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光孝寺原貌</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宋城赣州,有一所闻名遐迩的学校,被人们称之为“千年书院、百年学府”的学校,她就是我的母校——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简称“赣州一中”)。</p><p class="ql-block"> 赣州一中的文脉源自“濂溪书院”和“阳明书院”。她是赣南废书院立新学的奠基者,是赣南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赣南第一所江西省重点中学;她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校园环境十分优美。她校内至今保存的光孝寺“天王殿”、夜话亭、廉泉、三潮井、阳明院、宋代古城墙等众多遗址;与隔街相望的文庙、武庙和慈云塔等,构成了宋城赣州城东标志性的历史文化遗址群和重要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起走进赣州一中校园,走近她那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去了解她的沧桑之变,以及这些遗址背后的一些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光孝寺所在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修复后的光孝寺</span></p> <p class="ql-block"> 据《赣州府志—舆地志》记载:光孝寺在郡城东廉泉右。创于晋,后废。唐高宗时,指挥使邱崇弟诚复建。寺内掘地得水,极清且甘,俗呼出水寺。国朝康熙五十三年,僧成广募修,易以石柱。后有高阁贮藏经。前大殿佛像庄严,皆唐人手作。嘉庆十二年,邑人姚武芳募修。十六年,谢茂滋捐千馀金落成之。同治九年,巡道文翼倡捐重修前栋。十一年,官绅士民共捐并拨公项复修后数栋。</p><p class="ql-block"> 光孝寺原有三进,第一进有斗拱、彩画,正门两侧楷书题额“鹫峰”、“鹿苑”;第二进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内有藻井,上绘花鸟山水人物画及题诗。前殿与中殿之间有水池,为放生池,深约5米,内有鲤鱼、龟等。第三进后殿已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光孝寺所在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 光孝寺被誉为“赣南首刹”,民间有“先有赣州光孝寺,后有韶关南华寺”之说。光孝寺坐南朝北,青砖黑瓦。建筑群体北低南高,形成拾阶而上之势。木柱、横樑、支樑、栋樑、斗拱等木质构件均采用卯榫,件件相扣,尽显江南禅寺风格。经过各朝代的修缮扩建,光孝寺由走廊相连接,形成了一个气势宏大的建筑群体。光孝寺的大门面北,门前原来是光孝寺巷,今已不存。一进寺门后是一块空坪,空坪左右原来各有一个放生池,今也不存。还建有风雨走栏,西边走廊墙上至今还保存了一块较大的青色板石碑,碑文上刻有当年修复此殿捐款人的姓名。光孝寺可分为下、中、上三大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光孝寺为赣州市市级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光孝寺下殿我称之为“天王殿”,因十多年前我在殿外墙上发现了十多块刻有“光孝寺天王殿”字样铭文砖而名之。殿内有一个藻井,藻井天棚上至今留有彩绘画数十幅,1966年下半年破“四旧”时,学生曾用墨汁将彩绘画涂黑,经几十年的风化,彩绘画表面上的墨汁已淡化,今已清晰可见彩绘的真面目。大殿及殿内走廊都靠粗大的石柱、木柱支撑,殿顶及两侧挑檐还保存着很多图案浮雕。整个大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尽显“天王”气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殿内藻井彩绘的真面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刻有“光孝寺天王殿”字样的铭文砖</span></p> <p class="ql-block"> 中殿是光孝寺最高大的殿堂,面积也最大。我称之为“丈六金身殿”,因殿内塑有三尊高达一丈六尺的镀金佛象而名之。</p><p class="ql-block"> 中殿连接下殿(天王殿)和上殿,建筑风格与天王殿相同,整个大殿也靠粗大的石柱、木柱支撑。那时,只要你进入中殿大门,赫然在目的就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这三尊金光闪闪的大佛塑像。</p><p class="ql-block"> 除了三尊大佛像之外,中殿还有一特别之处,就是大殿西北角设有一架硕大的金属铸钟。这金属铸钟是铜质的还是铁质的,至今我都还未弄清楚,也尚无资料记载可查。我只知道,我和小伙伴们曾用石头砸过大钟,大钟发出的声音非常沉闷,既不清脆,也不大响亮。</p><p class="ql-block"> 同下殿一样,中殿殿前左右也各有一个天井,天井上方侧墙上也各有一幅彩绘的壁画,壁画风格各处相同,只不过内容不同罢了,大多为古代民间传说故事。殿东侧一长条厢房,隔壁原有一家酱货厂,而殿内空坪靠西边的位置,上世纪60年代初,学校用水较紧张,还曾经挖过一眼水井。</p><p class="ql-block"> 与下殿相比,我觉得中殿除了高大气派之外,仿佛还多了几分庄严肃穆之气。</p><p class="ql-block"> 光孝寺上殿名叫什么殿,没听人说过,只听老人说,那是光孝寺存放经书的地方,姑且就称之为“藏经楼”吧。光孝寺上殿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同其他两殿一样,殿前左右也都有天井,天井上方侧墙上也都有彩绘壁画,殿后还有几口小方井。</p><p class="ql-block"> 一楼正门殿厅内摆设有菩萨。大殿建有多个厢房,厢房内摆设着十八罗汉、四大金刚和其他一些大大小小说不上名来的一些菩萨。二楼面积比较宽敞,还有些房间估计就是老人们说的藏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的50年代及60年代初,光孝寺还有留守的和尚进进出出,直至1966年以后,和尚就不见踪影了,但和尚不在了寺庙还在。其实,也一直都派了用场,都没闲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刚刚解放的50年代,百废待兴,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也拿不出那么多资金来建这建那。光孝寺的原建筑,正好派上了用场。我记得,当时学校师生的许多生活设施都集中在光孝寺,比如学生食堂、教工食堂、学生浴室,以及后来的学校保管室、校医室等,都是在光孝寺。还有那宽阔平整的大殿,也成了乒乓球队、体操队运动员训练或假期集训的场地。当时食堂一日三餐用来作燃料的通常是砻糠(稻谷壳),消耗量大,很占地方,正好用大殿旁的厢房来堆放。那金灿灿堆积如山的砻糠于是成了我们孩子心中的一景,我们在上面嬉戏打闹,也不必担心摔伤。而文革当中,上殿二楼还成了学生破“四旧”抄家得来的“战利品”堆放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来,那时的光孝寺似乎成了学校师生课后活动聚集的最热闹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光孝寺下、中、上三大殿的中殿和上殿,因种种原因,早已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被拆除了(改建了两栋教室,现为花坛)。如今只剩下下殿“天王殿”静静地孤立在那里,阅尽了人世间的沧桑巨变。 </p><p class="ql-block"> 一度时间,天王殿成了废弃物堆积场所,破旧的课桌凳椅等杂物堆积如山,杂乱无章,一片狼藉。因缺乏资金,大殿得不到维修,白蚁肆虐甚至危及到天王殿整个大殿的安全。直至2012年,有关部门将光孝寺列为古建筑加以保护,并下拨资金,天王殿才得以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全面立体的修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修复后的光孝寺正门</span></p> <p class="ql-block"> 赣州市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 万邵文 执笔</p><p class="ql-block"> 毕兆祺 修改</p><p class="ql-block"> 2022年3月1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