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会”纪念馆

马罡

<p class="ql-block">~王有平</p> <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30日</p> <p class="ql-block">三三〇水泥厂纪念馆征文之二十四</p> <p class="ql-block">  我知道“纪念馆”的事是因为马罡,那是三年前的夏天,酷热难耐之际,“咚、咚、咚”门外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一个酷似小品演员郭冬临的大小伙子出现在我面前。“王叔,您好!我是马罡”。“哦!是你呀!请进、请进!”落座后,马罡迫不及待地说明来意,他告诉我说:“我们水泥厂的几个‘葛二代’筹建了一个关于水泥厂的纪念馆,我知道您是《葛洲坝水泥厂志》的副主编,对于厂里的历史您了解的要更多一些,所以我们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闻听此事,我感到震惊,办纪念馆,却又是民间组织,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一要场地,二要资金,三要人脉;更要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对于这帮敢想敢干的年轻人,我十分钦佩。当即,我对马罡表态:你们筹建纪念馆,这是对企业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我举双手赞成。虽说我老来无用,没有能力帮助你们,但我会在精神层面上支持你们,并与你们同行。</p> <p class="ql-block">  钦佩归钦佩,点赞归点赞,更重要的是拿出实际行动。从那时起,凡是老物件,应找尽找、应捐尽捐,成了我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刚开始,整个人真的就像着了魔似的,不停的在家中翻找。柜子里,箱子里,床底下......翻了一遍又一遍,毫不夸张地说,就连吃饭、走路、甚至睡觉都在想着,是不是还有哪些角落没有翻到?一旦找到几件老物品,就迫不及待得联系马罡,捐给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我从街上返回,路过中区某栋,看到一户人家把储藏室里的杂物全部堆在外面,准备卖给收破烂的。我马上意识到,这些废旧物品里面说不定藏着宝贝呢,于是我走上前去翻找起来,找了半天也没有看到一件值“钱”的东西,正当我打算放弃时,突然发现一只胡乱折叠的编织袋,我从垃圾堆里抽出来一看,竟然是一只比较完整,没有破损的老水泥包装袋,我如获至宝,高兴地对户主说:这只包装袋我替你捐给纪念馆了。</p> <p class="ql-block">  截止2022年3月30日,我在一个只有6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翻找了9次,累计捐出老物件159件。</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需要退休老同志撰写他们曾经在水泥厂工作期间的亲身经历以及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为此,我积极撰稿,讲述与水泥厂相关的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甚至那些看似与水泥厂关联不大的老物件,我也通过文字叙述,让读者了解它们在那段流金岁月中的价值。至今,我已为纪念馆撰写征文15篇。</p> <p class="ql-block">  说到纪念馆,就不得不说马罡,他是三三〇水泥厂纪念馆筹建的主要发起人。如果说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今天初具规模的纪念馆。众所周知,当初纪念馆就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居无定所,无家可归。可谓要钱没钱,要物没物,要场地没场地,全靠马罡东奔西走,筹资、筹物、筹场地,联络离退休老同志,凝聚在岗的新同志,表明筹建纪念馆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为了纪念馆,他牺牲节假日休息,全然不顾自己的小家庭,一心扑在纪念馆的筹建中。更让人感动的是,他把自己努力获得的几千元荣誉奖金全部捐给了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现如今,纪念馆的规模不断扩大,藏品日渐丰富,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新老职工和外来人员参观学习。这里面的功劳还得益于马罡的“贤内助”,她不但不“嫌弃”丈夫的“事业”,反而主动承担起全部家务,全力配合马罡筹建纪念馆。得益于陈克静女士和秦洪保同学的“左膀右臂”,得益于三三〇水泥厂纪念馆微信群里志愿者们的帮扶与鼓励。</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是弘扬企业文化的重要场所,更是青年职工的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物展示和文字说明,能让老职工回望过去,找到来时的路;也能让新职工看到,企业发展进程中,不仅有辉煌与荣光,还有汗水和泪水。</p> <p class="ql-block">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是马罡和三三〇水泥厂纪念馆的坚定支持者,竭尽全力为纪念馆添砖加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