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寮湾(三)惠州西湖潮州桥

栉风沐影

<p class="ql-block">  潮州、惠州离巽寮湾较远,本不应该作为巽寮湾的篇目,但这二个地方内容略显单薄。前思后想,潮州和惠州都是在巽寮湾期间去的,算做巽寮湾行程的一部分,就姑且纳入其中,只是不够严谨,望大家见谅!</p><p class="ql-block"> 潮州和惠州是粤东地区的重要城市,都有知名景点。两个地方相隔较远,分别过去。</p> <p class="ql-block"> 潮州市</p><p class="ql-block"> 地处韩江中下游的潮州市一直很有名,介绍、描写“潮汕地区”的文章图片时常见诸报端。而且潮州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粤东一带的文化中心,后缀“岭海名邦”、“文化橱窗”、“华侨之乡”、“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等十几个美誉,如雷贯耳。巽寮湾到潮州市的路程有约300公里,安排好时间,直奔潮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抵达潮州,先到开元寺泰佛殿。泰佛殿大门匾额“开元寺泰佛殿”六字由赵朴初所书。</p> <p class="ql-block">  泰佛殿建在风景明丽的山麓上,是一座仿泰国云石寺的建筑物,由旅泰侨领、大慈善家谢慧如捐巨资,潮州市自行设计、建造的中国大陆首座泰式佛教梵宇。</p><p class="ql-block"> 大殿高19米,白墙,深绿色和红棕色撘配的鱼鳞瓦,门、窗顶呈尖形,装配金黄色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新颖华丽,集中体现泰国古代造型艺术。殿内仅有一尊泰式跏跌坐姿大型铜铸佛陀圣象,金光闪闪,妙相庄严。</p> <p class="ql-block">  泰佛殿典雅古朴而又雄奇精巧,独具异国佛门风采,国内罕见。</p> <p class="ql-block">  离开泰佛殿,很快就到了广济桥。</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的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八百多年以来,历朝历代不断改造修葺,到清朝又曾二次被毁于兵火,随历史变迁至2007年,经全面整修后,现在的广济桥方呈现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横跨韩江的广济桥举世闻名,它以集粱桥、浮桥、拱桥为一体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桥梁专家茅以升称赞广济桥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是我国古桥的孤例。</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广济桥就矗立眼前,我感觉,看到的不只是一座桥,而是和这个名字连在一起的所有神秘魅力。</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的结构为浮梁结合,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东边粱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粱桥长137.3米,桥墩8个,桥孔7个。</p> <p class="ql-block">  桥面每跨均架四块大石梁,长12至15米,宽1米,厚0.8至1.2米,重约几十吨。行走之上,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桥墩用韩山大青麻条石砌成,石条叠合全部是卯榫。其造型有二,一为六边形船型墩,一为五边形办船型燉,所以桥墩上游方向均是尖形,有效分解了径流的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有桥亭30个,其中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亭台。殿式阁横跨桥面,一阁一墩,平稳威严,有如大殿。</p> <p class="ql-block">  杂式亭台为二亭一墩,分立两侧,形态各异。整个大桥基本以一殿配二亭方式,纵向安排。</p><p class="ql-block"> 大桥装饰简朴,古香古色。石雕木雕的内容都是传统吉祥图案,雕刻手法和工艺多样,有圆雕、通雕、线刻、深浅浮雕等。还有43块匾额,25对楹联。</p> <p class="ql-block">  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横向并排连接而成,木船长14米宽3.6米,船中部铺设木板作为桥面,桥面宽5米。浮桥两端用铁链固定在粱桥的矶头墩,可随水位涨落而高低变化。两侧矶头墩各有石梯供人上下浮桥。浮桥可开可闭,开启通航排洪,闭合通行韩江两岸。</p><p class="ql-block"> 浮桥是广济古桥最画龙点睛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关于广济桥有这样一段民间传说:唐代韩愈来潮州后,为了沟通两岸,请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广济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广济和尚用禅杖化作巨缆,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十八只梭船,连接起来才建好了桥梁。所以分别称“湘子桥”和“广济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针对广济桥的格局,总结了三大特点:其一,“十八梭船廿四洲”。梁舟结合,刚柔并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且开世界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其二,“廿四楼台廿四样”。广济桥在每个桥墩修筑楼台,除形状不同,各具特色之外,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得月、冰壶、飞虹等美称一一冠名,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确实世罕其比。其三,“一里长桥一里市”。广济桥建成后成为连接粤东,闽,豫章的枢纽,加之桥上有众多楼台亭阁,渐成桥市。茶亭酒肆,旗幡招展,买卖交易,车水马龙,不仅成了渊薮之桥,还活脱脱地像一幅生动的《清明上河园》。</p> <p class="ql-block">  入夜,黑幕掩盖了喧嚣繁杂,唯广济桥灯火璀璨,似一条粉紫色的长龙,横卧于韩江之上,此时的它,安静得让人只想与之交个朋友。</p> <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丘逢甲写诗赞美广济桥:</p><p class="ql-block"> 垒洲廿四水西东,十八红船铁索中。</p><p class="ql-block"> 世变屡新潮汐改,驿程依旧粤闽通。</p><p class="ql-block"> 五洲鱼菜行官帖,两岸莺花集妓蓬。</p><p class="ql-block"> 莫怪桥名工附会,江山原已属韩公。</p> <p class="ql-block">  与广济桥西桥头一街之隔是潮州古城,穿过广济门即入古城。</p><p class="ql-block"> 潮州古城面积约2.3平分公里,依旧保持“外曲内方、四横三纵”的历史空间布局。古城与周边“三山如屏,一水似代”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杰出典范。古城内曾有内八景(又称老八景),后因城市建设发展,逐渐湮灭。</p><p class="ql-block"> 古城有上水门、下水门、广济门、竹木门四道门,均建有门楼。绵延几里的城墙,已经褪去了所有时光旧痕,唯有仿古建筑的四座城楼,似乎仍在顽强地牵挽着一丝古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夕阳下,广济门城楼被染得绯红,宏伟庄严。</p> <p class="ql-block">  广济门城楼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城楼是宫殿式三层四檐歇山顶型制,恢复了明代石木结构。底层保留了原有的防守、防洪和观景的功能。二楼恢复为石柱,三、四楼仍用木柱,梁架、门窗、栏杆、瓦脊等均恢复明代形式。城楼面闊五间,进深三间,四面环窗改为格扇门,更好地体现潮州古建筑特点。城楼总高24.43米,比原城楼高出2.4米。广济门城楼是若干城楼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p><p class="ql-block"> 据说,登上城楼眺望,长桥卧波,江涛拍岸,韩江景色一览无遗,故有“东楼观潮”之胜。但今日不能上去,不知何故。</p> <p class="ql-block">  踏上古城中心的太平路,一排望不到头的牌坊赫赫在目,这就是潮州最具名气的牌坊街,全国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根据史料记载,太平路长约近2公里,共有明清石牌坊39座,最早的“柱史”坊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最晚的是“圣朝使相”坊,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具有南洋建筑风格的骑楼引入广东,古城内的太平路、东门街也逐渐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骑楼与石牌坊并存,形成独步国内且具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  在黄梅岑先生所著《潮州牌坊纪略》中,对潮州牌坊这样描述:“牌坊,传说可上溯唐宋,初以木建,形似“乌凹肚门”。……把城乡间于节义、功德、科第突出成就者,将其“嘉德懿行”,书贴坊上旌表,称为“表闾”,故牌坊也具纪念作用。到明时改用石砌,加垒层楼,饰以花纹,二柱一门或四柱三门,唯嘉靖时建多柱多门牌坊”。</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因出现“阻碍交通、废坠伤人”事件,把当时尚存的19座石牌坊悉数拆除。万幸之前留下了照片和文字实录,拆除后的部分构件予以保留。2006年,潮州市启动牌坊街修复工程,按原址原貌修复古牌坊23座(太平路21座,东门街2座),并整修了沿街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行走于这条街上,牌坊次第重叠。举目看去,牌坊正背两面均有额刻及对联,出自名家手笔。三层上雕飞鸟走兽、人物花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现在的牌坊多为三开间三楼四柱石结构,工艺精湛,古朴大方,气宇轩昂,雄浑壮观。</p> <p class="ql-block">  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有一段特殊的精彩故事,都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在那个时代,如果某人获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对这个人、这个家族乃至这个地方,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限荣耀、无与伦比的殊荣。从某个意义上来说,牌坊是古代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理念、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  史书记载,宋代潮州府属县有172人登进士榜,明代进士及第则有160人,举人达162人。一座座牌坊的背后是崇文重教的古代潮州。</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牌坊街灯火通明,召唤着四方游人八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  “坊街亭韵”成为潮州新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利众者易兴,谋众者易成”,潮州牌坊的修复,实现了半个世纪潮州市民的梦想,牌坊街与广济桥一起重幻光彩,再展芳华。</p> <p class="ql-block">  开元镇国禅寺,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历经1400多年以来的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乱破坏,又不断重修,至今仍然较好地葆有唐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和唐宋之后各个朝代的建筑艺术,享有“古代建筑艺术明珠”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可惜我们到达时间稍晚一点,寺庙即将关门,只能进大门后匆匆一瞥。</p> <p class="ql-block">  不觉间,在古城内待了几个小时,流连忘返。尽管如此,也还有大部分牌坊没有看到。若要把每个牌坊欣赏并拍下来,估计得花一、二天时间。</p><p class="ql-block"> 前面是下水门,出去即又回到韩江边。</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潮州古城,茫茫夜色洗去了千年风尘,褪去了历史沧桑,唯留幻梦一般的华丽辉煌。</p> <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p><p class="ql-block"> 人人都知杭州西湖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然而惠州也有西湖,史载有“海内奇观,称西湖者三,惠州其一也”。</p> <p class="ql-block">  西湖就在惠州市中心区,由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3.1平方公里,以六湖、九桥、十八景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  追溯惠州西湖的起源,文字记载大概形成于东汉后、东晋前这段时期,距今约近两千年了。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知府陈称治理西湖,修筑了平湖堤、拱北桥等建筑,并养鱼灌田,乡民收获颇丰,故那时西湖叫丰湖。北宋昭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他携妻妾王朝云和儿子苏过在惠州居住了三年,写下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苏轼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由此惠州西湖得以扬名。</p> <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由五个相连的湖泊组成,即平湖、丰湖、菱湖、鳄湖、南湖。以前这里只有丰湖与鳄湖,后来因湖水盈涨增添了另外三湖。五湖居于西湖水面的不同方位,若非本地人,根本分不清哪儿是哪个湖面。</p> <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上的六座桥,分别是拱北桥、西新桥、明圣桥、圆通桥、烟霞桥、迎仙桥,六大名桥形态各异,点缀湖上,成为西湖的六道靓景。</p> <p class="ql-block">  顺着桥与苏堤漫步,冬日的西湖,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充满一种东方闲适含蓄之美。</p> <p class="ql-block">  这座九曲桥,始建于1957年,原为木架桥,1964年改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长112米,宽2.2米从孤山北脚直通点翠洲。桥分九曲,迂回曲折,在西湖的几道桥中似有“九五之尊”的地位。但估计此桥历史不长,没有列入名桥中。</p> <p class="ql-block">  相传唐代龙朔元年(661年),西域名僧僧伽大师来中国泗洲建普照王寺,传经布道,后在长安圆寂。唐中宗为其敬漆肉身,送回泗洲起塔供奉,以致纪念。此后各地效仿泗洲建僧伽塔,于是俗称为“泗洲塔”。</p><p class="ql-block"> 千年风雨之后,中国现仅存两座泗洲塔,一座在河南唐河城,一座就在惠州西湖的西山顶上。</p> <p class="ql-block">  这座塔始建于唐中宗年间,苏轼谪居惠州时称大圣塔,又名玉塔。明嘉靖四十二年(1584年)塔毁,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建为泗洲塔。</p><p class="ql-block"> 塔外7层,内13层,高35米,砖木结构,为楼阁式佛塔,是西湖最高、也是惠州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大文学家、大诗人苏轼“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佳句,成就了西湖“玉塔微澜”的著名景观。隔湖望去,西山之巅泗洲塔挺拔高耸,微风舒波中塔影倒卧,透露出一股圣洁庄严、灵秀静穆之气。</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与惠州西湖有许多故事,“惠州西湖岭之东,标明亦自东坡公”,“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东坡与惠州是两两相成,相得益彰。苏东坡在惠洲期间,甚爱游览西湖,不仅白天,也喜夜游,往往“逮晓而归”。他在《江月五首》首章写道:“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月明之夜,他融入西湖美景中,忘却充满酸辛艰窘的故我,在山水之间自娱自新。这首诗被后人称为题品惠州西湖风景之始,其中“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更誉为赞美惠州西湖美景的千古名句,真的是“东坡过处有西湖”啊!</p> <p class="ql-block">  说到苏东坡,不能不提王朝云。王朝云自幼沦为歌妓,在苏轼被贬杭州通判时,一次宴会上偶遇轻歌曼舞的王朝云,被其清新高雅的气质所打动,遂娶她为妾,备加宠爱。苏东坡数次因得罪当朝权贵而遭贬,密州、徐州、湖州、潮州,一路颠沛流离,长途跋涉,唯王朝云始终紧紧相随,陪伴左右,成为他艰难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p><p class="ql-block"> 然而,造化弄人。王朝云突患瘟疫,香消玉殒,她没能陪伴年迈的苏轼走完人生之路,先离尘世。苏东坡将爱妾安葬于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的松林中,寺院僧人筹款修了一座亭子,以纪念朝云。亭柱上镌有苏东坡撰写的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十分可惜的是,这副楹联已损毁于漫长岁月里。</p> <p class="ql-block">  “孤山苏迹”景点,建有王朝云墓、六如亭、东坡纪念馆、东坡寓惠书迹和东坡塑像。《惠州西湖志》记载,与惠州有比较密切关系的历代文化名人多达四百余人,但论及对惠州西湖的影响,无一人能与苏东坡相比。</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居惠州四年,生活十分困苦。但他安之若素,以一如既往的乐观和开朗,寄情于惠州的山山水水,钟情于鹅城的清风明月,“日吠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期间,他写下了160首诗词和数十篇散文,歌咏惠州风物,让惠州得以名扬四海。</p> <p class="ql-block">  古人称“天下西湖三十六”,而对于惠州西湖,南宋诗人杨万里说:“三处西湖一色秋,钱塘颖水与罗浮”。明朝才子祝枝山也如是说:“九州之内西湖三,一在杭,一在颖,而一在惠”。有名人评论,惠州西湖就名列前三了。依吾愚见,单就自然景观而言,杭州西湖更胜一筹,而惠州西湖最大的特色在于有了苏东坡和王朝云。东坡文化对惠州西湖产生了深刻影响,游人到此可寻访东坡踪迹,浸润苏仙灵气,更可在这里的灵山秀水中与宋代大文豪来一番神交。</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学者黄安澜在所著的《西湖苏迹》一书中说得好:“西湖山水之美,籍(东坡)品题而愈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