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古诗成就的千年宝刹-寒山寺(江南行八)

雨巷

2009年3月28日下午,我们三点多结束了苏州古运河的游览,三点二十就开始游寒山寺了,一个小时后离开,在简单的参观了报恩寺后,就踏上了回上海的路,彻底结束这次江南行的所有行程。 游览寒山寺是我们此次江南行的最后一站——寒山寺是因为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成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张景区图告诉我们,现在的景区包括三部分:寒山寺景区、枫桥景区和大钟苑景区。<br> 枫桥位于寒山寺北,距寒山寺山门仅百步之遥,以其优美古朴的造型、独特的地理位置在苏州众多的古桥中独树一帜,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枫桥为石拱桥,青石所建,运河从桥下流过,在古桥下停有一艘有篷的船,仿千年前那艘载忧愁诗人的船。古老拱石桥经过千年的风风雨雨,桥体已斑驳,但仍坚固,每天迎接着来来往往的过客。 <div> 这就是枫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因为张继这首诗寒山寺火了上千年!</div> 距离枫桥不远,诗人张继的坐卧铜像在一个台子上,周围有一圈护栏。据说当年张继6次赶考未中,后路过这里写下这首《枫桥夜泊》第7次赶考终如愿,人因寺而中,寺因诗而名。为此每年假期学子来此祈祷者多多。 因为我们时间有限,就直奔寒山寺。穿过这个牌坊,即进入寒山寺景区。 相传唐时僧人寒山曾在该寺居住,故将寺名“妙利普明塔院”改名“寒山寺”。至今,寒拾殿中仍供奉着寒山、拾得佛像。 过了牌楼,一路上见寺外的黄色围墙上,与别的寺院就是不同,写满了各种诗。 寺外墙壁上的这首诗是景区的主题,画面中有寒霜、弯月、乌鸦、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更有声音烘托美景,可听到乌啼、钟声,画面有静有动,互为映衬。<br> 寒山寺全景图。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寒山寺山门前面的石拱圈古桥是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称照壁。山门两旁两棵古樟。 寒山寺位于苏州姑苏区,始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名僧寒山创建了寒山寺,一千多年悠悠而过,寒山寺香火绵延,唐代诗人张继的功劳不可灭,是《枫桥夜泊》成就了枫桥和寒山寺。这是寒山寺的空中拍摄图(网络图)。<br> 读过《枫桥夜泊》的人都知道,当时的寒山寺确实在姑苏城外,距今120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寒山寺已经不是在姑苏城外,而是在苏州市姑苏区的市中心。在一千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寒山寺,是1978年~2001年整修、新建过的。 这是寒山寺的游览示意图,今天我们的游览顺序正如图中红线所示,走了一个“8”字,依次游览了:照墙、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八角亭、寒山拾得、碑廊,最后出寺庙。 游完古城运河,下午三点一刻,我们来到寒山寺。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主要由大雄宝殿、钟楼、碑廊、藏经楼、寒拾殿、普明宝塔等建筑组成。 寒山寺被誉为中国的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寒山子等人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比比皆是。<br> 关于寒山寺,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一天,已经累得面黄肌瘦的弟弟来到了苏州城。一打听,人家告诉他说:有啊,是有个北方来的和尚,就在城外枫桥边的一座寺中修行,身材模样都与你差不多。弟弟一高兴,顺手摘下一朵大荷花图个吉利,然后直奔枫桥边去了。哥哥正在吃饭,听说弟弟来了,端着盛素斋的饭盒就跑了出来。兄弟相见,激动地抱在了一起,欢喜之情难以言表。此后,弟弟也留在了寺里。因哥哥法号寒山,寺名就叫“寒山寺”。弟弟也起了一个法名,叫拾得。<div><br></div> 进入寒山寺见到的第一道胜景就是寒山寺照墙,寒山寺照墙像一道屏障耸立山门之前,朝西临河而立,上置脊檐,饰有游龙,气势非凡,黄墙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铁划银钩,笔力雄峻,款署“东湖陶濬宣书”。<br> <div> 面对寒山寺的第一道胜景,当然要驻足观赏,摄影留念。还在小学的时候就能熟练的背诵《枫桥夜泊》,那时总以为是一座山上的寺庙,今天,我们终于来到了这座远近闻名的寒山寺,寺庙实际上是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div> 照壁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据说是浙江东湖名士陶浚宣所题,字体奇特,古朴苍劲,别有韵味。长期的文化积淀,使寒山寺成为一座辉煌的文化资源宝库。是全国十大重点寺庙之一、AAAA级国家旅游景区。 人说到苏州,如不到寒山寺,则不算苏州客。因为,寒山寺和苏州园林一样,都是姑苏的象征,苏州人的骄傲。寒山寺始建于公元502年的梁天监年间。<div><br></div> 其实“寒山寺”三字是由二人题写:"寒山"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题写,"寺"由清末书法家陶浚宣所题。传说寺院主持找祝题写时,祝要90两银子,主持只给了60两,于是他写了"寒山"两字后就罢手了。书法家陶浚宣一看机会来了,提出可以免费书写,但最后要题落款"陶浚宣书",主持应充,所以今天人们更多记住的是陶。 传说中的寒山、拾得分别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民间信众称寒山、拾得为“和合神”。道家眼里寒山、拾得是得道的仙人,寒山、拾得列入下八仙,民间传说为“和合二仙”。而后,清雍正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被官方确立为儒释道共同尊崇的和合圣人的地位,寒山、拾得成为中华民族的和合圣人,成为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br> 走过照墙,进入山门,来到前院,顿觉满目葱郁,清幽萧远,别一番洞天。 寺庙中的指示牌。 穿过山门、天王殿,来到了寒山寺大雄宝殿,大殿建筑雄伟,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div><br></div> 大殿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据角舒展,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鼎的正面铸着“一本正经”,背面有“百炼成钢”字样。<div><br></div> 释迦牟尼佛祖神殿前,心愿红丝带系满树上,随风飘动,象征着人们对一切美好的向往。 坐上安奉佛祖金身佛像,神态安详。大雄宝殿内高大的须弥座以汉白玉雕筑,座上安奉释迦牟尼金身佛像,慈悲的佛祖神态安详,慈眉善目,只要你置身于大殿,无论从哪个角度,你都能仰视到佛祖那洞穿人间世事的目光。 大殿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是由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移置于此。这些佛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似凶神恶煞,有的笑口常开,还有的闭目养神。红烛燃起,香火不断,烟雾缭绕,香气弥漫在寺庙之中。 在这个宏伟的殿堂里,全部都是用木头雕凿的500个尊者。里面的木雕活灵活现,有的佛像满脸笑容,有的佛像是在瞪着你一样,里面也看见了一些我们熟知的佛像:四大天王,唐僧,猪八戒等。 罗汉堂中间还有一尊观音铜像,那是日本宗教画院和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算是日本友人维护中日友好的见证。<br> 大殿旁有寒拾泉,相传拾得在此“缚峁以居”时挖的井。为纪念寒山拾得,后人称此井为”寒拾泉”。寺僧曾长期饮用这口古井的水,并用井水向过往路人施舍茶水。如今看到这口古井,就会追思当年寒山拾得来此的艰苦历史。寒拾泉遗迹,也已成为寒山寺祖师寒山拾得的文化遗踪。 出了大雄宝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寺,接着我们来到了普明宝塔,普明宝塔为供奉普明祖师舍利之塔,登上宝塔,东望古城,南观运河,北眺虎丘,西看狮子山,吴中美景几乎尽收眼底。 普明宝塔,是寒山寺里的“一寺标帜″;是塔院的主体建筑;是寒山寺的最高点。普明宝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四方五成,由须弥座台基丶塔身丶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2米。塔外四周塔檐悬挂108个风铃,阵风吹过铃声悦耳。 参天古树枝叶繁荗,护卫着佛塔,再展新姿的仿唐普明宝塔,腰檐斗拱雄大疏朗,将古代建筑艺术诠释得淋漓致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更增添了古刹的深邃与古朴。<div><br></div> “普明宝塔”里面第一层供奉着四面观音像,第二层据别人游玩过的说是四面佛像,不过我因为时间有限,而且游玩此地后就要回上海,一点都不能耽误,所以我就没有继续登塔,而是前往汉白玉石碑处拍摄。<div><br></div> 台基外四角,各立小青铜卧狮一座。 听说摸摸狮子腿可以招财进宝,摸屁股则是护佑平安!所以游览到此的游客几乎没有不摸的。 普明宝塔露台下泉水喷涌,如盛开的荷花,甚是好看,泉水清澈,洁净如冰,佛门胜地,让人肃然起敬。 池子里的锦鲤自由的游来游去的,煞是悠闲。 藏经楼居于大殿正前方,是寺庙的最后一个建筑,楼为二层,此楼建筑典雅方正,红漆雕栏,飞檐伸展,正是存放经卷的好地方。<div><br></div> 藏经楼,一楼是寒拾殿,二楼才是正式的藏经楼。<div><br></div> 有意思的是屋脊上还有唐僧五师徒取经的雕塑。细看雕塑栩栩如生,雕刻生动传神,师徒五人一字排开似向游客致敬问候。 一楼寒拾塑像:寒山、拾得二祖手持荷花与净瓶,取义“和平”。二祖师也称“和合二仙”,被传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神仙。正史中二祖却是诗僧,和释可朋都是一样的僧人,在寒山寺山门前的墙壁上,就有寒山子的“欲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的偈语。 据说和合二仙在寒山寺修成正果的,喝了和合泉可让家庭和睦融洽,宽容互敬,白头偕老。其实家庭的和睦与喝泉水有什么关系,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div><br></div> 这是在普明宝塔北对面的法堂。法堂坐北朝南,出檐甚大。堂前这是常乐池。池水环绕,池中锦鲤游戈,池水上凌空架露台,露台有桥与宝塔相通,现法堂作为寺内佛教图书馆。看飞檐上翘,如凌空展翅的大鹏飞向苍宇,如此华丽的建筑让人流连不舍<br> 位于藏经楼南侧的这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黄色),造型轻盈,轮廓优美,就是以“夜半钟声”名闻遐迩的钟楼。半夜敲钟的习俗起源于唐代,每日半夜子时这口巨钟的“嗡……嗡……”声飞向家家户户,千年不绝。<br> 出了钟楼,沿着这回廊就到了钟房。 这钟房是一间小轩,里面陈列四口形制各异的铜钟,左边三个旧钟为明清古物,都是从其他寺院移置而来的,右边一钟,高二点五米,外径一点六五米,重达五吨,是1986年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之际,由海外同胞捐铸。<br> 钟楼前游客们都要一睹千年古钟的风采,亲手摸摸古钟,感受千年历史的温度。 寒山寺中有一汉白玉雕砌的石栏围座,呈四方型,围座上安放一座紫铜大钟,钟上有寒山寺三个刻字。 寺中藏有多座古钟,每个钟上都有铭文,爱好者在细揣铭文的意思。寺中藏有多座古钟,每个钟上都有铭文,爱好者在细揣铭文的意思。 据说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只要闻钟声,便可“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所以每年除夕之夜,中外芸芸众生云集寒山寺,前来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来年平安。<div><br></div> 一串钟声,飘响千年,于是寒山寺的钟声,千百年来致使无数游人信士为之梦牵魂索。<br> 题咏无数,传承千载,于是寒山寺的题咏,千百年来吸引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敬仰观瞻。 千百年来,寒山寺一直生活在钟声的世界里,呼吸在诗的意蕴中。 汉白玉的石碑被汉白玉雕琢的龟驮在背上,石碑上刻着有关佛教的故事,周围是汉白玉的围栏,精美的雕塑,精湛的技艺,刻画细致入微,温润细腻,着实让人驻足不前。 诗中,“夜半钟声”,一声一声又一声,透过夜幕,逶迤地飘荡到了客船,也蔓延至诗人的心里,或许这水乡秋夜的清冷,包容了这位孤孑寂寥的落榜书生,诗人融于其中又想脱离其中,烘托出时空的永恒和无边的遐想。 试想,诗中的意境是否只存在于诗人一刹那间的意念之中?假若诗人当年没有落榜失意,假若诗人当年没有夜宿客船,而是宿在客栈,恐怕就写不出那种凄美的意境了。 现在步入寒山寺碑廊,碑廊里有着很多诗句,但大都是《枫桥夜泊》的不同版本。 像宋人王珪、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清代书法家俞樾、近现代绘画大师刘海粟、当代书法家启功,都曾经书写过该诗句。 此外还有名人的题词和其他的诗句:如岳飞题写的“三声马蹀阏氏血, 五伐旗枭克汗头”、邓石如落款的“出世劳尘世,传家宝旧书”。 唐代诗人张继,《全唐诗》只收《枫挢夜泊》一首,却使自己和寒山寺同列不朽! 《枫桥夜泊》一诗使寒山寺名扬天下,为寺、诗佛缘,也为增添苏州旅游亮点,2007年6月由10多名姑苏民间石匠艺人半个多月的精心凿刻的“华夏第一诗碑”的青石刻《枫桥夜泊》诗文大碑在寒山别院落户。 史料记载的是,清末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请已经八十六岁高龄的俞樾手书了诗碑。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是清代著名的朴学大师,以古文学、诸子学见长,有很多著作,合为《春在堂全集》。 古代匠人的智慧体现在不同的瓦当和木建筑上,让我们不由惊叹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建筑的瑰宝。 走出寒山寺,在普明塔的后面拍了一张全景图,明黄的墙,朱红色的塔身,塔尖高耸,整座塔富丽堂皇是寒山寺香火千年的象征。 因为我们的时间不能恋战,很快来到大门口,在终点门口立着一块大太湖石,名字叫做观音峰,这是一块很高的石头。而且千奇百怪特别像观音,所以名叫观音峰。 寺内这块稀有的太湖石巨型灵璧一一观音峰,堪称“姑苏之最”。此石高达7米,重约35吨。因玲珑剔透,琉璃娟秀,如观音临驾,故得名“观音峰”。 不知不觉游览已近尾声,在净化心灵的梵音中,我们踏出了寺院的出口,身后的钟声停了,渐渐地,余声也消失尽了,一切归于了平静。<div><br></div> <div> 我们现在已经走出了寒山寺,要去大钟苑看一看,寺院南侧山门遥远处正对一座位于汉白玉石台之上的三层六角形重檐亭阁,正面匾额上书写“梵音阁”三个大字,汉白玉基座和红木塔身交相辉映,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庄重肃穆。梵音阁是仿寒山寺内钟楼,也是借它的名声修建的一座巨型钟楼。</div> 在寒山寺正南面的钟楼,走近一看会让你大吃一惊,钟的上面有许许多多的,细细麻麻的经文。这就是大钟苑,钟楼里的煌煌大钟和那块高耸入云的镌刻着枫桥夜泊诗句的石碑,皆被写进了吉尼斯记录里面去了。 穿行在苔迹斑驳的青砖小路,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映入眼帘,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寒山寺大钟楼,是“夜半钟声”的来源之地。里面有一个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超级大钟。 这个就是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超级大钟,2008年铸成,总重108吨,高8.5米,钟面铭刻《大乘妙法莲花经》,被誉为“天下第一华佛钟”。 108吨重的如此巨钟,当然吸引游客的眼球了,据说撞一撞还能祛除一年中的108种烦恼,谁人到此还会吝惜那点儿小钱不撞一撞呢,这个主意真好!哈哈……<br> 梵音阁南侧是新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碑。诗碑高15.9米,重388.188吨,有“中华第一诗碑”的美誉。碑身正面镌刻的《枫桥夜泊》诗为清末书法家余樾手书。碑身背面镌刻有乾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289个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大的诗碑。<br> <div> 也许张继本人压根儿就没想到,江南水乡的一夜闲愁让他红了一千多年。 这是典型的相得益彰式连锁发酵:一诗三鸟,人,作品,背景地,自此声名鹊起,使一桥一寺常年吸引着追寻千古风情的中外游客,每年的进项该是丰厚的,岁赋也可观吧。这个落第书生做梦也绝想不到的。</div> 苏州人应该庆幸,张继来到了这里,凭着几句羁旅诗,平添了一张中国历史文化响当当的名片。身置烟波枫桥寒山寺,无须再言价值连城。而那年佩花骑马的状元,没人记得起。至于张继后来中第进士,那是天宝十二年的事儿了,却已经不重要了。一生一诗,足矣! 船已不是当年的船,水也不是当年的水,枫桥仍在,钟声仍不绝入耳,一座寺院,一首古诗仍在向我们讲述着久远的故事。寒山寺虽然不大,但绿树掩映、古意盎然。走在寒山寺里,总是能想起张继,想起他的《枫桥夜泊》。如果没有这首诗,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寒山寺,一首诗居然可以让一座寺庙流传至今,诗歌的魅力可真是神奇啊!<div><br></div> 带着那么多的留恋、带着那么多的感慨,我们登上了回程。突然远远的一座高塔映入眼帘:那是什么?是报恩寺塔!能去看看吗?我们正好路过那里,而且报恩寺不收门票的。好,我们去看看! 十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报恩寺。报恩寺塔巍峨壮观,风光无限。人说来姑苏古城,一定要登报恩古塔,揽苏州景胜,定有把酒临风,喜洋洋之感。 北寺塔(报恩寺),是东吴时期,孙权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恩而建的。报恩寺塔(又名北寺塔),位于苏州市内北部偏西报恩寺中。塔高9层(76米),占地1.3亩。古称通玄寺。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改为开元寺。该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 报恩寺不需要门票,但不能穿拖鞋进入,里面很大。古城区内的最高建筑,免费开放,安宁静好。 北寺塔的历史上几毁几建,原来是十一层。现在的北寺塔是经过金兵南下破坏之后于南宋绍兴年间重建的,塔高76米,八角九层,雄冠江南。 北塔报恩寺: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寺院,距今已有1700多年。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238—251年),唐初改称开元寺,后易名为报恩寺。 因为这里不收门票,这个季节游客也不多,所以我们很快就来到了院里,这里的一尊巨大的弥勒佛石雕像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大家纷纷驻足拍照。 我们的这位大脑袋队员,平时酷爱弥勒佛,他平时总说:我与弥勒佛有缘,无论在什么地方见到弥勒佛都兴奋异常,非得与佛一起合影拍照不可,这不又与大肚弥勒佛合影了吗。 受他的影响,其他队员也有被感染的,岳燕军老师也非要与弥勒佛合影,说是沾沾喜气,乐呵乐呵……<div> 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不能够去登塔,只在院里简单的转了转就急忙蹬车踏上了回上海的路程,以此彻底结束了我们此次江南行的全部行程,美好的江南再见!我肯定还会再来的……</div><div> 雨巷有诗云:</div><div> 页眉有山不见山,</div><div> 星火相继逐千年。</div><div> 诗人不知何处去,</div><div> 寺庙代代有余篇。</div><div> ——《绝句.游寒山寺》</div><div> 敬请关注下篇“郑州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