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抗疫宅家也是战斗,除了积极参加小区志愿者工作以外,就是老老实实宅家少出门,别给政府添乱。</p><p class="ql-block"> 清理杂物和书橱倒成自己的主要任务。反正动静结合,可以预防老年痴呆。</p><p class="ql-block"> 我的书橱书柜各一相向而立,新旧参半,一个朝西,一个向东。高大上的新书大部分是女儿外孙女留在我这里的,充满青春和童趣;低粗破的旧书基本上是我的,经过几次搬场装修所剩无几,大多属于老掉牙的古董级。</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只能算大兴的读书人,以前看书属于泛读一类,广而不深,精读名著屈指可数,归属僵化落伍之类。</p><p class="ql-block"> 现在随大流混迹于老年手机一族,我的老破旧书倒成了自己人生打卡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家的书橱以工具书和旧图书为主。摆设的少,实用的多;绝大多数属随便翻翻,少数是精读细嚼的。实用是坚守的基调,刚需是进柜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 儿时对书的记忆是父亲给我买的那套《十万个为什么》,可惜的是在我上山下乡去崇明农场时被家人当废品给卖了,最懊悔的是那套书中夹着的那些文革邮票(包括《毛主席去安源》、《全国山河一片红》和八个样板戏)一起出送了。这套《十万个为什么》是后来买的。</p> <p class="ql-block"> 这些书当年在上海滩是很热门的,我是托一位在新华书店的朋友买来的,售价分别是1元3角5分和1元7角,后来几次搬场都没舍得处理到,当年还常翻翻,后来早就打入冷宫。</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少年时被我翻得稀烂的科普启蒙书,至今仍不舍得丟弃。</p> <p class="ql-block"> 围棋和象棋曾是我少年时的爱好,这些书曾助我奋战棋局获取激情。</p> <p class="ql-block"> 曾经以价廉物美热销上海滩的《五角丛书》,也是我当年爱读的热门书,很适合我们这些三角猫读者口味的,现仍然躲藏在书橱的角落头。</p> <p class="ql-block"> 这本89版的《辞海》是用家里原有79版的《辞海》在新华书店换购的,从此就没有更新的计划,由于网上百度等搜索多如牛毛,让《辞海》也渐行渐远,在书橱里成了摆设。</p> <p class="ql-block">从18岁知青下乡开始做大学梦,</p> <p class="ql-block"> 32岁那年终于圆梦,这是伴随自己苦读的部分破书。</p> <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旅游攻略也是自己旅梦的收藏。十年来,我的足迹抵达天山南北,世界屋脊,跨过长江黄河,登上万里长城,南至天涯海角,飞出国门,领教过大洋彼岸西半球的12小时时差的不适和除夕春节在南半球35度高温的异国风情。</p><p class="ql-block"> 因此, 领略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p> <p class="ql-block"> 整理老旧藏书深感人生如梦,圆梦像风又像雨;抗疫宅家更感人生的渺小,知足常乐才能拥抱美好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