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你们就踏上了学习的旅途。时至今日,你们明白为何而学习吗?有些同学是为了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学习,有些同学是因为父母、老师鞭策而学习,有些同学是因为不甘人后而学习,有些同学是因为喜欢某门课程、某项技艺而学习,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答案,都有一定道理,但爸爸希望你们的答案不止于此,希望你们有更清醒的认识、更高远的追求、更强烈的动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为此生之幸福而学习</div> 自古以来,学习就是个人上进的主要途径。<br>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知识被奴隶主和封建贵族垄断,底层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世世代代愚昧下去,世世代代被奴役。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在当时是极为开明和先进的。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上进通道,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长期固化,就没有生机与活力,迟早会被绝望的底层百姓颠覆。陈胜吴广造反时那句流传千古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吼出了历朝历代上进无门的底层百姓的心声。中国自古是官本位社会,官员选拔制度的公平公开程度,直接决定着上进通道是否畅通,阶层固化是否严重,底层百姓有无活力。自汉朝以来,官员选拔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汉朝实行自上而下的“征辟制”和自下而上的“察举制”,选拔官员以地方推荐为主。但有几个地方官能高风亮节推荐别人家的孩子?多数还不是以推荐亲近子弟为主!于是逐渐形成了一批世代为官、累世公卿的豪门大族。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的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讽刺的就是“察举制”推荐出来的“人才”。三国时期,魏国的曹丕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把人才按照家世、行状(品行才干)分为九品,设置“中正官”负责人才品级评定。这一制度解决了当时官吏选拔没有标准的问题,成为魏晋南北朝约四百年间的主要选官制度。起初主要依据品行才干评定品级,家世只作参考。但晋朝以后,完全以家世来评定品级,这一制度彻底沦为门阀士族垄断官位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虽然短暂,但任性的隋炀帝干了两件“祸在当朝、利在千秋”的大事。一是凿通了京杭大运河;二是开设“进士科”,普遍认为这是我国科举制的开端。科举制将官员选拔方式从官员推荐改为考试,这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为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这一制度打破了门阀世家对官位的垄断,打通了中下层百姓上进的通道,使得平民子弟也有机会通过努力读书当官入仕。与西欧封建时代实行的贵族世袭制相比,中国的科举制更为公平、先进。西欧的封建时代只有短短约400年时间,而中国的封建时代历经2000多年,显示出超强的稳定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科举制,源源不断把中下层优秀人才吸纳到统治阶层,有效缓和了阶级矛盾。通过读书就可以成为人上人,谁还愿意冒着掉脑袋的风险造反?据《唐摭言》记载,唐太宗有一次视察御史府,看到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政策,尤为重视科举取士。宋真宗亲自写了一首《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首诗赤裸裸地用良田、豪宅、车马、美女诱惑世人读书,虽然俗气,但正对俗人胃口,世间又有几人不是俗人?北宋汪洙等人合著的《神童诗》开篇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耕读传家”、“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一代又一代华夏英才通过科举走上历史舞台。但科举制也有弊端,比如,考试内容重文学轻实务,造就了文学艺术的异常繁荣,影响了工商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清两朝的考试文体“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规范,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1905年,清王朝废止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建立新式学堂。六年后,清王朝也寿终正寝。<br> 民国时期,近现代教育在战乱中艰难发展,读书的出路多元化,不再局限于从政。在乱世之中,读书依然是个人上进的主要途径,各行各业都只有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方能出人头地。哪怕是从军也需要文化,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共产党很多将领都是从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及东北、天津、云南三大讲武堂出身。<br> 新中国成立以后,读书仍然是个人上进的主要途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院校通过考试统一招生,国家对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特别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壁垒森严,户籍、身份固化。农家子弟要想摆脱农民身份,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困苦生活,只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当兵,提干转业后由国家统一安置;二是读书,考上大中专院校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爸爸少年时代,邻家孩子大都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赚钱了,只有嗲嗲、娭毑在家庭经济极其窘迫的情况下,仍然竭尽全力支持爸爸、叔叔继续读书,就是希望我们通过读书改变个人命运、家庭命运!嗲嗲经常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那个年代农民靠天吃饭,到了旱季,村民们经常为了水田灌溉用水而争吵甚至打架。娭毑多次说:“让你们读书,就是不想让你们长大后,为了田里那点水争来争去!”考大学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鞭策着爸爸勤奋读书。幸运的是,爸爸最终考上了大学。不幸的是,就在爸爸毕业那一年,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包分配制度,在城市没有根基、没有关系的爸爸得靠自己找工作了。而又幸运的是,爸爸遇到了贵人,进了一个公认的好单位。然后,爸爸在西安成家立业,才有了你,有了你现在的幸福生活。<br> 爸爸上大学的时候,大学还是精英教育,录取规模小、比例低,考大学难而就业不难。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后,录取比例大幅提升,考上大学不难了,但考上名牌大学依然很难,且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学历贬值的问题日益突出。非985、211高校的本科文凭已经不值钱了,很多本科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继续攻读研究生。随后研究生也大规模扩招,研究生文凭也在贬值,有些傲娇的单位只招收985、211高校的研究生。到了你们这一代,面临的形势就是,一方面,大学生多如牛毛,非名校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十分缺乏,很多企业很难招聘到合用的技术工人。近几年,国家为了解决人力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着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考制度,将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招生比例调整为1∶1,只有一半学生能考上普通高中,另一半学生分流到职业高中。考不上普通高中,意味着将失去考大学的机会。这一政策使得中考的竞争烈度急剧上升,甚至超过高考。为了应对竞争,学校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家长常年给学生加报校外辅导班,使得学生不堪重负,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国家又出台了教育“双减”政策,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在中高考竞争压力没有减轻的情况下,学校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了,而家长的负担却加重了。以前家长把孩子交给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只负责掏钱就行了,现在只能亲自上阵督促、辅导功课了。而且,教育部还禁止公办中学招收复读生。对于没有条件进入私立学校复读的孩子来讲,中考、高考将只有一次机会,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br> 从国家的角度来讲,这样改革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但从个人和家庭的角度来讲,绝大多数学生都想考上大学后成为人上人,不愿意读完职高、技校后当技术工人。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也接受不了自家孩子只能当技术工人的命运。爸爸算是比较开明的,不歧视技术工人,但内心也不愿意你沦为社会底层,也希望你能够考上一个好高中,考上一个好大学,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越远越好!将来在更高的平台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br>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越来越重要。奴隶社会以奴隶为财富之本,谁拥有大量奴隶就拥有一切;封建社会以土地为财富之本,谁拥有大量土地就拥有一切;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财富之本,谁拥有大量资本就拥有一切;未来社会可能是知本主义社会,以知识为财富之本,资本将不再稀缺,而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本钱。就如好莱坞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那样,未来的人类社会被某些高科技公司所控制,未来的高科技公司以实验室为中枢,以科学家及其团队为核心。科学家将成为企业的灵魂人物、社会的顶层人物。<br> 当年爸爸通过努力学习,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底层走向中产阶层。爸爸希望你通过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层次,经历更壮阔的人生,看到更遥远的风景,享受更美好的生活。<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为中华之复兴而学习</div> 自古以来,中华的读书人都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四书五经之首《大学》系统阐明了儒家的追求“三纲八目”,其中“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作了进一步说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就是说,落魄的时候就修身养性,得志的时候就造福天下。一代又一代儒家士子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寒窗苦读、入仕为官、建功立业、青史留名。北宋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留下了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爸爸的理解就是:为天地立下仁义之心,为百姓立下修身立命之道,为往昔圣人传承道统学问,为后世子孙开创太平盛世。这四句话阐明了儒家士子的终极使命,展现了儒家宗师的恢弘胸襟、豪迈气概、远大抱负和责任担当,令后世无数读书人心潮澎湃、奉为圭臬。<br> 中国是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古国,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古代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汉、唐、宋、明等大一统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程度远超同时期的世界各国。但明清以来,中国的封建专制走向极端、趋于没落。受重义轻利、重伦理道德轻奇技淫巧的儒家传统文化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资本主义已经萌芽但迟迟未能开花结果,科学技术发展迟缓。到了清朝中后期,中国已经沦落为大而不强的老朽帝国。而同时期的欧洲列国却逐步走出黑暗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迅速崛起为工业和贸易强国,进入殖民扩张时期。自1840年英国发起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其他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明治维新后发展起来的日本也趁火打劫。中国遭受了百年战乱、百年凌辱。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一代又一代读书人自觉肩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1911年,沈阳东关模范小学的校长在课堂上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时年14岁的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这句话说出了那个年代很多有志之士的心声。大批青年学生远赴欧洲、美国和近邻日本,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知识,探索教育救国、科技救国、实业救国、维新变法、革命造反等救国之路。抗日战争时期,由迁往云南昆明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汇聚了300多名中国各领域的泰山北斗,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产生了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养出了大批蜚声中外的栋梁之才,包括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170多位两院院士,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br>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人才稀缺的局面,国家号召海外留学生归国参加新中国建设。据统计,1950年在欧美日留学或讲学的中国人有5541人。七年间,2290人怀着拳拳报国之心,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归祖国怀抱,其中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21位是归国留学生或归国华侨。这些科学家隐姓埋名、甘于寂寞,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使得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拥有了不惧任何霸权国家的底气。<br>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大踏步走上复兴之路。1950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排全球第21位,此后一路追赶超越。2000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此后10年稳居世界第二,并不断缩小与美国的差距。2010年,中国GDP达到美国的40.6%,2015年达到60.6%。二战以来,经济规模达到美国三分之二的国家先后有三个:前苏联、日本和中国。美国为了捍卫世界老大的位置,不择手段打压“老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军备竞赛,拖垮了前苏联;通过金融手段和贸易战,遏制了日本。如今美国又把矛头对准了中国。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任后,全方位遏制中国发展,发起对华贸易战,煽动中国周边国家对抗中国,联合盟友打压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对中国留美学生设置障碍,等等。但中国与前苏联、日本不同,中国已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有着最为齐全的产业门类、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经贸往来密切,中美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也很高,不是美国能够轻易压垮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应对疫情方面也具有西方国家不可企及的优势,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率先复工复产,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总量达到美国的70.4%,中美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2021年拜登政府上任后,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反华政策,中美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领域的竞争与博弈仍在继续。<br> 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将长期面临着各种竞争与博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竞争,背后是教育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支撑美国霸权的,表面上是作为全球结算货币的美元和全球第一的军事实力,背后是全球第一的教育与科技实力。据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排名前10名的著名大学中,美国有8所上榜。世界排名前200名的大学中,美国有57所上榜。中国顶尖的北大、清华,首次进入前20强,并列排名第16位。在教育与科技实力方面,中国与美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br> 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少年强则国强。你们这一代少年学生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中华之复兴而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将来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民族复兴的主力军。<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为人类之进步而学习</div> 人类天生就是万物之灵长、地球之主宰吗?不是!人类的祖先没有庞大的体型,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坚韧的外壳,力量、速度都不及猛兽,并非天生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自然进化与学习进步的过程,才在地球的物种竞争中胜出,成为地球之主宰。<br> 由于考古发现的遗迹有限,关于人类进化的历史众说纷纭。主流的观点是,约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球上三分之二的动物物种灭绝,爬行动物的黄金时代结束,哺乳类动物的黄金时代开启。约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得非洲东部形成一条大裂谷。大裂谷以东的森林消失,稀树大草原出现。约800万-500万年前,一部分猿类逐步适应了新环境,进化为南方古猿。他们习惯了树上栖息、双足行走,被称为“正在形成中的人”。约250万-150万年前,由于气候变化,稀树大草原逐渐变成灌木大草原。南方古猿的一支进化为早期猿人——“能人”(Homohabilis)。他们习惯了地面生活、双足行走,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成为“完全形成的人”。约200万年-20万年前,晚期猿人——直立人(Homoerectus)出现。他们懂得使用火,能够制造较为复杂的工具,开始使用简单的语言与符号。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部分直立人走出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迁徙。约25万-3万年前,非洲出现早期智人(Homosapiens),又被称为“古人”。其脑容量比猿人更大,能够制造更为高级的工具。随着非洲生存环境日益恶劣,部分早期智人也走出非洲,向欧洲和亚洲迁徙。约5万-1万年前,非洲出现晚期智人,又被称为“新人”。他们的外形特征与现代人相差无几,能够人工取火、绘制岩画。部分晚期智人向欧洲、亚洲、澳洲、美洲迁徙,并在生存竞争中淘汰了直立人、早期智人迁徙到欧亚大陆的后裔,成为现代人的祖先。约1万多年前,人类学会了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约6000多年前,人类发明了文字。自从有了文字,知识的传播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可以代代传承、代代积累,人类发展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短短几千年,人类经历了渔猎文明、农牧文明、工商文明,开创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如今,人类已经拥有了古代神话中神仙才拥有的移山填海、飞天遁地的能力,人类的足迹已经踏上月球,人类的探测器已经着陆火星。人类已经成为地球其他物种不可企及的主宰。<br> 人类将永远是地球的主宰吗?未必!好莱坞先后拍摄了五部《人猿星球》系列电影,电影改编自法国作家皮埃尔•布尔1963年创作的同名科幻小说。小说和电影讲述了人类探险家来到猿猴统治的星球的故事。三位人类探险家从地球出发,前往一颗行星。他们发现,在这颗星球上,猿猴是占统治地位的智慧物种,而人类的处境如同野兽。一位探险家被猿猴杀死,一位被当地人类同化,另外一位通过努力,取得了个别猿猴的信任与友谊,找到了猿猴进化、人类退化的秘密。最后,他带着在当地结识的妻子和生下的孩子,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地球,却发现地球也变成了一个猿猴统治的星球。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人类历史如果从早期猿人算起,不过200万年左右。人类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不过几千年。在人类进化并统治地球之前,有没有其他智慧种族存在过?这个问题迄今没有答案。人类未来会不会因为类似6500万年前发生的陨石撞地球那样的天灾,或因核战争那样的人祸而趋于灭绝?2009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末日危途》、2019年上映的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就演绎了这两种情形。在浩瀚的星空中,还有没有其他宜居的星球?有没有其他智慧物种?有没有比人类更先进的文明?当人类与外星智慧物种遭遇,将会爆发生死之战吗?一切皆有可能!《星河战队》《环太平洋》《独立日》《异形》等数十部电影演绎了各种各样外星人入侵的故事。中国当代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与外星三体文明碰撞、较量的故事。书中提出了宇宙文明间的黑暗森林法则:任何暴露自己位置的文明都将很快被消灭。故事的结局是,整个太阳系遭遇更高级文明的降维打击,被压缩为二维平面,人类文明被毁灭。知名网络写手烟雨江南撰写的科幻小说《楚君归》,虚构了未来人类征战星辰大海的故事。小说把人类历史划分为母星时代和星际大航海时代。登上月球,不过是人类走出地球的第一步。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星辰大海。那里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也潜伏着莫名的危险。<br> 面向未来,人类唯有不断学习探索、不断发明创造、不断进化进步,才能应对各种生存危机,才能文明永续! <br> 总之,竞争无处不在!一个人唯有学习,才能在人与人的竞争中胜出;一个国家唯有学习,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胜出;一个种族唯有学习,才能在种族竞争中胜出。我们当为个人之幸福而学习,为中华之复兴而学习,为人类之进步而学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