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随教学进度进行质量检测,是西工大附中多年来努力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常规动作,也是广大老师和学生“以学带练,以练促学”的法宝。就语文学科质量检测的写作题目而言,不但老师们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命题、阅卷、讲评,而且学生们也完全按照高考的要求来审题、构思、行文。在规定时间里,顺利完成最起码的写作任务原本正常,但要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实属不易。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我们特辑唐凤仪、罗浩然、李延桐、胡雨桐等同学文章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真题再现】</p><p class="ql-block">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p><p class="ql-block"> 孔子有个弟子看到一个孩子掉进了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救起这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父亲送给孔子弟子一头牛表示感谢,孔子弟子高兴地接受了。对此,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这个弟子太过贪心,孔子却说,他做得对,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p><p class="ql-block">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报账。孔子的一个弟子赎人后没去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弟子,于是以后就只好假装没有看见。</p><p class="ql-block">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p> <p class="ql-block">【佳作展示一】</p><p class="ql-block"> 求仁无止,行善有方</p><p class="ql-block"> 西工大附中高二A1班 唐凤仪</p><p class="ql-block"> 在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之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乏善人、善心、善举,但要想把一个人的善推广为更多人的善,把一时一处的善延展为时时处处的,既需要“求人无止”的信念,又需要“行善有方”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求人无止,在于始终保持行善的愿心与魄力。遇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能够坚定自发地伸出援手,不管结果如何,不管他人如何,尽早做到行善止恶,避免更大的伤害。无论之后的“行善有方”要如何做,一切首先是建立在见义而为之基础之上。虽然救下小孩接受礼物的学生受到赞扬,赎回奴隶不去报帐的学生受到批评,但小孩与奴隶真真正正得到了救助,这才是以后一切的前提。</p><p class="ql-block"> 行善有方,需要我们以现实的眼光看待问题,以智慧与细心将一桩善举做到有始有终。善意是否应该得到回报?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当然是不计回报自然而发的善意,不过现实中的善意应当不强求却也不拒绝回报。这首先是对受到帮助的人的尊重,是否回报,回报多少,决定权应该在当事人手中。适当而真诚的回报会成为传递感恩的媒介与构筑和谐关系的桥梁,而过于洁白无瑕、完美无缺的善意却可能成为沉重的道德负担。其次,这也是对施予善意的热心人的激励,使人处于“善良的普通人”而非“高尚的圣人”的地位,会使善意更容易成为自然而自发的内在品质。</p><p class="ql-block"> 行善有方,也需要我们具有责任感与顾全大局的长远眼光。每一次小小善举看似平常,其最终的方向却是一致的:一个更温暖更好的世界。因此,我们在行善时要彻底打破心中那一点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小小自负:我要比他人走得更超前,我要达到并展现高于其他人的道德境界。其实我们还是茫茫人海中“被平均”的一个,恐怕无力拉高整体水平,甚至无意间造成心理负担。为了更多人的善,最好的做法是稳步前进,不退不越,以一种接地气的姿态,做求仁之路上一个不断前行的善良的普通人。</p><p class="ql-block"> 孔子曾言,君子行事“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我们力所能及的,便是将每一个小小善举做到有始有终,将其中的温暖最大化,求仁无止,行善有方。</p> <p class="ql-block">【佳作展示二】</p><p class="ql-block"> 以智行善,以报益善</p><p class="ql-block"> 西工大附中高二A4班 罗浩然</p><p class="ql-block"> 夫子有二生,其一救人而受一牛,众皆议之,而子称之;其一赎人而不求偿,众皆称之,而子未然。何也?先者激人为善,而后者塞行善之路也。</p><p class="ql-block"> 孔子对两个学生的褒贬不同,并非仅看他们表现出的品德,而是更看重他们行为导致的后果。俗语也说:“好心办坏事”。由此可见,行善也需要方法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故曰:以智行善。</p><p class="ql-block"> 并非是说做善事要如渊似海的智慧,而是说为善之前要一窥结果。《庄子》说“中央之帝为混沌”,而混沌生无七窍。另外两位帝君受到混沌的招待后,心生感激,决定帮混沌获得七窍。于是“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庄子借助这个故事,大抵想告诉我们行事以智的道理。又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是做好事,教人方法就比给人物质供养要有用。由此可见,行善需以智慧寻求正确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行善的智慧还表现在对人性的考测。虽然“升米恩斗米仇”的说法有些夸张,但行善之人仍要考虑人性。孔子说“见利忘义”,而“见义思利”之人往往有之。人心向利,行善后不拒绝物质报酬,既不至于让自己的形象高不可攀,又不至于让后继者难为。君不见屈子流于江畔,耶稣钉于架上,亚瑟王死于背叛?他们一心求善,但过于高洁,令人自惭形秽,于是为人不容。这非拒绝高洁,而是见人心善恶相伴,应做变通。</p><p class="ql-block"> 故曰:以报益善。</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以德报德”,可见他是赞同给行善之人报酬的。对善心人士的一份报酬,一者给予认同和感激,使行善者获得精神满足和物质奖励;二者给他人以榜样激励,促进后人行善。“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众人开路者,不可使其困厄于荆棘”。受人之善而为人行善,受人之利而利于他人,以德报德而不求亏欠,如此可令善行长传、善人常在。这正如《感动中国》。我信那偌大中华,还有千百倍的人未被广传;我也信那奉献者,有千百倍的人愿追随他。他们感动了国家,而国家绝不会让他们流血流汗又流泪。这是对善者的认同,给善行以褒奖,而使人心向善,善行流传。</p><p class="ql-block"> 以智行善,以报益善,则一人为善,二人受惠,则十人、百人、千万人皆向善,如此则天下大善。</p> <p class="ql-block">【佳作展示三】</p><p class="ql-block"> 助人与善,循仁蹈矩</p><p class="ql-block"> 西工大附中高二B6班 李延桐</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所谓“助人为乐”,助的是身陷麻烦中的人,乐的是救助后自己心中的盈意与他人的答谢。助人也应遵守一定的规则,否则将会弄巧成拙。</p><p class="ql-block"> 中国“至圣”孔子在助人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孔子一学生在救人后接受了对方的馈赠,在他人责备其贪心时,孔子却认为此行为鼓励了更多人去助人。内敛的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以泉涌相报。接受他人的馈赠,一是对自己助人这一正确行为的肯定,二是为受助一方减轻心里压力提供了一个水道渠成的窗口。因此,在助人是以善为目的的前提下,接受他人所赠并不是贪心,而是循仁,蹈矩。</p><p class="ql-block"> 那对于帮助他人后不求回报的行为又该如何理解呢?春秋时鲁国人赎回本国奴隶后先垫钱再至政府报帐,孔子的一学生却并未报帐。人们夸他高尚,孔子却气愤不已,认为此番行为会使他人在赎人时有所忌惮。由此可见,在助人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仁”,也要考虑规矩。规矩的制定必定以社会背景为基础,盲目助人便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在以仁为前提下发生的助人举动,遵守规定比一味从心更加重要。</p><p class="ql-block"> 那么,在真正对他人施以援手后,我们究竟应该接受回报吗?由上观之,在大部分情况下,答案是肯定的。帮助别人可能只是你的无心之举、义气之举,但它对受助者来说却极其重要。滴水之思,涌泉相报的中国人讲究一日的情分,在往后生活中滴滴偿还,这是人们表达感谢的方式,同时也是自古以来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形成的独特文化精神所致。接受回报,既肯定了自己的正义之举,又为他人的满腔感谢找到了适当的喷发口。何乐而不为呢?但需要明确的是,是否接受回报更应立足于当时的规定与秩序,在适合当时环境的前提下收礼,更是以上所有言谈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帮助他人的起点一定都是好的,初衷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处理手段会引发不同的结局走向,因此需要“见得思义”。</p><p class="ql-block"> 所谓助人与善,“与善”是助人的原因与前提;循仁蹈矩,则是助人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同孔圣人“君子九思”一般,在助人中,坚守自己的初心,为他人提供真正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佳作展示四】</p><p class="ql-block"> 义利联合,一举多得</p><p class="ql-block"> 西工大附中高二B9班 胡雨桐</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学生救人后收下奖赏,孔子称赞了他。而另一个学生在行善后未去报账,孔子却批评了他。后一学生的做法可能阻碍更多人向义,而前一学生的行为将鼓励更多人行善,因为义利联合,能够一举多得。</p><p class="ql-block"> 首先,利益保障,可激发普通人向义行善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行善惟义是崇,小人行善惟利是图。但多数普通人并不具备君子那样高尚的道德品性,也不像小人那样奉行纯粹的利己主义。大多数人都具备同理心和共情力,且都有向义行善的自然趋向。究竟什么阻碍了人们向善呢?当然是自身利益无法保障的患得患失之心。正如在诸多“老人摔倒了要不要扶”的事件中,人们并不想弃老人于不顾,只是更担心自己的真情受到欺骗,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大多数人不介意陌生人的处境变得更好,而在乎自己的处境变得更糟,所以当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后,自然会有更多人向善。</p><p class="ql-block"> 其次,奖励机制,可使做好事默化为一种习惯。</p><p class="ql-block"> 马克斯·韦伯将现代人的道德困境归之于“现代的牢笼”,官僚制度和价值多元逐渐导致共同信仰的崩塌。在工具理性的催化下,虽然人们都难逃成为功利主义拥护者的命运,但利益这一从古至今通用的手段,却可以作为一种解药,医治道德困境割裂义利的痼疾,释放义利相连的巨大合力。做义事,人们既可获得物质上的奖励,又能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如此正向循环,即便没有利的刺激,人们也能向义向善,将其作为人生伟大的指南。</p><p class="ql-block"> 再次,正面宣传,可向社会传递仁爱之心和社群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利益保障和奖励机制的促进下,根植于人们内心的道德伦理被唤醒。虽然“动机不纯”的为善存在利益的考量,但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仁爱和幸福却无比真实。这样的正面宣传,不但能够塑造正确的道德价值,营造和善的社会氛围,同时也为融化突破现代人身边的坚冰与隔阂提供热源和通道。这样的正向情绪虽不如感动中国人物那样大公无私,但也彰显了小人物元点聚合的美丽之举。</p><p class="ql-block"> 义利联合,一举多得。它能够为更多人向善创造可能,能够为工具理性的泛滥提供解药,能够为美好生活的建构注入力量。最重要的是,它能为小人与君子提供了一个中间态,迈开一个普通人向君子演化的第一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