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br>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br>1982年11月8日,泰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7年12月12日,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07年3月7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div><br></div> 2015年了却心愿爬了西岳华山,登泰山随即列入日程。16年3月18日恰逢周末,便乘火车赴泰安,独自一人游览东岳泰山。火车于3月19日早上5:30分到达泰安站,出站打车直奔红门。早餐后开始登山旅途,此时为6点13分,已经到达一天门。 泰山古建筑和碑刻构成了泰山人文景观的主体。泰山古建筑,包括寺院、庙宇、楼阁、亭坊、塔、桥等,因地制宜,巧妙借用自然地势加强和美化自然景观,利用南坡陡峭之势,造成登泰山如登天的意境。这里既有跨道而建的门户建筑,也有登山转折处的导向性建筑;既有临溪而建的赏景建筑,也有半山悬挂的点缀性建筑,加上耸立于岱麓和岱顶的金碧辉煌的祭祀建筑群,再以漫长的登山盘道为连接,组合成一条极为壮观的封禅祭祀序列景观,与峰峦、林木相映成辉,成为中国山岳人文景观的建筑典范。 红门<div>位于岱宗坊北,红门路北首,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宫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庙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东院正殿原祀木雕弥勒佛,1966年毁;东有穿堂式更衣亭,旧时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为茶室;南有穿堂式过庭。西院为元君庙。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莲菩萨铜像;西有且止亭,今为泰山风光摄影展室;南为穿堂式茶亭。正殿后是禅房院及东西配房。飞云阁原祀观音大士,今为赏景台。<br></div> 万仙楼——又名望仙楼。是跨道门楼式建筑,明万历年间(1620年)创建,保存了清代建筑风格。原供祀王母,后来祀奉碧霞元君。传为泰山群仙聚会、议事讲经的地方。如今是进入泰山景区的大门。 登山线路图 斗母元君,简称斗母,也叫斗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说他是北斗众星的母亲,原来是龙汉年间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于一个春天在花园游玩有感悟,生下九个儿子。 在道教中,斗母崇拜十分普遍,许多道教宫观都建有“斗母殿”、“斗母阁”、“斗母宫”,专门供奉斗母。 倒伏的大树横在路中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 意,1979年重建阁楼。<br>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br>清嘉庆年间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br>廷路又题联“登此山一半以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回马岭 药王殿 观音殿 7点50分到达中天门。<div>中天门是泰山登山东、西两路的交汇点。此处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中溪山北侧为东溪,俗称大直沟,古为登岱东路,后废弃。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br>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br><div><br></div></div> 阜虎石 加个餐——煎饼卷大葱 继续上山 五大夫松 位于云步桥北侧的五松亭旁 秦王嬴政消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后,自号为始皇帝。他听有的儒生说,古代帝王必须亲自到泰山去举行封禅大典,才能算是有德行的君王。孟子也曾说过,一个新取得天下的帝王,必须上苍承认他的德行,接受了他的祭祀,才算是真命天子。秦始皇于是带领着文武大臣,和一大群帮闲儒生来到泰山。他们先在泰山脚下停下来,商议封禅典礼如何举行。据儒生们说,所谓“封禅”,就是在泰山顶上祭天,在泰山脚下祭地。前者叫封,后者叫禅。然而又说,帝王上泰山顶上祭天不要坐车,非坐车不可,也要用蒲草裹起车轮子,以免辗坏山上的一草一木,才表示得出对泰山的敬重。这位暴君一听有如此条件,一气之下,不许儒生们参加祭典,自己带着亲信大臣们上了山。沿途不好行车的地方,就砍树伐草,开山凿石。他心想:“我倒要看看泰山的神其奈我何。”<br>秦始皇一行人浩浩荡荡上了泰山,祭了天,还在山顶上立起一块大石碑。不久,天色突变,乌云滚滚,眼看就要下大雨。有人说泰山山神发怒的时候,就有乌云黑雨,山洪暴发,人畜都要冲走。秦始皇心中有鬼,以为得罪了山神,拔腿就往山下跑,手下一批人也紧跟而逃。这伙人刚刚跑到五松亭这个地方,只听得一声惊雷,瓢泼大雨就劈头盖脑地下来了。秦始皇养尊处优惯了,休说山洪,这场大雨就淋得站立不住,眼看要被冲下山去。正在危急时候,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棵大松树。这位不可一世的大皇帝,赶忙双膝跪在树前,两手死死抱住树干,口中念念有词,哀求树神保佑。雨下得快收得也快,不久就停了。秦始皇还真以为树神在护驾,于是就加封那棵救他的松树为“五大夫松”。 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div>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称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镇泰山,尊称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万山奶奶等。<br></div> 万丈碑——刻于乾隆十三年(1748),为乾隆帝诗摩崖石刻俗称。高25米,宽13米,字径1米。誉为泰山巨幅画卷的印章。 鲤鱼要过龙门了!<div>泰山十八盘在对松山北。高阜之上,双崖夹道,旧称云门,今名开山,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十八盘自此而始。开山北为龙门,旧有龙门坊,后毁。西岩有清道光年间魏祥摹刻狂草“龙门”大字。坊址东为大龙峪,雨季众水归峡,飞泉若泻。<br>前为新盘口。明万历年间,参政吕坤跨涧建渡天桥,并顺龙峪上源修新盘道,直达碧霞祠南神门,登岱顶者上下甚为方便。桥与盘道均毁于清乾隆年间。<br>新盘口北两山陡立,东为飞龙岩,西为翔凤岭,中有一线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门,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盘相连。南天门恰处于谷口,是泰山古建筑充分利用地理环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环境的典范,是泰山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仰视天门,盘路陡绝,似云梯倒挂。石壁谷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如登天际”诸刻。<br>泰山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33级,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处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登攀中。<br></div> 能看到南天门了。 过了此坊即成仙 由上向下望,还真是陡峭。 越来越近了,胜利在望。 9点50分登上南天门。十八盘真是盘的你没脾气,感觉比华山累多了。 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门向东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长约一华里。南天门向北的一段路,约有100米,称为北天街,岱顶天街,商铺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风俗。 泰山碑刻历史久、规模大、数量多,为世界名山之最,著名的有秦泰山刻石、汉衡方碑、张迁碑、晋孙夫人碑、南北朝经石峪金刚经、唐纪泰山铭、宋青帝碑、元天门铭、明洪武碑、清摩崖碑等。其中既有颂岱诗文,也有记事题景;既有长篇巨制,也有一字之惊;既有龙飞凤舞的行草,也有古拙若痴的隶篆,堪称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东岳泰山,就其高度而言,不用说与喜马拉雅山、昆仑山比它不上数,就是在五岳当中,也仅数老三。然而它却为“五岳之长”,地位独尊,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至大、至重、至高、至尊的地位。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是言泰山至高至大也。史迁有话?“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言泰山至重。人们呼岳父为“泰山”是誉泰山至尊。 碧霞祠 <div>玉皇顶,旧称太平顶,是“东岳”——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殿而得名。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主要建筑还有迎旭亭、望河亭、东西配殿等。<br>玉皇殿内祀玉皇上帝神像,玉皇上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即民间信仰的“老天爷”,俗称玉皇大帝。神殿上匾额题“柴望遗风”、“威摄十方”、“名扬神州”,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玉皇顶位于碧霞祠北,为泰山绝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玉皇庙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皇。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誉。供奉的就是乃天地万物的主宰,万天帝主——玉皇上帝,乃掌管三界之主神。 <br></div> 玉皇顶 虔诚的人真不少。 日观峰的拱北石——也叫探海石。<div>石长6.5米,是泰山标志之一,也是登岱观日出的好地方。古人有“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游人别有情”的诗句。有雅兴的游人可攀石而上,或观日出奇观,或赏彩云飞渡,趣味无穷。<br></div> 云海石刻 石刻 鲁班洞隋唐建筑。据清乾隆三十五年刊印《灵岩志》载,有两种说法,一为鲁班洞,一为开山祖师朗公墓。<div>1995年秋季发掘后,确认为早期由山下进入寺院的山门,后被长年泥土淤埋地下。该洞为石砌建筑,前为石砌洞券结构,石板铺地,券洞南为进寺的斜坡道。后有方室联接,方室地面高于券洞地面,砌筑台阶可拾级而上。方室东、西、北三面辟门,顶为?顶结构,中间刻有莲花藻井。北为假门,门楣正中雕一人面像,胡须舒展至楣角呈卷云纹状,是北朝至唐时期常用的一种装饰手法。门西侧现存一蹲狮,雄壮有力,造型优美,是现存隋唐时代少有的石刻珍品。东、西二门各有台级向南转九十度登临至顶,顶上置有8个硕大的宝装覆莲柱础,造型雄浑古朴,具有北朝时代风格。从柱网的布局看,为阔三间,深二间的殿堂建筑,建筑北门向北有一巨大石拱桥,桥面正中纵向刻有四朵莲花。桥后为石剪边长方台地而结束。券洞两侧石壁上刻有唐初至宋明的历代题记,券洞南端西侧有后人镶嵌唐代书法家李邕于天宝元年(742年)撰书的《灵岩寺碑颂并序》残碑,是少见的书法艺术珍品。从建筑风格、石刻品特征及历代题刻等判断,该建筑遗迹时代不晚于隋代,是我国目前现存地面建筑中,时代最早的拱券式门洞建筑。<br></div> 泰山孔子庙,位于泰山天街东端北侧,为明嘉靖年间尚书朱衡所建,万历年间修大殿。庙前有“望吴圣迹”石坊,1984年重建。还有一座“孔子庙”石坊。庙内有山门、正殿、配殿,内奉孔子,配祀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赐额“因高喻大”。庙的东侧殿为“祈福殿”,西侧被辟为“财神殿”。 天生桥 石敢当<div>泰山石敢当是远古人们对灵石崇拜的遗俗,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字样,以禁压不祥。 “石敢当”习俗分布的地区十分广泛,以山东泰山地区为中心,逐渐扩散到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和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亚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 <br></div> 路中的牌坊——岱宗坊 岱庙 七宝塔 冯玉祥将军墓<div>冯玉祥墓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西麓、西溪口东侧,为中华民国军事将领、爱国民主人士冯玉祥的墓葬。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冯玉祥曾于1932年3月至10月、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两次在泰山隐居,1948年9月1日在黑海因轮船失火遇难后,遵照其生前意愿,迁葬至此。冯玉祥墓在1952年动工,1953年10月15日举行骨灰安葬仪式。<br>墓为削山而建,正面为一石砌的墙,从上到下依次是郭沫若所题“冯玉祥先生之墓”、冯玉祥头像、冯玉祥1940年所做的诗《我》和祭台。冯墓东南方向有冯玉祥原配夫人刘德贞墓。<br></div> 泰山雄峙于中华大地的东方,巍巍岩岩,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现存古遗址42处,古墓葬13处,古建筑58处,碑碣1239块,摩崖刻石1277处,近现代文物12处,文物藏品万余件。其中城子崖遗址、四门塔、大汶口遗址、灵岩寺、岱庙、千佛崖石窟造像、龙虎塔、九顶塔、冯玉祥墓等,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泰山站<div>泰安的一天过去了,从登山到下山,再到市区游览,共11小时,自我感觉状态良好,回到车站休息,等候卧铺回家。三月出游还是有点早,满山没有什么绿色,景致有折扣,还是5—6月再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