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 一件事 一座城——东平湖街第一小学抗疫故事

东平湖一小 宣

核酸检测还在继续,温暖的故事还在发生……<br> 时间:2022年3月28日,地点:西湖社区,天气:很大很大的风。<br> 如果不用闹钟,估计在这个点我们也醒了,时间是4:30。几轮核酸检测下来,大家已经习惯在这个时间起床,习惯出门和归家有星星和月亮陪伴。<br> 因为园区封闭需要绕道,我走了十几分钟才到地下停车场,然后在冷清的街道上奔向目的地——西湖社区。路上鲜有车辆,和时间没有关系,静止是城市目前最好的状态。路上,手机一直在响,不用看也知道,那是我们工作群里大家发来的出门视频和互相加油打气的微信。 到社区门口,很巧碰到了也刚刚到的卜姐。卜姐和爱人都是志愿者,家里扔下了每天自己上网课的孩子和一个年迈的婆婆…… 五点半,大家一起吃早饭。一个鸡蛋、一个包子、一块油炸糕、一瓶热豆浆……我们吃着、聊着、笑着说缺了点咸菜。 吃过饭后,大家一起贴试管的条码,互相穿防护服,准备上岗。穿上隔离服后,家里的一切就都与我们无关了,我们眼里只有试管、手机和居民。 今天我们工作在户外,因为反光,有的时候会影响到扫码的速度,索性,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神器。就是它。别看它颜值不高,但作用是相当大!有了它,手机不反光,扫码速度明显提升。来做核酸的居民都把手机放在里面,最初是疑惑,用过之后都啧啧称赞:“这神器谁做的?”“这招不错啊!”“你们可真能研究啊!”那是,教师队伍都是人才! “大夫,封管!”“告诉大夫,你是第十个人!”“拿着这个试管给大夫,说你是新管的第一个人!”“一会儿你先做,然后才是孩子,顺序别错了!”这大风天,没个好嗓门的话还真不适合在户外扫码工作。而好嗓门还真是老师的最基本素质。更可爱的是来现场做核酸的居民,看新管的第一人拿了试管给大夫,一直在追问我们为什么不给他试管。更有意思的是一个大哥,满头大汗地跑回来:“你们刚才让我告诉大夫我是第十个人,我忘说了……”一丝不苟的我们,积极配合的居民,这场战“疫”怎么能不胜? 吃过午饭,检测继续。下午的风更大了。我们的面屏几次被风掀翻,发给居民的检测证明小贴也被大风吹散了。但每一次都有居民为我们捡起被风吹散的物品,大家一起跟风追东西、弯腰捡东西的瞬间真得很温暖。这样大的风,多亏有了身上的防护服,才能让我们一直坚定地站在风里,身体不动摇,意志不动摇。消毒洗手液抹在手套上,风一吹也凉飕飕的。“太凉了!”我们说。一位大爷问:“今天也不冷啊,你们那是啥啊?冰啊?”此刻,请允许我们笑三秒钟再继续工作。 计划在下午两点半结束今天的检测工作,但因为社区居民较多,没有在计划内完成任务。点位最正能量的关姐“日常教育”上线:“多干一会儿,少干一会儿能咋的?这疫情期间,大家都得有奉献精神,没事,我来!”我问她关姐你的活干完没?骄傲的小神情又浮现在关姐脸上:“差不多了!我昨个整到半夜十一点。这天天上岗,就得自个找时间整啊!”关姐是学校的人事干事,在疫情防控期间,增援核酸检测次次不落,人事各类报表也都没耽误…… 因为玉带明苑点位居民较多,需要临时增加点位。何姐5:30从海逸诗阁D区点位忙完后,没吃晚饭就匆匆赶往玉带明苑继续增援,和卜姐、崔蕾、晴宇一直忙到晚上七点。这是一位需要增援核酸检测,还需要上直播课的英语老师。 最后讲仲鑫博,以前讲过的学校里那个乖巧的小弟弟。我说等我送完卜姐她们正好回来接你,给你带回家。他说不用了,送完管自己走回家。我说你咋去送管,他说走着去……看着鑫博夜幕下坚定的步伐,很是为这个在疫情下长大了的小弟弟感动。我折回玉带明苑小岗亭,大声且骄傲地跟社区的人说:“大哥给我们留门,还有一个老师要回来换衣服。” 一直连接我们这几个点位的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学校的“陆主任”,疫情下的“陆转运”。自疫情出现起来,陆野从核酸检测岗位到转运岗位,无论在做什么,都零差错、零失误。点位上的大家都盼着“陆转运”来取管,把试管交给这样一个身材魁梧的转运,很有安全感。除了陆野,学校里的男老师已经全员出动,都有了一个新名字叫“转运”。什么林大转运、宋转运、刘转运……我们中午吃饭时候还说呢,疫情过后,干过“转运”的都能“转运”。 一个点位一天的故事,能代表我们东平湖每个点位每天的故事。<br> 谨以此讲述,献给能听懂的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教师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