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驻凉山州会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59野战医院曾奉命成建制的完成1979年2月执行对越南自卫还击战的救治医疗卫勤保障任务,她的光荣功绩因特殊的原因在历史的长河岁月中曾被淹没和遗忘。2019年2月是59野战医院参加对越南自卫还击战参战40周年不可磨灭的纪念日,笔者为了铭记59野战医院这一段刻骨铭心的血与火的风采岁月,特撰写了这篇短文以誌纪念和缅怀。 </p><p class="ql-block">许多著名军旅作家及参战部队的战友都曾将自已的实地采访或亲身经历作了浓墨重彩的记述。我将把当年在西线战场云南蒙自草坝59野战医院参战执行救治伤员发生的一些不平凡的经历回忆记叙,并拜访当年曾经医院全力抢救身负重伤的全军战斗英模郑家才,请他为59野战医院云南西线战场参战40周年纪念题词。</p><p class="ql-block">59野战医院是云南西线战场唯一成建制参战的二线收治伤员的医院。也是唯一西线战场参战时间较长,救治伤员人数最多,做手术数量最多的医院。当年那些为了共和国的尊严而拼死血战的忠诚战士,为了祖国的安全和边境人民的安定生活奉献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他们的感人事迹就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将永远镌刻在祖国人民的心中。</p> 全军战斗英模郑家才(中间)为参加西线还击战的59野战医院参战40周年纪念题词,右为出席题词的原眉山军分区政委樊强大校,左为本文作者 全军战斗英模郑家才为59野战医院西线参战40周年纪念题词 全军战斗英模郑家才为作者赠送自传书《铸梦军旅》 四川省西昌军分区关于组建会理临时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59野战医院前身)的命令。 光辉岁月<br>岁月流失烙印在,光阴似箭,四十年前的1979年2月是我在部队十年军旅生涯中最难以忘怀的芳华岁月。往事历历在目,当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59野战医院有幸参加了共和国对越南自卫还击战,受到炮火的“洗礼”,终身难忘。<br>1979年2月22日奉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命令,59野战医院参加云南西线战场对越南自卫还击战任务。2月25日凌晨医院成建制开赴云南蒙自县草坝地区,参加对越南自卫还击战的救治医疗卫勤保障任务,医院许多参战同志在对越南自卫还击战中荣获三等功及受到部队嘉奖,参战后许多同志被送到军校深造学习。59野战医院三所及炊事班、一所护理组、二所化验室、院部汽车班及警卫班等单位在此次对越南还击战中授予集体三等功,本人也受到部队嘉奖。参战的59野战医院是云南西线战场成都军区部队唯一成建制的参战野战医院(文艺作品改编的《芳华岁月》剧情草坝车站转送参战伤员及野战医院救治伤员的描述,是真实版的电视剧军医院原型)。成都军区参加云南西线参战部队医院许多都是“临战”时奉命组建的野战所、医疗队、手术队参战。59野战医院成建制的参加了1979年对越南自卫还击战这段辉煌的参战历史,因特殊原因曾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为了不让军旗下的59野战医院的历史功绩不被埋没,作为亲身经历者与见证人,有责任记录、撰写此篇短文以此纪念与缅怀这段不平凡的激情岁月。<br>隶属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9野战医院的前世今生是为修建成昆铁路的铁道兵第五师担负医疗卫生保障任务,于1966年9月5日,经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总后勤部批复,由成都军区负责在具有历史文化名城凉山州会理县临时组建陆军医院,隶属于四川省军区西昌军分区,业务属于成都军区后勤部负责。医院下设5个临床科、5个辅助科室,编制人员220人,设床位300张,占地面积357亩。在近六年的时间里,共收治铁道兵第五师伤病员3万余人次,派出医疗队到施工现场巡诊卫勤保障200余次,组织宣传队慰向演出10余次。在圆满完成了收治铁道兵第五师伤病员任务后,于1969年又改编成隶属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的第59野战医院。医院下设3个野战所,每野战所设100张床位。医院机关、一所、二所驻地在会理县城西街一带,其中三所驻地在元天街南段原法国天主教堂内(始建于1926年)。<br>59野战医院曾先后奉命完成上级赋予各项艰苦任务及战备任务,受到上级的表彰及奖励,是在军旗下一支能战斗、能吃苦、能奋斗、团结、有战功的光荣队伍。<br> 会理陆军医院军医为铁道兵五师伤员做手术 原59野战医院大门 59野战医院女子篮球队在医院大门 军旗下的红十字标志<div>根据国际人道法规定,战争时期,敌对双方都不得对挂有红十字标志的医院、建筑物和设施进行攻击摧毁。<br></div> 军章、红五星、红领章 原59野战医院老院长吕士杰 原59野战医院院长吕士杰题词 在会理会议遗址政治学习 和战友一起参观中央红军长征会理会议遗址 作者(前排左二)在医院三所炊事班与战友 医院女兵在业务学习 作者在59野战医院的工作照 59医院战友在会理(一排左一郝建国副政委) 59野战医院女兵在会理驻地 59野战医院女兵文艺排练 59野战医院三所女兵在原法国天主教堂驻地 会理县原法国天主教堂原医院三所驻地 受命战备<br>1978年12月,59野战医院接到成都军区的一级战备命令,紧急召开了由院领导、机关三大处领导、各所所长、教导员参加的战备动员会议,传达开赴前线,执行救治医疗保障任务的命令,会上还介绍了当地的社会状况、气候、驻地条件。要求医院各所停止一切医疗工作,三天之内将所有病员妥善安置,军人病员全部转送西昌45陆军医院,地方病人转送会理县医院,凡外出探親、休假、学习的立即归队,来部队医院探親的家属小孩立即送回原藉,医院全体人员开始紧张有序地进入战备训练任务。<br>1979年2月参加云南西线对越南自卫还击战的59野战医院院领导及各所领导名单:<br>政委:贾毅 院长:赵金堂<br>副政委:郝建国<br>副院长:刘怀武 张学仁 尚天景(留守)<br>政治处主任:全振杰<br>医务处主任:白秉铖<br>院务处处长:韦发胜<br>各所所长及教导员:<br>一所所长:高文苓、教导员:潘明富<br>二所所长:闫春亭、教导员:张成绍<br>三所所长:孟宪泰、教导员:兰永明<br> 59野战医院政委:贾毅 59野战医院院长:赵金堂 59野战医院副院长:张学仁 59野战医院副院长:刘怀武 59野战医院政治处主任:权正杰 全院在会理县白塔山地紧张有序地进行野战条件下的战地救护训练和急救技术培训,以及全副武装五公里越野训练及步枪、手枪实彈射击训练。大运动量的训练对后勤医院部门确是少有,许多同志累倒、病倒。训练虽然艰苦,但却在参战时颇为受益,真可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平日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医院在白塔山野外训练。 59野战医院进行军事训练 医院女兵在操练 医院男兵在操练 医院政治处权主任与留守处尚副院长商讨善后问题 参战前,成都军区成昌兵站部为59野战医院配备了通讯电台、人员和救护车辆,又从“成昌兵站部”的警通连抽调了一个加强警卫班负责执行医院参战时的安全警卫任务。为加强医疗技术力量,还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及其他陆军48医院,陆军39医院等单位抽调了一批外科技术骨干随59野战医院执行参战救治医疗任务,医院全面进入战备准备状态。进行了战备动员和保密教育,规定医院通迅地址改称为“XX信箱”单位,并宣布了战备纪律,通信中不能涉及有关备战内容。医院对官兵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大家学习《人民日报》有关社论,声讨越南当局疯狂反华、排华,大肆驱赶华侨,在我国边境进行武装挑衅和入侵的罪行。<br>根据上级命令,医院医务处、三个野战所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药品医护专业技术力量、后勤物质的保障准备,对医院战备急救箱进行清理补充,原仅有甲、乙、丙、丁器械和少量基本药品,现根椐战场需要,由医院医务处立即编造计划向成都军区卫生部申请调拨和采购。为保证战场上伤员使用的液体安全,战前医院药房及供应室对自制的液体及输液器材要求医院人员先试用保证安全,各所全员动手对住院的被子、床单等没备进行打包。医院研究决定将三所又作为配备参战部队到前线执行救治医疗任务的野战所。三所曾因担负在1975年7月由总参谋部在文革后期“军队整顿“时期,由成都军区组织50军149师在凉山州冕宁县拖乌无人地区第一次全军军事大演习和野战医院战地救护演习及大演习医疗保障任务,当时总谋部组织全军一干多名师以上干部观摩演习。<br>医院三所奉命到凉山州执行配合部队演习的信息被敌特组织获知,敌特组织策划医院到凉山州石棉县某地质队驻地时,准备医院篮球队与50军149师篮球队及军区后勤女子篮球队进行篮球比赛时,参加演习的首长们会到场参观比赛,策划组织敌特、土匪对赛场进行袭击,杀害首长、抢窃枪支等破坏活动,后被公安机关破获,一网打尽,确保军事演习顺利进行及参演首长们和医院的安全。战前医院还曾担负成都军区下达的“断肢再植”科研任务,为战备准备。由医院三所承担“科研小组”的任务,科研小组荣获集体三等功。<br>医院进行战备动员时,按照上级的有关战前有关规定,每一位参战官兵都必须做好“后事”安排。非战备的一切私人物品应打包封存,移交医院留守处并注明应寄往何处、何人,便于参战人员一旦牺牲后方便进行后事处理,并要求医院参战人员与组织上签订有关协定。在填写寄往地址时,“牺牲”两字,在我脑海中掠过,不是没有“害怕死”,而是当时对“死亡”还没有过多的思虑,仅考虑履行军人的职责和使命。<br> 医院为战备准备药品 认真学习,努力提高参战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 59野战医院女兵进行手枪射击训练 医院三所到红军长征金沙江皎车渡训练(一排邵洪章副教导员) 医院女兵在红军长征的金沙江边 保家卫国军旅生涯 59野战医院在会理农村宣传党的方针、政策<br><br> 在红军长征经过的金沙江皎车渡接受传统教育 奉命出征 <br>1979年元月27日除夕,59野战医院的机关、三个所的单位食堂都将圈养的猪全部宰杀,各单位都进行“会餐”,大家仿佛感到大战既将来临。同志们收听广播,关心报刊发表的对越南反华行径的社论评议以及中央首长的讲话。2月17日凌晨,中国政府宣布对越南进行自卫还击战开战(我方开战时间为凌晨六点四十分)。开战已过了几天,医院仍未接到参战出征命令,当时大家心情复杂的揣测,焦急等待,担心会不会错过此次参战机会。<br>四川省运输公司驻会理县65汽车队在59野战医院出发前一周接上级的指示,所有车辆回队后不准外出,对车队车辆进行维修、保养,保障车辆随时执行战备任务。云南西线战场对越南还击战2月17日、18日开战两天,战伤伤员达4000多人,后勤部门感到救治困难,许多伤员因未及时救治造成死亡,“西线前指”要求成都军区后勤支援。59野战医院2月22日接到总参谋部命令奉命出征的任务,2月24日医院全体官兵团结拼摶、快速有序既时将所有参战医疗物质,特别是较重的医院消毒大设备“消毒锅”男女官兵齐心协力的装卸到四川运输公司驻会理65车队为战备准备的40余辆战备车上待征出发。2月25日凌晨59野战医院在紧急集结号下整装列队出征,在医院三所集合队伍前,孟宪泰所长庄严的宣讲出征动员训令,在他的背后站立着前来送行的留守战友及親属,年迈的老母親怀中抱着熟睡的幼小婴儿,在漆黑的夜幕下无言的默默为既将出征的將士们祝福与壮行。<br> 会理县原汽车站 59野战医院40多辆装运战备物质和人员的车队静静地在漆黑的夜色中驶离会理县赶赴渡口市(现攀枝花市)金江火车站。车辆缓缓地驶离古城会理,我回头望了望医院一片寂静,据当年会理的老百姓回忆,第二天他们到医院来看病才获知59野战医院夜里己去执行战备任务。 原渡口市金江车站 59野战医院车队在漆黑的夜里,在崎岖山路一路颠簸及车内长时间的沉闷,所有车辆于6点20分平安到达火车站。车站早已”戒严”,全院官兵下车稍作休息,简单地吃了便餐,又开始紧张忙碌地将参战物质按照指令4小时必须完成装卸,结果医院2小时顺利完成任务,火车站派来支援的装卸工都非常佩服医院的女兵。运送医院人员及战备物质的军列很快驶向云南昆明方向。记忆犹新是要习惯在军列的闷罐车里,喧闹颠簸的车廂里合衣睡觉,还要学会在疾驰的列车上在“光天化日”下,一只手紧紧的抓着车门绳,身子探出车门外,尴尬的解决大小便“难题”,女同志在闷罐车上解决“难题”那就更加尴尬;有的同志怎么也不习惯,只能憋尿,遭受一番煎熬,途中遇到军列暂停车时女同志首先冲下车占领厕所,男同志只能就地解决。途中在云南元谋车站停车较久,停让披着伪装网运送参战部队及第二炮兵的导弹部队的军列。在此时此刻,大家真实地感受到临战前夕的紧张气氛,一切迹象都预示着大战在既,仿佛空气中处处弥漫着战争的火药味儿。途中获知前线信息,参战部队已包围越南的精锐部队316A师。当军列到达云南牛街车站时又获悉越南316A师已落荒而逃,我军仅包围了316A师的一个团。医院全体人员在火车站简单用餐后又紧张地将参战的战备医疗物质转运到军列“闷罐”小火车上驰向蒙自县草坝地区的“西线前指”及14军军部驻地。途中军列火车停站休息时,我观察车站周围,惊叹当地的贫穷落后,车站旁仅有一售卖云南特色“酸菜米线”食品。一位云南籍女军人悄悄告知云南米线味道如何“不摆”了,因本人从未品尝过,一直将此事挂在“嘴边”。参战结束后,59野战医院途经昆明休整时,特请假专门上街去品尝,说实话,那味道无法与如今的云南美食“过桥米线”相比。<br>当时“开战”己一周,车站上突然出现这么多年轻的女军人,老百姓议论、猜想,误认为是到前线慰问参战部队的部队文工团。大家坐在闷罐车里望着列车外,沿途的老百姓无论大人小孩,见到我们都热情地挥手致意,我们也不停地挥手回应,让我们仿佛倾刻感觉自已成为了“最可爱的人”。兴奋过后着实困了,一个个躺下来休息睡觉。云南的二月春寒料峭,晚上在列车上还是感到有阵阵寒意,我把军大衣盖在身上很快就睡着了,一觉醒来感到有股异味,一看我的大衣里伸进来五、六双脚,四周紧靠着我睡了不少同志,让我哭笑不得。原来参战时许多同志误认为云南气候温和未带军大衣。<br> 59野战医院,于1979年2月26日下午约4点多乘军列终于奉命到达“西线前指”及14军军部驻地蒙自地区。医院的院机关及二、三所驻地安置在紧靠蒙自草坝铁路车站不远的某劳改农场(农场犯人在战前早己转移),医院一所驻地安置在附近的县”五七”干校(原县党校),奉命在此地待命。刚到驻地时,云南省红河州地方医院的参战医疗队获知,立即请求59野战医院派军医救援手术,红河州医院医疗队收治一位战伤伤员,颈销骨两侧遭射入九发子弹,急需手术,感到手术困难,医院获知后立即派军医救援手术,手术顺利完成,红河州医院医疗队非常感谢59野战医院的大力支持。 当年开战之前《人民日报》的舆论宣传 《解放军报》社论和我军直捣越南高平的报道 参战部队出征 参战部队出征 59野战医院到达蒙自县草坝驻地,立即组织全院人员紧张有序的将所有战备医疗物质搬卸,配置的野战医疗板式折叠床位300张(后因伤员较多增置为500床位),并将抢救治疗必需的药品、手术器械备齐,等待接收伤员的任务。当时上级告知常有越南特工深入我境内搞偷袭破坏,让大家提高警惕,不准私自外出。医院要求各所各自负责安全警卫工作,各所安排女兵轮流值守半夜12点前的站岗警卫任务,男兵轮流值守半夜12点后的警卫任务,弄得大家都很紧张。我被三所朱管理员安排值守半夜12点后的第一班岗哨,半夜把我叫醒上岗,配发了一支56式冲锋枪,仅配了一个弹匣,与其说是自卫,倒不如讲是壮胆更为贴切一点。因当天刚到驻地,不熟悉驻地周围环境,四周都是一人多高的甘蔗田,夜里风一吹甘蔗乱晃动,仿佛四周藏有千军万马,天又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清,当时我有点紧张,问朱管理员能否再配一个弹匣?他扭头注视着我,一脸茫然(后获知医院未多配弹匣),答非所问地告诫我不能随便开枪!我只好隐藏在田边,抱着枪,瞪眼注视着四周,心里想,管他的,有动静我就先开一枪,就这样紧张地站完了第一班岗哨。因刚到此地,很多同志不习惯,仍处在亢奋状态中久久不能入睡,见我下岗回来,关切地问我怎么样?我“幽默”地学着《平原游击队》的电影对白说:平安无事!因当天忙了一天,刚睡下又被叫醒分配我值守夜里第一岗哨,实在太困,懒得再回答,倒头“酣然入睡”。好在轮流站岗警卫的日子不长。<br>2月28日,59野战医院奉“前指”命令开始接受从前线转运来的大批战伤伤员的任务。各所己无精力再安排站岗警卫任务。随着逐渐熟悉了当地的情况,大家获知驻地距边境还有130多公里,虽然每天常听到飞机飞来飞去,也不知是我空军部队的飞机还是越南的飞机,因当时特殊国情,两国的飞机都基本一个型号。刚开始还有点紧张,听到飞机轰鸣声,习惯朝天望望,后来听多了、见多了也就习惯成自然,无所谓了。再后来得到消息说,在我方西线战场云南方向,越南黄连山军区仅有20架飞机,根本不敢与我空军部队交战。为防止战争扩大,当时我空军部队也不准过境作战。故每天空中来来往往的飞机仅是我空军部队的飞行巡航、侦察、训练,飞机飞到边境就折回来了。<br> 59医院战士在草坝站岗放哨 59野战医院参战时草坝火车站 部队配备的65式干部用军大衣 为参战部队配备的军用毛毯<br> 为参战部队配备的军用水壶 部队配备的65式棉衣<br> 部队配备的65式棉衣部队配备的军用挎包、打包用的塑料布、背包绳、背包带<br> 部队配备的干部雨衣 部队配备的压缩饼干 59野战医院参战出征 参战部队坦克通过水口关浮桥向复和开进 参战50军149师出征 血染风采 <br>因受当时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此次对越南自卫还击战仅是教训一下越南当局,正如邓小平讲的进行一次有限度的惩罚作战,自卫还击战时间很短,仅持续了28天。59野战医院也未获原奉命执行配属11军出境参战的任务,仅担任云南西线战场二线救治战伤病员任务,曾先后奉命接受转运来两批参战伤员的救治任务。<br>2月28日59野战医院奉命开始接受从战场上转运来的战伤伤员,第一批参战伤员是由50多辆军车转运来的,每车3一4名伤员,重伤员每车1一2名,每辆车头前插着一面白底红十字的旗帜。当时农场道路狭窄及路面较烂,路旁是水沟,场地较小,车辆调头都很困难,搬运大批战伤伤员的任务,需医院全体人员参加。第一批的伤员分别由医院的二所,三所负责接受救治,医院突然收治大批战伤伤员的任务属首次,各所手术台24小时轮番进行手术,大家基本忙得三天三晚沒休息,唯一的信念抢救生命,与死神作战,许多人都累倒、病倒。3月7日晚第二批战伤伤员由军列从草坝火车站转送来,由医院一所负责接受救治任务,草坝火车站距一所病区300多米,道路狭窄无法便用车辆转运,医院动员全院人员及民工用担架抬转运伤员,其中有一位被地雷炸伤的重伤员身上200多个“洞”,三个军医对伤员进行清创手术半天都未清完。参战伤员断腿、断手、载肢、眼睛打瞎、腹部肠外溢、胸外伤、颅脑伤的伤员不少;各类型的战伤都有,枪伤、炮伤、烧灼伤、摔伤、手榴弹伤、地雷伤等匀有,伤员换下的血衣、血裤堆成小山一样。<br> 59野战医院三所军医为参战伤员做手术 医院三所主治军医王九清(中)为伤员做手术 59野战医院在两个多月的参战时间里,救治从西线战场转运的参战部队11军、13军、14军、50军(149师)及当地驻军等部队。收治从前线转运来战伤伤员352人,手术225起,留治伤员274人,抢救无效牺牲伤员1名(颅脑外伤),治愈好转率达93.8%。(据医院医务处当时负责统计救治战伤伤员工作的蔡助理员回忆,医院救治从前线转运的战伤伤员应共有三批,医院救治的战伤伤员总数应是500多名伤员)。 《成都军区卫生工作史》有关59野战医院参战历史记载。 《成都军区卫生工作史》有关59野战医院参战历史记载。 医院成功救治了全军战斗英模50军149师447团1营2连郑家才连长(后升任四川省军区眉山军分区司令员、大校),当时身受重伤,全身几十处弹片伤,腹部肠子外溢,失血严重,生命垂危,经医院全力抢救挽救了生命。还救治了受重伤的149师154团张少松政委(后升任成都军区副政委、中将),医院还深入13军38师开展防病治病5541人次,圆满完成上级赋于的各项任务。因救治条件有限,有的重伤员需立即用直升飞机转移到昆明等驻军医院,经昆明军区批准于4月13日12点30分住院的重伤员战斗英模郑家才用直升飞机转送到昆明军区总医院继续治疗。部队用直升飞机转送伤员应该是共和国战争史上的首次。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感到好奇,争先恐后地围观,许多同志重未见过直升飞机,当直飞机降落时,螺旋桨搅起遮天蔽日的风沙黄尘,让围观者吃尽苦头。三所还曾经收治了一名受伤的越南华侨的女儿,因长期受越南反华宣传的影响,她居然将为她治疗的医护人员咬伤,后被转送到一所驻地继续医治。 医院一所军医为参战伤员做手术(二排左二一所潘明富教导员) 1979年西线自卫返击战50军149师447团1营红2连连长郑家才<br> 1979年西线对越还击战全军战斗英雄郑家才 自卫还击战全军战斗英雄郑家才仼眉山军分区司令员、大校 全军战斗英雄郑家才在自传巜铸梦军旅》第九节211一215页高空担架一节中自述在59野战医院抢救他生命的经历 第一排左三是医院一所救治战斗英模郑家才手术主刀邵德昌医生,第一排左一是赵金堂院长,右一是张学仁副院长 59野战医院用直升飞机转送重伤员 用汽车转送伤员 医院在参战草坝驻地搭建帐篷 59野战医院配备的救护车 医院的军医为战伤伤员取彈片手术 医院为截肢伤员换药 对伤员进行悉心照护 精心照护参战伤员杨金光 医院女兵在草坝工作照<br><br> 59野战医院三所孟宪泰所长指导抢救伤员手术 医院配备的“三角巾急救包” 参战的59野战医院一所与院领导在草垻驻地<br> <br> 59野战医院二所全体同志 59野战医院三所全体同志 医院此次救治的伤员战伤伤情门类特别复杂,身体各个部位的战伤均有,当时国力贫穷,据说参战的步兵作战部队都很少配戴钢盔,因此颅脑外伤较多。据医院医务处李文周同志战后告知,当时医院曾收治过一名19岁颅脑外伤伤员脑干出血,医院会诊讨论几小时是否急需进行颅脑外科手术,野战医院的医生与“三医大”颅脑外科专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伤员因伤重牺牲,事后医院为“验证”伤情,还将“伤情”送昆明医学院进行病理确诊,后佐证59野战医院对病情诊断是正确的。<br>战场转运来救治伤员经医院急救治疗后,又先后被转运到后方驻军医院继续治疗。这些参战的年轻伤员我们虽己记不清他们的姓名、籍贯和部队番号,回忆起来深感遗憾!但我们永远也忘不了他们都是为捍卫共和国的安全浴血奋战的忠诚的士兵。当年我曾悉心照料过一位11军山东籍的重伤员,当他昏迷苏醒后很受感动,执意要感谢我,想与我交友,后因他伤情太重虽经医院全力救治,最终也未能挽回他的生命。生前他曾表示赠送我在越南作战缴获的战利纪念品,一条人造革的腰带,我告诉他这腰带,是当年我国援助越南抗美的军用品,与我军现装备的腰带一样,他还不相信,我将我的腰带给他看,他才不好意思的要另送我另一件战利品,一件小圆镜及两枚越南硬币作为纪念。小圆镜我一直保留,以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参战经历,因时间过去整整40年,已记不清这位为国捐躯的可爱的山东籍战士姓名,深感内疚。<br> 参战烈士赠送的战利纪念品越南塑料小圆镜背面 现代战争后勤保障工作非常重要,当时国家刚经历“文革浩劫”,国家在经济上还是比较贫穷,不可能所有参战部队都装备罐筒类等方便食品,更不可能装备“厨房餐车”。俗话说: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医院考虑到当地边境实际困难及医院的特殊情况,非常重视后勤保障工作,如医院三所由一名杨副所长负责抓此项工作,三所也是医院参战唯一带了随军职工厨师的所。为保证参战能及时有副食品,所里炊事班在参战临走前想办法将宰杀的猪肉做成方便食品并采购、加工一些调料、油料等随军带上。<br>参战时医院非常重视伤病员的营养及同志们的生活保障,三所炊事班负责采购的李钢同志及炊事班同志常很早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尽力采购新鲜食品、蔬菜及副食品,并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获得帮助,曾采购到一批下蛋的鸭子,每天下了不少鸭蛋。炊事班还想办法为伤病员改善菜品花样,主粮“精工细做”,为伤病员及所里同志提供可口饭菜,做到24小时保障服务,受到伤病员与所里同志们一致好评,三所炊事班被评为医院最佳服务保障,荣获集体三等功。<br>医院政治处为了丰富参战受伤伤员的娱乐文化生活,到蒙自县14军军部”影片库“联系电影片轮流每晚慰问放映。医院根椐上级指示,我军的“战伤史”上第一次为负伤的参战伤员发放“负伤补贴”。<br> 59野战医院战友在草坝 参战59野战医院三所与第三军医大医疗队在草坝 参战59野战医院三所和第三军医大医疗队在草坝 参战59野战医院三所与三军医大医疗队在草坝 参战59野战医院三所战士在草坝 参战59野战医院三所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在草坝 参战医院二所.战友在草坝的驻地 作者在草埧的驻地<br> <br> 参战胜利后与战友在草埧驻地 参战医院一所女兵在草坝驻地 作者和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 杨得志司令员在西线前线指挥 胜利凯旋<br><br>1979年3月5日中国政府宣佈结束战争,开始从越南撤军,3月16日是中国军队撤军的终结日,这仗终于结束了。16日披着伪装网的参战部队军车、坦克、炮车胜利凯旋班师回朝,边境口岸搭了凯旋门,老百姓都涌向那里迎接参战部队回国。慰问云南西线参战部队的是以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达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3月19日中央慰问团来到蒙自县草坝医院驻地,对参战的59野战医院及伤员进行看望及慰问演出,这荣誉是对军旗下的红十字的肯定褒奖,也是参战人员的荣辉。当年不流行“追星”,但大家都感到非常激动,能親眼目睹许多全国著名艺术家的慰问演出,感到很兴奋、自豪!如在《东方红》电影里唱“赞歌”的著名歌唱家胡松华老师,中央歌午团著名舞蹈家戴爱莲老师,年龄己高63岁,坚持要参加慰问团,慰问演出时非常认真,因在各地连继几天辛勤的慰问演出,在台上累昏倒,会场观众流下既激动又感动的泪水,医院立即派医护人员进行急救;胡松华老师是回族蒙古人,不能吃猪肉,医院安排三所随军职工任格厨师特为他做了几个回族口味的菜,受到胡松华老师的赞赏,告知是他此次参加中央慰问团期间吃到最满易的一顿饭,非常感谢!胡松华老师见医院的警卫班班长在站岗,特为他一人唱了一首《赞歌》慰问。中央慰问团还为每一位参战部队人员赠送了印有“自卫还击、保卫边疆、胜利纪念、中央慰问团”的四件纪念品:参战纪念章、提花枕巾、圆珠笔及盒,搪瓷水杯;成都军区后勤部39分部向西线参加对越还击战光荣负伤的伤员特发了慰问信;云南省革委会为参加对越南还击战参战人员颁发印有‘’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纪念章;当地老百姓也送来自己制做的纪念品如鞋垫、刺锈的手巾、毛巾等物品,场面很感动人。在战争中情比血更浓的军民情谊十分令人感怀。<br>医院政治处在参战前及参战时进行战备教育轮流放映巜地雷战》、《地道战》、《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等战争教学方面的影片,大家“老受教育”都不怎么愿意看,仅有在放映《列宁在十月》的某镜头时全场会发出一声哦的嘘声!参战结束后,医院政治处同志可能是兴奋后“变胆大”,到蒙自县14军军部的影片库里挑选了一些当时“未解禁”的电影影片如《红珊瑚》、《追鱼》《刘三姐》等“休闲”影片流轮放映慰问!同志们感到兴奋和开心!后被医院政工领导发现后受到“批评”。每次慰问演出及放电影慰问时,对行走不便的伤员,各所都安排人员到病室登记伤员是否愿意观看,不顾劳累,组织医院医护人员、民工用担架抬到第一排观看,演出及电影放映结束后,又组织医院医护人员及民工抬回病室,大家从未怨言,一切想着伤病员,一切为了伤病员,感到对伤员尽心照顾,减轻伤员的痛苦,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神圣职责。<br> 我国政府的撤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