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展示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国歌纪念广场:占地2.7万平方米,圆形的开放式广场,远看如同一张唱片,广场上设有国歌纪念雕塑以及旗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国歌展示馆坐落在纪念广场西南侧,展馆以国歌故事为主线,以爱国主义为基调,以声音效果为重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5年初,电通公司从上海斜土路迁到原荆州路405号,就是如今的荆州路昆明路口的西北角,摄影棚也设在此处。《风云儿女》正是它迁入新址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风云儿女》是1935年由许幸之执导,田汉、夏衍编剧,袁牧之、王人美、谈瑛等人主演的一部抗战故事片,于1935年5月24日上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影片讲述了在抗战时期,只顾享乐的诗人辛白华最终因为挚友梁质夫的牺牲而投入抗战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田汉是左翼作家,“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在短短5天时间里,田汉迅速完成一出反映“九一八”事变的话剧,名为《乱钟》。随后介入电影创作,摄成9部左翼电影,《风云儿女》便是其中一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风云儿女》的创作团队当时都还年轻:田汉创作歌词时36岁,聂耳谱曲时23岁,夏衍35岁,司徒慧敏25岁,许幸之31岁,孙师毅31岁。他们是二三十岁人生的楷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聂耳是影坛、剧坛与乐坛三界游走的左翼文化人,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他最大的文化奉献还是在音乐方面,他当过电影的音乐导演,参与组织了音乐小组,与田汉合作推出了中国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24岁的短暂人生却才华横溢,谱写了30多首乐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5年2月,田汉创作了《风云儿女》剧本梗概,写下《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后不久被捕,孙师毅对歌词做了局部修改,聂耳热血沸腾,夜以继日谱写歌谱,后由‘七人合唱团’演唱,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义勇军进行曲》宣告诞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其成为国歌是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的。会议一致通过国歌暂用《义勇军进行曲》、国旗为五星红旗。1982年被正式定为国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是纸的故乡,但机制纸起步较晚。杨树浦路408号。前身为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上海机器造纸局。后几经易主,几度改名。解放前夕,名为天章造纸厂。1981年,天章厂与上海记录纸厂合并,改称天章记录纸厂,成为全国第一家和最大的生产仪表记录纸、电子打印纸的工厂。</b></p> 原黄浦码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前的黄浦码头,就是现在的秦皇岛路码头。这里原为滩涂。1910年间,日本南满洲铁道会社购下这块滩地,委托日本邮船会社建筑了码头仓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11年9月,南满洲铁道会社自己接管经营,并于1913年重新改建了原来十分简陋的码头。改建后的码头是方木造的固定码头,专门停靠北洋航线以及欧洲远洋航线船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码头后方建有仓库11座,可容杂货1.7万吨,露天堆场可堆存煤炭约4万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19年3月17日,首批留法勤工俭学89名学生中,湖南青年有43人;毛泽东前往码头,为他们送行,不到两年里,留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多达300余人,毛泽东多次在码头上目送他们启程西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世纪初,赴法勤工运动席卷全国。黄浦码头作为勤工俭学的主要出发地,见证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重要领导人从这里踏上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b></p> 沿路的工业遗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工业的输送带,车间的行车道轨依稀可见,利用斜度滑下去,省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毛麻仓库:始建于1920年,前身是德商瑞记洋行于1895年创办的瑞记纱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上海第一丝织厂,是当时全国生产真丝和人造丝的龙头企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简洁的红墙立面,凸显了上世纪20年代的技术特征和工业特色,是杨树浦路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前电话的传声是这样的,声音传不远,有杂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投射之框:由中国设计师袁烽设计,透过这里我们看见了对岸的东方明珠,这时导游告诉我们,在东方明珠上,有个230酒店,整个酒店只有一间房,住一晚28000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酒店是在第一、第二个大球体之间,悬空由三个直柱夹抱,离地面230米处高度的独立小球体内,有专业定制的“潜望镜”,360度饱览上海的城市美景细节。</b></p> 原上海船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树浦路540号的上海船厂,它前身是英商船厂和招商局机器造船厂,老船坞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船坞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00年,瑞镕船厂由德商瑞记洋行创办,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后改为英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英联总厂设在瑞镕船厂,成为当时国内拥有最多船坞的修船厂,解放后改名为上海船厂浦西分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国第三代极地破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升级改造在此完成交船离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用无框拼缝的安全玻璃护栏替代了传统的金属护栏,同时保留了坞门平台上的牛角形、圆柱形系缆桩,低矮的芒草围绕在周围,与浦江对岸的标志摩天楼组群形成了碧空之下的最美天际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树浦咖啡厅:是原上海船厂旧址,轮船招商局所办,咖啡厅三层楼高,江景尽收眼底,一楼仍保存着当年的老式发电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台交流发电机,是由日本大洋电机株式会社,在昭和42年12月制造。</b></p> 上海自来水厂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80年上海英商在英国伦敦成立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在黄浦江边建造自来水厂,由英国设计师哈特设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81年开工,两年后竣工。1883年6月29日,时任北洋通商务大臣的李鸿章拧开阀门开闸放水,宣布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正式建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日供水量为2270吨,可供15万人饮用。1929—1937年为公司大发展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仍由英商经营。1952年11月20日由上海市军管会征用,改名为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这么粗的水管,把长兴岛西北侧的青草沙优质的水,源源不断输入到杨浦自来水厂进行处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竖着的管子,是减压阀,通过它来调节与控制管路压力,水厂每天会不定时在这里泄水,据说运气好的话能看到“飞流直下”,好像“小瀑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杨树浦水厂目前主要承担上海城北地区杨浦、虹口、普陀、静安、宝山等5个区域以及浦东部分地区约300万市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用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大家伙也是为了保护水厂而建,黄浦江上船只来往频繁,没准那个冒失鬼会没头没脑的撞上来,这样水厂损失可大了,所以用这个水泥旮瘩顶一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外行看杨树浦水厂,印象最深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是这个具有140年历史的中国最早自来水厂,现在仍然在服役,为上海将近200万人口供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是水厂的建筑如同一座中古时代的英国城堡,尤其是那些装饰性元素,使这座建筑成了工业厂房中的异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厂栈桥,采用钢木结构,栈桥悬浮于水面上,是水厂拦污设施的一部分。栈桥以“舟桥”为设计理念,呈现船型的结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桥上行进的过程中,仿佛在甲板上穿行,同时感受到黄浦江景致与水厂历史风貌。</b></p> 雨水花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一座灰墙红瓦、系英式乡村别墅风格的二层楼洋房,建于1918年,是当年英国大班休息办公的。(杨树浦纱厂老板住宅),建筑整体造型精美,装饰、线脚细致,室内彩色玻璃、壁炉、门窗、楼梯等细部较多且保存完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本这里只是一片容易积水的雨水洼地,设计人员因地制宜,在原雨水洼地上建造雨水循环系统,把这里打造成了一个“小而美”的城市雨水花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外之物:选择从天而降的雨滴造型,安静、纯粹,从自然的状态中抽离出来。作品的颜色采用荧光材料,晚上长长的激光射线让人感受到雨滴造型从天而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雨水花园驿站:用钢结构廊桥,凉亭和景观栈桥,形成别具原生野趣和工业特色的景观环境,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工业历史的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结束了今天的杨浦滨江游览,我们在原毛条厂,现改建为大型商务楼里午餐,最后哥哥抢着买了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