作协的整风运动,而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却能在一年多的整风运动中迎“风”不动,这和蒯老的审时度势,十分谨慎不无关系。</p><p class="ql-block">蒯老对粟裕将军的热爱和至真的感情,从来没有对人亲口说过,也没有见诸于有关的回忆文章,但是蒯老对将军的深爱却延续到了后辈。著名文史学家、粟裕研究专家张雄文的《无冕元帅——一个真实的粟裕》一书出版后,蒯老的女婿苗广华一口气买了几十本,除了自己珍藏,还分赠给新四军的后代。他在写给张雄文的信中这样说:“看了您写的关于粟司令的书,我几次要流下泪来。我的岳父从1944年起一直是粟司令的秘书兼三野司令部秘书处主任,在粟司令身边度过了他人生中那段最辉煌的岁月。他年长粟司令一岁,但粟司令是他一生中最崇敬的人,粟司令的高尚人格和军事天才,使他终生怀念在粟司令身边的日子。他1951年患肺结核才离开首长去疗养,其后几十年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粟司令每次来上海或是他去北京,总要见面,直到粟司令1984年逝世。其后楚青(编者注:粟裕的夫人)还来过信,直至我岳父1987年去世,楚青专门送来花圈。我代表我岳父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和我自己感谢您,更要代表我岳父深深感谢您,他虽然不在了,但他如果知道人们能通过您的书了解真实的粟司令,他一定会无比高兴。”言简情深,从中不难看出蒯老内心深处对粟裕将军的深情。</p><p class="ql-block">柏基湘</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