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乘车返家,在公车上发现建新东路的路牌标为“JAINXIN.Rd”,大惑不解。后面的Rd用于街道名应该是Road的缩写,即为公路,马路,道路的意思。按照我国道路、地名的翻译规定,地名标志上专名和通名一律采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建新应拼写为JIANXIN。如此看来立在路边的路牌上面用拼音书写的内容那不就错了吗?!<br> 这块路牌拼音有错的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盘旋,怎么会错呢?众所周知任何路牌一类的东西都是要先通过设计才能加工安装的,难道错误是设计出来的?设计一定是有图纸的,难道在设计时就标注错了?果真如此的话,那设计师的语文一定是体育老师教的。<br> <br><br> 除了设计之外,从路牌制造成型到路边树立起来是需要经过加工、制作、装配、运输、施工、安装整个工艺过程的。制作需要与设计对标,制作完成后还要装配成型,还要安装到位,这一道道、一步步有操作工人,有技术人员,还有质量把关的检验人员,难道制作安装过程中的人都不懂拼音?<br> 路牌是作为标志竖立在醒目处,为人们指示方向,引导路线的。每一天路牌旁的人流都是数以万计,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个有明显错误的路牌为什么会错到现在,难道路人都置若罔闻,熟视无睹?抑或都不懂拼音?<br> 当前面的假设只要有一个不成立的时候,就说明一定有人提出过路牌拼音标注错误问题,那么问题是为什么会容忍至今,难道是投诉无门?亦或是相关部门不作为?<br> 这一个个疑问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因为它折射出国民的综合素质和机构的履职尽责方面的国家素质。国民素质既包括设计者、制造者的个人素质,也包括全体路人的组成的民族素质,国家素质更应该包括建立社会纠错机制在内的社会机理的质量活力。<br><br><br> 就拿与投诉反应有关的问题来说吧,我就曾经遇到过一件类似的蹊跷事情。曾经有一天,我有事在小什字民生银行营业部大厅逗留,一个貌似打工的30-40岁的年轻人从外面进来,匆忙来到营业柜台旁,对柜员说:“刚才我来取钱,拿回去一数,多了1000元。现在拿来退给你们”。<br> 我一听就来兴趣了,那段时间在《天天630》这个电视节目里,每天都有一个内容叫《重庆好心人》。每次看播出内容的时候我就在想,重庆的好心人还真多也,每天都有新内容播出,要是哪天没有遇到这样的事呢,电视广播该怎么办?于是我还比较认真的想帮他们发现好心人呢。<br> 遇到今天这个事,我认为这个小伙子还是比较符合重庆好心人的标准的。我掏出手机在现场就给630节目组爆料,希望他们能够过来采访当事人,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件事,知道重庆的好人多。<br> 从节目组接电话的人的语气里我听出了对我的不信任,他问我“在是么地方”“当事人叫什么名字”“单位叫什么名字”“错款金额多少”“他们怎么看这件事”。这些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我想如果这些事我都知道,还要你们来采访什么呢?转念又一想,是不是他们担心我报假案哟。于是我告诉节目组“我让他们来听电话”。<br> 我伸手准备将电话递给柜台里的服务员,几个服务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要接电话的意思。好尴尬,我只好将手缩回来,对电话里说“他们都不接电话,来不来采访你们自己考虑吧”。这件事当时就这样不了了之,然而作为一个问题一直以来还始终横垣在我心里,久久不能忘怀。<br><br><br> 如果我现在决定要爆料、要投诉、或者要建议,那该找哪个部门呢?道路归交警、交通管;人行道归市政、城管管;地名归民政管;文化文字类归教育文化部门管;如果不好定夺,还可以打市长公开电话、向政府网络平台爆料。这么多部门貌似都能管,也都可以不管,我到底该找那个衙门?<br><br><br> 话又说回来,就算有人要管了,这个事情如何定性呢?联想到天天630事件,这里还有一个定性判断和社会纠错机制问题。<br> 630事件以后,我在想“为什么银行的柜员不愿意接采访电话呢”?其中最大的可能性是这个事件一旦曝光,对银行来说是负面的,对当事员工来说是一个工作质量事故,牵涉到要扣奖金的问题。但是从社会层面考虑正能量作用还是要大一些,所以一件事情如何定性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br><br><br> 路牌拼音有错这个问题应该有所不同,责任部门肯定会有错必改,让一个有明显错误的路牌长期矗立在那里负面影响更大。然而更重要的是:凡事都有必要建立一个社会纠错机制的问题。这个机制首先应该正确定性问题的属性,有错是失误,知错不纠是更大的失误,这样利害得失高下立判;其次是要提倡全民纠偏纠错,表彰有功人员,形成“有错必纠”的社会氛围;再次是建设社会纠错平台,方便群众投诉问题,指定行政纠错综管部门并接受社会监督;最后是建立督查机制,限期整改到位,并向社会回复结果。这样一来,公民素质会更高,部门能力会更强,社会就会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