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p> <p>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p><p>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p> <p>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疫情期间,在相关封闭的时空里,沉下心来参加山东省中小学传统文化培训活动,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书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学思结合、读写结合、知行结合,可以说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不负春光。</p><p><br></p> <p>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颜炳罡教授为我们讲述的“四书与立德树人的关系”。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颜教授所讲:“经,常也,常道也,即根本原则,亘古不变、亘古皆准之思想,圣人所说的常理、常道,即为圣经。”“四书”——论证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浩然之气构筑了民族的精神脊梁;增强了中国人做人的底气、骨气、志气;居仁由义,安顿人的精神家园。最后,颜教授号召老师们读“四书”,遇见一个全新得自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育人先育己,我可以从传统文化当中汲取知识,厚植爱国情怀,明礼知止。我们要走进经典,研读经典,心怀敬畏,发慈悲心,发敬畏心,反求诸己,加强自身修养,做好光明俊伟、百折不回的“小我”;同时,身体力行,格物致知,知止而定,思贤慕圣,心怀国家成长为“大我”,共同为民族文化的弘扬尽己之力。</p> <p>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第二位讲座的嘉宾是来自潍坊市坊子区的王瑞荣老师,她的讲座题目是《小学传统文化教学区域实施》。王老师从政策文件、保障实施,课堂教学、教材落实,学科融合、有力补充,多种活动、有效促进四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地介绍了潍坊市坊子区在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的优秀做法,特别是与语文阅读教学,书法教学、音体美等学科的融合,从一幅幅传承传统文化照片,同学们飞花诗社的精彩飞花展示,老师们精美的《诗经》吟唱视频中,从师生们一举一动中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王老师的分享中,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区域实施传统文化的扎实有效。</p><p> 让我最有共鸣的是王老师讲述自己奶奶的故事,孝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忠厚传家,慈孝至上。“百善孝为先”,让一个家庭和睦,也彰显一个国家的文明。</p> <p>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池玉玺老师的《汉字常识与传统文化教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现场教授演示,从说“文”解“字”、象形之物、指事强调、会和表意、形声相益、同音假借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汉字的由来、演变知识,纠正了一些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片面错误的认知。别开生面,受益匪浅。相信通过本次的讲座,老师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更加注重文字使用的规范性。</p> <p> 学而不用作终觉浅,格物致知须躬行。作为一名小学的传统文化教师,通过两天的培训学习,在今后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我也有一些收获及思考:</p><p>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系统设置和落实</p><p> 在研透上级关于传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基础上,加强课程顶层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彻底解决教学内容零散、零碎、教学行为随意化的现象。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动力。</p><p>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p><p> 通过读书、外出学习、参加培训,为语文老师搭建学习的平台;另外,为老师们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组织各种赛评,激发老师们学习传统问的热情和内动力。建议省传统文化培训创建的团队、群组,永久保留,并建立“导师引领机制”:导师定期分享传统文化的经验心得、专著等,在受训老师中的学校建立传统文化联络点,定期对受训学院做理论引领,学员可自主跟导师联系进行实践指导。</p><p>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p><p> 王瑞荣老师的报告,启发了我:社团搭台,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走进课堂。在学校原有社团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开设学生喜欢又实用的社团课程,真正让培训内容落地。</p><p> 同时,在文化传承中注意资料的收集与留存。学生毕业后再来到学校校史馆看到自己的表演资料时,美好的回忆既能增强爱校尊师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条途径。</p><p> 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p><p> 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一言一行、说话做事,都含有传统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教育除了要强调诵读经典,体味经典以外,必须强调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之中,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观察中,激活平时所学习的知识,让传统文化知识日常化和生活化。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是炎黄子孙,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并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p><p> 五、家校互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p><p>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传统文化教育着力点不仅在文本解读,而且体现在文化认同上,也就是要努力从字词句篇的学习中,寻找到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并借此认识自己,认识民族,了解民族的过往,思考自己的将来。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家校合育,在王瑞荣老师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飞花令中家长们的身影,看到了家长的参与喜悦,形成了家校共育的合力。活动搭台,亲子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育人的大环境。</p><p><br></p><p><br></p> <p>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格养成的教育。立德树人,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学以成人。教师不仅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实践者。让我们一起研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感沐传统文化深厚底蕴,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