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云野鹤的美篇

闲云野鹤

<h3>读金克敏的《纪念毛主席》<br>原诗:<br>为救中华岂顾家,胸怀大志展才华。<br>身披风雨登危岭,脚踩泥泞踏险崖。<br>旧制推翻迎旭日,新国建立醉红霞。<br>人民做主多欢乐,领袖丰功谁可嘉。<br>这首诗赞扬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br>赞颂伟大领袖毛主席同这首诗的中心。全诗就是围绕 这个中心写成的。一首律诗,就像一串糖葫芦,几个山楂就是物象,竹签子就是中心。山楂穿在竹签子上,就是物象围绕诗的中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下面具体说明之。<br>这首诗的第一联起,“为救中华岂顾家,胸怀大志展才华”,是对全诗的总括。全面写出了公而舍私,舍小家而救大家,救中华的伟大胸怀,有壮志,具才华。这些都是成就壮志,实现抱负救国救民的必要条件。从内容和结构上说,这一联概括了全诗,是起,且起得有力。第二三联是承,“身披风雨登危岭,脚踩泥泞踏险崖。旧制推翻迎旭日,新国建立醉红霞”,是对第一联的展开,具体展现了第一联的内容,写出革命斗争的艰难和胜利建国的功绩。第四联,有转有合,“人民做主多欢乐,领袖丰功谁可嘉”,出句有承有转,承,继续写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安居乐业。这同第二三联的内容是一致的,同时又为对句做了铺垫。最后,对句是合,直接赞颂毛主席,揭示全诗中心,结束全诗。这样,全诗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结尾照应开篇,全诗形成一个整体。<br>这三点, 首联概括,中间内容充实,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诗有灵魂,是初学写律诗的诗友应该特别注意做到的。<br>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十三时三十分 <br><br>读杜荀鹤的《经乱逢村叟》<br>杜荀鹤(846——904或907),是晚唐诗人。生在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时代,出身寒微,目睹了下层广大民众的痛苦生活,他的诗往往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实,《经乱逢村叟》就是这类诗中的一首。<br>诗曰:经乱衰翁住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br>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br>还似平宁征赋税,不曾州县略安存。<br>至今鸡犬皆星散,日暮西山独倚门。<br>读这首诗有四点感受。<br>第一,这首诗反映了唐末真实社会现实。唐朝末年阶级矛盾加剧,经济上加重了底层人民的负担,生活痛苦,终于酿成了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乡村社会也因增加武备,征用资材,木料不足,强砍桑柘;加倍征乡里青壮为兵丁,城乡凋敝,赋税沉重,民不聊生,严重破坏了社会正常生活。这首诗就描写了这样真实唐末的社会现实。显然,这首诗有深刻的现实性。<br>  第二,结构完整严密。第一联,出句“经乱衰翁住破村”几乎是作了社会的全景交代,“经乱”交代了农民大起义的社会现实。“衰翁”交代了人物——年迈体衰的老翁。“破村”,交代了凋敝的村庄,以此,可以管窥社会全豹。对句“村中何事不伤魂”,交代了村中的乱象让人伤心透顶,无以复加。这一句是对全诗的总括,定下基调,表明了全诗的中心。第二三两联承接叙述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这是对前一句的展开,从民众生活的角度写来,用具体事实说明让人痛心的社会现实。砍伐了桑柘,无法养蚕,断绝了一部分生活来源,子孙被迫为乡兵,家人分散,生死不保。“还似平宁征赋税,不曾州县略安存”,换一个角度,写官府的作为,一是继续像正常年代一样征税,对民众的各种负担毫不减免,二是对民众没有任何同情照顾。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便可知了。第四联又转又合。出句转。“至今鸡犬皆星散”既连接前句,反映民众生活艰难苦难,又接末句,勾画衰翁的形象。“鸡犬皆星散”,明无余物矣!对句“日暮西山独倚门”日暮,天色已晚,衰翁独倚门,一个“独”字,家明无人矣,悲哀可怜之状跃然,画出了暮日下衰翁依门而望,孤老无依的悲惨景象。人物突出,意境全开,照应了诗题和全诗。总之,全诗结构是完整严密的。 <br>第三,这首诗注意叙述具体细节创造意境,反映社会生活。律诗中本该注重形象描写,吸这首诗中却基本是叙述。诗中的“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还似平宁征赋税,不曾州县略安存。至今鸡犬皆星散,日暮西山独倚门”,都是选取了民众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具体细节反映社会生活,衰翁、破村、无桑柘、绝子孙、无鸡犬、日暮、独倚门,诗中通过叙述这些细节意象构成了完整的社会破败的意境,全诗内容更加具有真实感。<br>  第四,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语言质朴,娓娓叙述。律诗一般说来是比较注重描写的,但这首诗很特别,诗中几乎没有描写的语言, 全是作者的叙述。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写诗不必特意苦心搜肠刮肚去找华词丽藻,质朴的语言也可以写出好诗来。<br>以上四点,是我读这首诗的粗浅体会。<br>二〇二二年三月二十日十时十分打完 1135字<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