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两年,多了一个新节日“花朝节”,很多人也许会认为,它是官方为宣传汉文化搞的一个活动而已。其实,不然,它是真正属于汉民族的一个地道的民间节日,犹如中秋和元宵等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花朝节,是指中国百花的生日,简称花朝,也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汉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中国是花的国度。它的由来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至于“花神”,相传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传说她善于种花养花,被后人尊为“花神”,并把花朝节附会成她的节日。“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p><p class="ql-block">”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张正见花朝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对于花朝节的歌咏,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是很多的。 花朝风俗,各地不一。东北是要为花神设置神位,用素馔祭之。开封是举行民间的“扑蝶会”,优胜者可获大奖,《诚斋诗话》载:“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关于花朝节的记载,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书亦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4]</p><p class="ql-block">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人蔡云的这首《咏花朝》就是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吴自枚在《梦粱录》中对当时杭州一带的花朝节盛况作了更为详细的描述:花朝节这天,人们除了要游玩赏花、扑蝶挑菜、官府出郊劝农之外,这天还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明代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到了清代,花朝节又有“赏红”之俗,有诗云:“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正是此俗的写实。</p> <p class="ql-block">祝神庙会</p><p class="ql-block">传说花神专管植物的春长夏养,所以,祀奉她的就不仅仅限于花农了,还包括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长江三角洲一带多有花神庙,旧时吴越花农家还常供奉着花神的塑像。二月初二花神生辰,许多地方,不少农人都要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以祝神禧,东北一带还讲究用素馔来供奉。有的地方还要演戏娱神,通常是由十二伶优分扮每年十二月的各月花神故事。由朱熹的诗,也可以看出人们对花神的感情。人们纷至沓来,就此形成庙会。这天夜里,要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以延伸娱神活动。</p><p class="ql-block">游春扑蝶</p><p class="ql-block">古时,每逢花朝,文人雅士邀三五知己,赏花之余,饮酒作乐,互相唱和,高吟竟日。纵观二三月间的传统佳节会发现,这一时期会有一系列游春的节日——春节拉开了迎春的序幕,花朝节前后构成游春的高潮。撰有名剧《桃花扇》的孔尚任,也曾写有竹枝词形容花朝踏青归来的盛况:“千里仙乡变醉乡,参差城阙掩斜阳。雕鞍绣辔争门入,带得红尘扑鼻香。” 宋时开封一带的花朝曾流行“扑蝶会”,是当时民间颇有趣味的游艺活动。</p><p class="ql-block">种花挑菜</p><p class="ql-block">这一天,各地还有栽花种树的习俗,有点植树节的味道了;挑菜,就是挖野菜——白蒿、荠菜正是鲜嫩的时候。“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民间传说,唐太宗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p><p class="ql-block">晒种祈丰</p><p class="ql-block">花朝吉日,正值芳菲酝酿之际,家家摊晒各类种子,据说要凑其“百样种子”,以祈丰收。预卜的方法很简单:是日忌雨,晴则带来百物丰熟的吉兆。</p><p class="ql-block">制作花糕</p><p class="ql-block">唐代的节日文化与饮食文化都十分发达。据传武则天嗜花,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这种糕有着花瓣的馥郁和谷物的芬芳,很快就上行下效,宫廷坊上一时分外流行。嗜花成癖的武则天在自己执政期间(公元690-705年),每到花朝节这一天,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花糕赏赐给群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踏青</p><p class="ql-block">以春分(二月出头)为踏青的开始;十五为高潮;到清明为尾声。立春,大气回暖,有春的气象但花草并未发芽;春分,草芽等草菜类开始生长;花朝,百花开始发芽;上巳,花开到成熟期;清明,树花都以发展成熟万物清明桃红柳绿。</p><p class="ql-block">郊外赏花和花市</p><p class="ql-block">(男女出游。赏花游春)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有的花农植花栽花插花载盆景,花市各色的花品,逛花市。唐宋时期好雅集,贵族士人郊游雅宴,于花下设行障坐席,女子游春野步,遇名花则设席藉草,以红裙递相插挂,以为宴幄,于亭边流水边烹茶对吟,传花令,抽花签,斗草,写诗,赏花,饮酒赋诗,观看歌舞,欢声笑语,持续不断,落花满天飞,拂了一身还满,醉倒于花下,甚是风雅。日本也有花朝节,樱花会,其风雅即如同唐宋,贵族于樱花下行雅,后来民间每个家庭带着家人于花下饮宴歌舞,不醉不归。</p> <p class="ql-block">赏红·又名护花</p><p class="ql-block">(赏花;女孩贴红纸红线或五彩纸,绸带在花枝上,即献给花神的礼物来装扮花神,凭自己的喜好装饰花树打扮的越漂亮者为魁,边祈福,边赏花。)清顾禄《清嘉录·二月》:“(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p><p class="ql-block">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博异记》、《镇洋县志》记载了赏红的习俗:唐朝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说十二日)五更时分,他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护持,一朵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赏红的作用1赏花2护花3间接祭祀花神和本花4为自己祈福5竞赛</p> <p class="ql-block">传统风俗</p><p class="ql-block">夏历二月十五祭日、八月十五祭月。周历改为春分祭日、秋分祭月。所以周礼以来,二月十五一直是和春分同等地位的仲春之气。帝王在春分祭日,更多在礼法和宗教上,由于民间不能随便祭祀日月,因此民间对春分秋分的热情和美好庆祝逐渐转移到古夏历,既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上。并赋予了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和中秋团圆这样的地位,所谓春花秋月,世间最美,花朝对月夕,一春一秋。花朝,在二月十五,是春天中最美的日子;月夕,在八月十五,是秋天中最美的日子,他们分别以春花和秋月画出了最美的一首诗,被民间所接受乃至憧憬。可惜唐宋以后,花朝逐渐被清明所代替,活动也转加在了清明上,春天中集大成者的日子无论花朝还是上巳都集合在清明上;只有秋天中的七夕、中秋、重阳还存在着。</p> <p class="ql-block">关于花朝的日子,由于被春分所替代,民间对古祭日的概念并不是十分确定,这并不像中秋,与满月这样非常明确的信号,因此日期有很多,但都在仲春,有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十二、二月十四、二月十五四种说法。准确应是二月十五望日,因为从对应的角度上。</p><p class="ql-block">虽然不是明确的女儿节,但也在民间被成为姑娘会,女孩在这一起也借此相聚玩耍,互相认识结交朋友。未出阁的女子最爱赏红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祈祷自己像花一样朝气与美丽。赏红一般与拜花神连为一体,清以前贵族士人也赏花剪彩,祭花神,到了后来逐渐变为女儿的专利,</p><p class="ql-block">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说到:“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南宋《梦粱录·二月望》“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渐闻风俗,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中华全国风俗志》“二月望为花朝节。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广群芳谱》引《翰墨记》、《秦中岁时记》,过花朝节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p> <p class="ql-block">花朝节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因为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早春》)、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题念济寺晕上人院》)。而在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旧唐书》的《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这样的文字记载。”其风俗多是郊游雅宴,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p> <p class="ql-block">。 古代的花朝节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这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在那时,人们把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岁时节日。</p><p class="ql-block">现如今,西方的情人节盛行,却忘了我们自己的情人节,从花神节,清明之前的上巳女儿节,一直到七夕的乞巧节都是最传统的中国情人节。就像我们一直都中意元旦而忘了自己的元宵节。所以,明白,为什么,这些年,一直都会在传统节假日,倡导老百姓穿汉服出游,举办汉服游行活动,并不是为了渲染,而真是为了泓扬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p><p class="ql-block">想起植树节,为什么是定在3月12日哪一天,原来它也本是花朝节中的一个重要内容。</p> <p class="ql-block">近两年,富起来的中国人在学习、工作之余,种花、养花、赏花已蔚然成风,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像“花朝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也在悄悄的恢复。首先,是各地爱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自发的恢复传统的花朝节活动。后来影响到一些著名景区。所以,不要用另类的眼光去看些穿汉服游春的年轻人,花朝节本就是汉族的节日,就像每个国家民族每个国家的人都会在自己的传统节日上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庆祝。为什么汉族就不能穿自己的传染服装庆祝自己的节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