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应栏目编者的邀请,原黎明化工厂662车间副主任任鸿遂老同志提笔回忆了662车间从上海拆迁黎明化工厂的经过,以及安装试车的经历,为我们回忆黎明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历历在目地再现了精彩生动的历史画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集的文字及历史照片均有任鸿遂老同志提供。在此致谢!</b></p> <p class="ql-block">662车间当时是按照国家三线建设的总体安排,从上海化工研究院原01车间整体拆卸搬迁的。整个车间所有的设备共约百余吨重,有的容器体积大。</p> <p class="ql-block">1966年上半年,仅用三个月的时间,从车间停产开始,所有的设备清洗干净,在符合动火安全条件下,逐一拆卸。每台设备,包括每一个螺丝都尽可能拆下来,做好防腐处理,编好序号,再用木箱包装起来。大型的设备容器露天捆绑,写好标记,确保在汽车及火车运输到黎明化工厂后,能将其准确的安装就位,不出差错,以便顺利试车投产。</p> <p class="ql-block">分析室的每一件分析仪器也要运到青海黎明化工厂安装,保证具备产品分析条件。这是一项很大的系统工程。我当时大学毕业刚三年,24岁,领导安排我作为先遣组成员,具体组织执行这一任务。这是组织上的信任,我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p> <p class="ql-block">在完成拆卸设备任务后,我奉命担任先遣组长,于1966年7月1日带领三名工人(合成,蒸馏,分析,各一名)离开上海,踏上了去青海筹建662车间的征程。到黎明厂后,先遣组即时清点到现场的搬迁设备物质,仪器仪表,并与六化建合作,排除“文革”时期造反派的干扰,最终完成了基建安装任务。</p> <p class="ql-block">1968年8月初,662车间成立了试车领导小组,组长是任子立,副组长是我,成员有江冰等7人。8月3日,三乙胺合成工序进行单体试车。8月13日,三乙胺蒸馏工序和污水处理工序进行单体试车。9月7日,662车间各岗位进行水联动试车。</p> <p class="ql-block">1968年10月中旬,662车间具备了整体化工试车条件。10月25日,合成反应器填装触媒,26日,反应器通氢气升温,活化触媒。11月2日,合成岗位开始化工投料。11月5日,蒸馏岗位各蒸馏塔先后开车。</p> <p class="ql-block">在厂党委和厂革委会的正确领导下,662车间的全体职工克服天寒地冻、高寒缺氧的种种困难,特别是工厂地理位置的变化给生产成品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在搬迁之前三乙胺生产是在平原正常气压下生产的,能否在青藏高原低气压条件下顺利试车投产,开始心中没底)。为了解决这个疑虑,1968年4月,662车间领导组织部分技术人员,在青藏高原环境下,先进行了三乙胺生产工艺条件的实验室试验。</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试验,初步摸索出了实验室在低气压条件下生产三乙胺的工艺条件,为工业化的车间生产装置正式试车提供了重要的控制参数。在正式试车时,这些参数逐个验证。为了找准出产品的精确温度点,每隔半小时分析人员就要从平房爬到五楼成品塔顶部取样,让分析室分析三乙胺含量,以便确认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操作温度参数。</p> <p class="ql-block">冬季晚上气温低,要爬五楼上的塔顶,极其辛苦。分析室的女同志和大家一起反复验证数据,确认了出成品的控制温度。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试车,共生产出四批合格的三乙胺产品,计1.5吨,达到了一次试车成功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通过两个多月的试车,打通了工艺流程,又摸索出了一套在青藏高原低气压地区生产三乙胺的工艺条件。同时,又训练了一支在该地区生产三乙胺的职工队伍,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为以后的正常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以上资料参考了哀祖仁同志提供的史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