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肥城市桃都中学 康慧文</p> <p class="ql-block"> 开启《语文课程的根与本》,那句“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语言运用’中得到生命、情感和心灵的建构”震撼着我的心灵,吸引着我静静地读,细细地品,每一章节都渗透着学生思维灵动、智慧生长的引导,这不就是语文课堂上最真、最美的风景吗?</p><p class="ql-block"> 曹明海老师的这本专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立足学生的发展,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标举“立德树人”“守正创新”的教育理想和追求。文章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层探讨,开拓和建构当代语文教学观的思想高地;注重生命与心灵的建构,明确提出语文的根本任务就是唤醒学生的情感、心智、价值感和创造力;强调在大胆的创新探索中实现语文教育理念与智慧、语文课程理论与方法、教学思路与秩序的新建沟;指导我们要侧重教材文本的挖掘,要加强各类文体品类特征的审识和分析,搞好文体教学。曹老师高屋建瓴,读罢我们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一、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体性</p><p class="ql-block"> 对语文课程根与本的透视,主要着眼于把握“语言建构”的主体生命,把握“语言运用”的主体心灵,从而实现语用与生命同构的“人气课堂”,追寻语文“内在的丰富和诗意”,感受热的、勃勃的、悦动的生命气息,探究人情、人味、人性、人品、人的命运与性格、人的思想与灵魂,实现语用与生命同构融注。</p><p class="ql-block"> 阅读中我边读边思考,脑海中呈现出好多教学片段,忽然有了新的感悟,进一步领会到了其中的要旨。《武陵春》可以说古诗文韵味十足,也是课堂之精品,现在回忆起来我应该还原诗中的意象,用自己的已知帮助学生走出“无知”,从而进入艺术的殿堂。可以吟唱《武陵春》,让同学们用最简短的语言捕捉这首词的感觉,或悲伤或惆怅。进而引导学生探寻易安之愁缘自何处?引导学生到诗歌深处漫溯,寻找她拥有这种情怀的曾经,“常记溪亭日暮”“奴面不如花面好”“薄汗轻衣透”让学生感知早期李清照的性格和感情。这样一位热爱生活,无忧无虑的少女为何发生了改变呢?通过还原过去,让学生体会诗句中传达出的情,此时让学生再读“物是人非事事休”,学生们自然情寓于中。老师通过这样的设计也自然用自己的已知帮助学生解答了“无知”,同时探寻了人的命运与性格、人的思想与灵魂,实现了情感教育、生命教育,道出语文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二、 守住语文教学之本</p><p class="ql-block"> 教材文本是教学之本,我们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立足于教材文本基础之上,根植于教材文本的世界,语文课才能有血有肉、实实在在。我们只有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资源,才能让学生贴近教材文本,与教材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的世界,领略教材文本世界内部构成的绚丽风光,切实深入地“教教材”,真正打开教材文本的构成本体世界,引导学生领略语文的美,体味语文的奥妙。“教教材”关键在于把握教材文本的“多层次结构”。由语音、语段、句群到篇章结构的“形式层”,到人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等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生活图像和空间的再现层,进而到教材所负载的情感与思想、灵魂与生命的“表现层”。根据教材文本的多层次结构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 根据多层次结构确定教学内容,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解决呢,我在各种公开课中搜寻着答案。崔艳辉老师的《行路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改一改品心境,停杯投箸不能食改为“难以食”能行吗?同桌稍作交流从“不”和“难”两个字具体品味,领悟其妙处。学生领悟了“不”和“难”的精妙之后,老师接着追问,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如此之难?补充李白进宫后的生活,公主引荐、韩林供奉、御手调羹、贵妃捧砚,这么奢华的生活,为什么还是难过悲伤呢?本环节在学生读透的前提下,教师跳出文本谈论诗人的思想,从而使这种解读更深入,让学生更能领悟李白的难,难在何处。顾群老师的《木兰诗》在读其诗知道奇事,读其诗品其人的基础上,设计了读其诗颂木兰这一环节,让学生补充木兰你是位好姑娘。这个时候安排学生跳出文本,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的深入认识。陈先锋老师的《曹刿论战》文学味十足,“必以分人”“民弗从也”陈老师抓住人和民两个字解读,利用古文字的象形义入手,让学生们认识到人与民的本质区别,接着引用《左传》和孟子的名言解读,让学生们既有表层认识又有深入理解,用文学解读文学到达了一定境界。”</p><p class="ql-block"> 教材文本的“多层次结构”可以扩大学生们的生活视野,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 ,当解读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与文本展开心灵与心灵、思想与思想、智慧与智慧的“对话”的时候,我们就能从幽暗晦昧的疑雾中步入豁亮显达的境地,我们的精神就能感受到一种满足与快意。我个人认为文学解读意味着自由,它总是引导感情自觉地投入, 鼓励心灵自由地飞翔。就像陈先锋老师的课堂,是一种自然,是一种平等参与、平等对话。以上老师的解读都是入乎其内在“教教材”,对文本深入剖析之后,或者说慢慢渗透文本,跳出来出乎其外的,达到了一种“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我”的一种境界。</p> <p class="ql-block">三、探寻语文教学的新境域</p><p class="ql-block"> “陶冶性”语文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又能陶养学生的性情和人格,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于漪老师在扬弃和开拓中逐步形成了以“人的完整性构建”为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具有求实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的语文教育观;“大道之简”的简约语文。语文专家们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在丰富的课堂实践和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新的理论方法、思维方式与认识视角去发现语文教育的意义,探索实现语文教育理念与智慧、语文课程理论与方法、语文教学思路与秩序的新建构。对比传统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才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的,是对学生生命的引领、智慧的拔节。读着读着,我眼前不由得浮现出叶生陶先生曾经勾勒的语文教育的美好蓝图: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享受学习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读罢《语文课程的根与本》,我深刻认识到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要进行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自我提升。我将在属于自己的教育原野里,立足课堂,辛勤耕耘,承载着希望,去超越心中的梦想,让课堂文化之蕾次第绽放!</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康慧文,张政栋特级教师工作坊成员。泰安市优质课一等奖,泰安市教坛英才,泰安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肥城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从教二十三年,上下求索不断丰盈自我,用自己始终如一的教育情怀,助力学生远航。回顾昨天,思考明天,我将用自己的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素养的智慧型教师,为学生发展提供有效指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