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读过《西藏生死书》和《相约星期二》之后,也许是宇宙的吸引力法则在发挥作用,接下来,我又读了《最后的演讲》,作者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教授兰迪-鲍旭,《另一种选择》,作者是雪莉-桑德伯格,她还有一本经典《向前一步》,然后是克里斯汀-卡尔森的《敞开破碎的心》(英文版《heart-broken ope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的演讲》的作者是男性,不幸得了癌症,他后来做了一次演讲,声誉远播。我读这本关于生死的书的时候,被其中的细节所感动。他和妻子跳舞,妻子知道他要离开人间,这个感受就非常震撼,当事人和读者完全不一样。他的妻子在他的耳边对他说:“我不想你离开我,我不要你离开我。”我读到这个地方就哽咽了。兰迪是大学教授,《最后的演讲》多有动人的哲学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莉-桑德伯格是商业领域的干才、杰出领导人。《向前一步》是讲职场如何进取的,值得职场女性阅读。而《另一种选择》则是讲生命的意志力的,副标题:直面逆境、培养复原力、重拾快乐概括了这本经典作品的主题。她和她爱人在海边度假,临近黄昏,她爱人说要回房间,就先回去了。等雪梨回来,发现爱人不在房间,而是接到医院电话,说她爱人在健身房锻炼的时候,心脏突然不舒服,然后就去世了。她来不及和他说最后一句话,生死之间一片茫茫。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改变了雪莉的人生。她从痛苦中走出来依靠的就是生命自身的复原力。所以,你读《另一种选择》,就是在不断领会复原力的迷人魅力。如果说,一个读者读了《另一种选择》依然没有找到解决生命问题的答案,那么,这个责任不在作品,而在于读者没有真正理解复原力。《另一种选择》需要的是读者把复原力的三个核心概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如果你刚刚入世,还没有经历多少困难和阻挡,那得祝福你,你可以秉持复原力的法则,迎接一切命运的安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里斯汀-卡尔森是理查德-卡尔森的妻子。理查德-卡尔森有经典作品《别为小事抓狂》《无论如何,都要快乐》等, 他的书占据了我书架最为显著的部分,《别为小事抓狂》也是我送给朋友最多的书之一,让人以为我是他的作品的经销商。近十年来,给我生命深刻影响的作者之一就是理查德-卡尔森。卡尔森坐飞机去纽约,心脏突然发病而去世。这个消息传到克里斯汀耳朵的时候,她正在加州开车回家的路上。她不敢相信这个事实,犹如晴天霹雳。她到底是理查德的爱人,在她的作品《敞开破碎的心》中,充满感情地记述了自己走出来悲伤的心路历程。她谈到臣服:surrender was both a process and path。臣服是经历,是过程,也是一条生命的道路。她谈到自己在失去理查德-卡尔森的最初的夜晚,连睡觉的被子摸上去都是冷的。她常常靠在床边,整夜未眠。她意识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realized I needed to let grief in.I needed to surrender grief would lead me and I move through it,no matter what it brought.There was no escape route as an optio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论怎样,没有退路这条道路可以选择。应该接受悲伤,应该让悲伤引领我,让我经历悲伤,而不是溃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甚至发现悲伤是一段旅程:Grief is a journey.It is a winding road along a coastline that takes you up to the edge of a cliff.It is a birth canal with thousands of pounds of pressure squeezing you from the inside。悲伤是悬崖上的风,是挤压你生命的重力,是窒息你的呼吸的事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莉-桑德伯格和克里斯汀-卡尔森的作品,都有一种女性生命高贵的品质:要强,要更加坚定地活着。重拾快乐,重建生命这样的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种彻底突破困境的觉醒,需要一种期待未来新的生活的信念,需要一种对于亡灵的真诚回应。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悲伤者自己切实的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后来还读过一本《奇想之年》,也是讲生死的经典作品。两个老年人在餐桌前吃饭,突然间老先生就不行了。E.B.怀特说“生活来得这么难,却去得这么容易"。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琼-狄迪恩,这本《奇想之年》被推崇为“伤恸文学的经典之作”。我喜欢这本经典作品的朴素真诚,喜欢琼-狄迪恩在记述门口拖鞋声音的惊恸细节。生命因为所有的这些往事,而变成了一幅我们愿意展开的画卷。这是我们热爱生活的理由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E.B.怀特说"人们应当向死而生,这样才能一早诚实起来"。多读一些关于生死的经典作品,生死相依,而不是天地两茫茫。所有的挂念和重新努力,都是生命不分彼此的珍重音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