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 景 生 情 忆 往 事

唐国众

<p class="ql-block">  这几天,我和妻子连续几天都在带孙子。在一次给孙子穿衣服时,他用稚嫩的小手,轻轻地拨动着我已经有些稀疏了的头发,奶声奶气地问:“爷爷,你咋这多白头发呀”?我告诉他“爷爷年龄大了,白头发就多了”。接着他又问:“那为啥呀”?“因为爷爷老了呗”,我认真地回答他。他还问:“老了头发就白吗”?我略带敷衍地“嗯”了一声,他就不再问了。</p><p class="ql-block"> 一边陪孙子玩,一边也在刻意地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年龄。虽然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可面对这一现实,思想上却仍然缺少应有的“认识”。甚至,也没有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就是老年人行列的一员了。倒是孙子这几句连续的问,才使我猛然醒来,方觉时间的无情。</p><p class="ql-block"> 带孙子,也会带来许多乐趣。那乐趣,有时候会让你觉得“出乎意料”;有时候会让你感到“触不及防”;有时候还会让你“无言以对”......是啊,这就是属于他这个年龄的孩童本真的自然反应。他快乐着,我也享受着。</p><p class="ql-block"> 有时,看着孙子快乐玩耍的身影,不由得就会想起儿子小时候的点点滴滴。而当这种思绪继续“漫延”,便会瞬间穿越时空,回到数十年前自己的童年。那一幕幕儿时的往事,依旧历历在目,且依然还是那样的清晰。</p><p class="ql-block"> 这不,就在 3月20日那天上午,我独自在家看央视综艺频道《回声嘹亮》节目。年界78岁已是满头银发的虹云,作为陈铎的嘉宾再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同时,88岁高龄的著名朗诵艺术家殷之光,也来到了节目的现场,她(他)们分别与陈铎配合表演了精彩的朗诵节目。看到她(他)们的联袂表演,我也是被深深地感动着,振奋着。表演朗诵节目于她们而言,那是一种激情的表达,而对于我确是一次十分难得的精神享受。</p><p class="ql-block"> 我对播音朗诵界这几位著名的老艺术家都特别欣赏,尤其是虹云的那种甜美且又独具魅力的声音,更是让我喜爱有佳。这还要追溯到四十六七年前,那时,我就特别喜欢听虹云播的节目。</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1975或1976年,比现在的时间再稍后一些,一个挖野菜季节的早晨,那天天空格外晴朗。我与伙伴们到“团山根”和“果树趟子”那一带去挖野菜。在太阳从“对面山”的山梁上升起后不久,我和小伙伴们就开始返程往家走了。在行至通往“洋槐沟”去“对面山”那条小路与“死孩沟”交叉处的“坝墙子”那里时,从不到一公里远处的公社广播站大喇叭里传来了,正在转播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那天的女主播就是著名播音员虹云,由于特别喜欢听她的声音,所以,每当听到她播音时我都会特别的专注。那时候,在农村听新闻广播,几乎就是了解外面世界信息的唯一来源。所以,对新闻播音员的声音特点慢慢地就都熟悉了。我喜欢的播音员还有夏青、葛兰、方明、雅坤、铁成、林如等。那天虹云播的内容有一句,至今,我都还十分清晰地记得:“社队企业一定要办,办了就要管,办了不管也不对......”(根据内容推测,这大概应该是一篇时评性的文章)。由于那时农村还没有电视,只能是闻其声而不见其人。</p><p class="ql-block"> 直到1983年盛夏的一天晚上,我在部队驻地牡丹江市空军某部连队俱乐部,看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纪录片里的两位解说一位是陈铎,另一位正是虹云。这是第一次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位让我仰慕已久的著名播音艺术家虹云的容颜,那时,她还不满40岁。心想,喜欢她的播音多年,这回终于在电视上看到了她举止文雅的仪态。</p><p class="ql-block"> 1984年初春,那时我正在沈阳上学。有一天晚上,我和战友同学们一起在学员队俱乐部看电视,恰好那天央视一套节目正在播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征集揭晓专题晚会,晚会依然由陈铎和虹云两位著名播音员主持。这也是我第二次在电视上见到虹云,我特别欣赏她充满激情且又具有磁性般的声音。在数千份应征歌词中,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创作员胡宏伟创作的歌词脱颖而出,后来我们所听到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主题歌“长江之歌”的歌词,就是在那天晚上诞生的。可是,至今我都没明白,纪录片《话说长江》是头一年的夏天播出的,都过去这么长的时间了,怎么才征集主题歌歌词呢。</p><p class="ql-block"> 其实,对此已没有再探究的必要了。不管怎样,这都早已成为了过去,所有过去了的事情,都已成为了今天的历史。追忆过去事物的美好,既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亦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愿我们都能够以美好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天太阳的升起,更愿所有的美好伴随着你我他们都平平安安岁岁年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