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个家,一个家族,延绵不断的根本就是诞生了一个(或几个)足以影响几代人、几十年甚至百千年的人物。他就是家的脊梁与风骨,就是子嗣繁衍的血脉与传承,就是家族丰满壮大的丰碑与底蕴。回顾我的家,我的家族,我想爷爷杜宝安就是那个我们家族精神的缔造者,他用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厚重的家风家训。让子孙携手奋进、砥砺前行。 让我们在回忆的碎片中走进“我家的‘人世间’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1919年“五四运动”如火如荼时,我的爷爷杜宝安出生在了河北省霸县的一个小山村里,由于山村经济社会相对闭塞,爷爷得以过上了相对安逸的童年。并在开明的太爷爷的省吃俭用支持下,上了四年私塾,成为了当时县乡少有的读书人。在私塾的学习生涯中,爷爷不但学会了四书五经,思想也得到了启蒙,这就为爷爷思想进步投身革命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二)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当时正在家乡务农的爷爷偷偷地辞别了父母亲人,与一些热血青年一起去寻找能够打日本鬼子的队伍。历经近一年的时间,1938年,18岁的爷爷终于参加了八路军,他们队伍的首长就是享誉国内外的聂荣臻元帅。在部队爷爷如鱼得水,能文能武,即可上阵杀敌,也可记录宣传,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于1939年爷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三)抗战初期,面对敌强我弱的局面,爷爷所在的华北地区主要的军事任务是建立革命根据地,并进行艰苦卓绝的反围剿和教育发动群众以及除恶霸杀汉奸等活动。爷爷作为一名敌后武工队长,率领二十多名武工队员穿插活动在敌占区,进行着浴血牺牲的战斗。有一次,爷爷带领武工队执行完战斗任务后,回到一个村子修整。突然听到村外有枪响,原来哨兵同包围他们的日伪军接上火。爷爷迅速组织队员突围。爷爷身先士卒杀出一条血路,带领队员冲了出去。到了安全地带,爷爷才发现,左手掌被敌人的子弹打伤,手枪已被鲜血染红。就这样,根据上级组织的命令,爷爷他们执行一次又一次的“除奸行动”,他们都出色地完成地完成了任务,爷爷也在敌占区留下了令敌伪军闻名胆寒的“神枪老杜”的威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爷爷和奶奶跟那个年代的同龄人一样属于革命伴侣。奶奶是受了爷爷的影响参加了革命,并从事着地下交通工作,担任交通站的通迅员。主要工作任务是发动群众搞宣传,为部队筹粮、筹集衣物等。由于工作认真、表现突出,奶奶于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一生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特别是爷爷没有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工作之余主动承担家庭家务,当时父辈们兄弟姐妹八人,他们的穿衣是个大问题。爷爷白天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晚上还得点着小煤油灯为父辈们缝制衣服。据爸爸说;“每到过年,八个孩子的衣服到三十晚上才能做完。由于爷爷小时候当过缝纫学徒工,缝衣手艺特别好,总有邻居和林场职工来找他做衣服。他总是不嫌麻烦,不辞辛苦为其做好,我至今还保留着出生时爷爷为我做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五)1948年华北军区成立。爷爷成为了天津军分区的一名解放军营职干部。并于1954年年底转业,分配到呼伦贝尔盟盟委工作。1957年,组建额尔古纳奇乾森工局时,我爷爷被调到这个局任书记、局长工作,行政级别为17级。当时森工局下设几个工队,有职工300余人。几年后,由于中苏关系紧张,奇乾林业局于1964年撤销了,撤销这个林业局的原因据说由于奇乾处于额尔古纳河地区,为减少不安定因素,将活动在国界地区的居民撤出。</p> <p class="ql-block">撤销奇乾林业局后,我的爷爷被抽调到“四清”工作队工作。1966年,“文革”开始,我的爷爷从牙克石调到阿尔山林业局天池经营所任所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1966年,刚刚到阿尔山天池工作的爷爷还未熟悉工作环境、着手工作,“文革”运动就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在一片打倒走资派的呼喊中,我的爷爷被靠边站了,被勒令在家中写检查,检查的内容有两项,一是拖欠公款。二是带枪逃跑的罪名。那时我的爷爷每月工资102元,加上其它补贴收人近120余元,在当时也算高工资了。但是父辈们八个兄弟姐妹,全家10口人,我大姑、大爷在外地上学,这些钱维持家庭生活也是捉襟见肘的。他每次公出回来总是欠一些帐,但都有欠条,只能每月从工资扣。带枪逃跑的事是因为有一次由于叛徒告密,敌人把武工队住的村子包围了,队伍被打散,只能各自突围,爷爷说:“不把枪拿着还能交给敌人吗”?“文革”中让爷爷对这件事写检查,一向对党忠诚的爷爷很是想不通。这也成了他英年早逝的导火索。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爷爷一直教育子女要友亲睦邻。爷爷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每年春节都为村里各户写对联。听父辈们说:爷爷的毛笔字写的好是因为在部队时,每进一个村子,都要在墙上写宣传语,以达到宣传教育群众和鼓舞斗志的目的。因为当时部队有文化、上过学的人不多,爷爷就成了宣传员,经常写标语,久而久之就造就了一手好毛笔字。解放初期过春节时,没有卖对联的,都是找一些人写。每当春节时爷爷都要忙几天,凡是来要对联的不论何时都给写,有时有拿纸来的,有的没拿,爷爷总是把写好的对联叫人拿走,每年春节写对联的红纸都得准备几十张,墨汁要几瓶。可爷爷总是乐此不疲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爷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特别是注重子女教育。还记得爷爷有个小药箱,里面经常备一些日常药品,转业后爷爷在部队卫生所还担任过所长,当地百姓有啥头疼脑热都找他。打针、输液、包扎、爷爷也是样样精通。妈妈在和爸爸恋爱后,正赶上林业局委培一批适龄青年去白城卫校学习,学成后,充实到当地医院工作。爷爷知道消息后,鼓励妈妈去学习,当时姥姥家在农村,十口人的口粮都难解决。哪还有钱供妈妈上学。妈妈当时和爸爸还没有结婚,爷爷却做出了影响妈妈一生的决定。给妈妈报了名,每月从自己工资里挤出10元钱,供妈妈上了两年卫校。这样让妈妈成了在当时那个环境为数不多的有工作的女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爷爷平易近人乐善好施,从来不摆什么架子。爷爷生活习惯都是部队上的传统,每个月开回了工资往抽屉一放,谁需要,自己到抽屉里拿。邻里百姓没米、没面,都上我爷爷家去拿。赶上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吃。由于我们家人多,不到月末,钱就花光了。另外,爷爷为人豪爽,不论什么人来,有吃就吃,有喝就喝,爷爷喜欢饮酒,当时很缺。爸爸、大爷、三叔在伊尔施读书时,周六尽量在饭店买2个炒菜和2壶酒捎回家。每到这个时候,爷爷便招呼左邻右舍的邻居们一起享用。天池的老住户们都说我们家就是个“大车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爷爷的特殊情结。爷爷当兵多年,对于部队有着特殊的情结,总想有一个儿女去当兵,有一年,同三叔说,想让他去当兵,三叔答应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去成,至今三叔和我们聊天时还为没有完成爷爷当时的心愿而不能释怀。也正因为这种对兵的情结,他和林场驻地森警部队官兵关系很好,当时的森警大队长叫于文和,经常与爷爷在一起谈论一些部队和当年打仗的回忆,于队长有一支匣子枪(德国造驳壳枪),总是央求爷爷给他示范这种枪的使用方法,如何更精准射击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爷爷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在那个年代爷爷可谓是多才多艺。不但会“武功”会写笔毛字,还会各种乐器。二胡,手风琴,笛子样样精通。我们家时常举办“家庭音乐会”这也对其子女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同时,爷爷更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在“文革”期间,我的爷爷被靠边站了,没有给分配任何工作。但毎年造林季节他都去植树。他常说,造林是好事,林区将来树都砍光了还叫什么林区。到那时子孙后代还吃什么?穿什么?</p> <p class="ql-block">1976年5月的一天,爷爷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时年只有57岁!对于爷爷的病故,阿尔山林业局党委非常重视,派一名副局长和组织部负责同志筹备料理爷爷的后事,为爷爷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追悼会。长长的送葬队伍一直将爷爷的灵柩送到墓地,安葬在天池山脚下。我想那就是组织对爷爷一生的认可,群众对他一生的肯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记忆的碎片里爷爷的一生没有什么辉煌的业绩,可他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热爱,对同志的帮助,对群众的关怀,对家人的呵护,对功名的淡漠,对生活的期盼,无不诠释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风骨与担当,无不述说着一名父亲对子女的期望与疼爱。这种家国天下的情怀,这种初心不悔的信念,这种奉献社会的担当,这种友亲睦邻的垂范,这种绿水青山的执着,就是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最好的家风家训。</p>